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

前面提到的諮詢,在過程中,我會不斷指出大寶媽媽的錯誤,並尋找改進的策略,同時也非常心疼她。她也曾經是個孩子,在嚴酷的家庭環境中艱難地長大,她的痛苦對於一路撒嬌耍賴備受疼愛的孩子來說,是很難體會的。因此我非常能理解她的困難,也非常認可她的態度,雖然慢了一點兒,只要肯學,願意改變,就不算晚。

在平時的諮詢中,我每天所做的都是與前來諮詢的父母討論看上去很瑣碎的教育細節,通過這些細節,教會他們用積極的視角看待孩子,學會判斷孩子的動機和感受,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時學會處理突發事件。大寶媽媽在諮詢的前期,她家裡幾乎天天都有突發事件,甚至一天和家人爭吵好幾次。對於她而言,如何冷靜地處理這些衝突非常關鍵。這個過程不但改變了媽媽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斷修正她的思考方式。後來這位媽媽也很感慨,她說,現在她明白了,很多溝通方式本來都應該是在童年的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但因爲她當時的處境很孤獨,沒人教她也沒人幫助她,同時因爲她對周圍的人都很敵視,也不會主動學習,這是她童年落下的最重要的人生課程。因此,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她不但不懂教育,也不懂得一個孩子基本的感受和需求。她複製了父母的方法,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儘管那樣的方法曾經鑄就了她半生的痛苦。

最開始,家長認爲我的方法過於溫和,他們一致認爲這樣嚴重的問題,必須用一些“霹靂”手段。爲此孩子的父親還特意和我談了一次。其實這個問題之所以嚴重,就是因爲他們以前過度地依賴“霹靂”手段。當然,最開始家長停止了打孩子,有一小段時間,孩子的表現反倒變本加厲,作爲家長,的確是在咬牙切齒地忍耐着。我心裡清楚得很,這是“鬆綁”之後的必然反應,也是諮詢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教媽媽學會尋找大寶細微的優點和進步,學會溫言暖語地和孩子溝通,經過不懈的努力,慢慢把孩子的狀態給“暖”過來了,孩子也不那麼愛鬧騰了。雖然大寶寫作業的速度還是不快,但他會堅持寫,不會再爲半小時的作業折騰一整天了。

這位媽媽的困境,不僅反映在親子教育中,也反映在她的全部生活中。她與很多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很緊張,與同事關係也不夠融洽。偶爾,我也會扮演“婦聯主任”的角色,和她聊聊家長裡短。

比如,她總覺得別人都瞧不起她、笑話她。親戚朋友看到大寶的表現,會對孩子說:“好好學,別整天讓你媽操心。”“成天挨老師批,你得知道爭氣要強。”“我家孩子可不這樣,到家就寫作業,老師從來沒找過家長。”……這些話讓媽媽感到非常鬱悶,也對親戚朋友很不滿,覺得他們很狂妄,說這些話是爲了嘲諷自己。因此她見到這些人都躲着走,生怕他們問起孩子的事情。

針對這種情況,討論的時候,我一連串地追問:“不排除個別人有尖酸刻薄的心理,但這些人的話,有沒有善意的成分?遇到困難時你是否會向他們求助?雖然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沒有照顧你的感受,但大寶的現狀確實如此,我們是接納還是逃避?既然他們能把孩子教育得不錯,我們能否向他們討教一些教育的經驗?親戚說這些話的時候,怎樣迴應能既接受了對方的好意,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通過這樣的討論,媽媽漸漸認識到,其實多數的親人都是善意的,是自己把敵意投射到了親人身上,結果連人家的好意也一起回絕了。這樣她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遇到困難時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幫助。這位媽媽進一步認識到,大寶也複製了她的思維模式,一旦遇到批評就會充滿敵意地對抗,全盤否定對方,對自己有益的話也聽不進去。

在諮詢中,我們也非常注意細節的打磨。比如有一天孩子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改變,孩子晚上730就完成了作業。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這不算什麼,但對於大寶來說則是破天荒的表現,我們高興得不得了。我忽然冒出一個主意來:“我們給孩子發一個‘證書’,說他破了家裡的吉尼斯紀錄,怎麼樣?”媽媽也贊同這個想法,她先打了個草稿:“某年某月某日,某同學晚上730完成作業,破了家裡的吉尼斯紀錄。”我覺得這個說法過於平淡,不足以表達我們的喜悅心情,就改成了如下內容:“某年某月某日,我懷着平靜的心情走進家門,卻聽到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同學晚上730就做完作業啦!啊,這是真的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爸爸都心花怒放、手舞足蹈、眉開眼笑。這是大寶最最快的一次,破了咱們家的吉尼斯紀錄啦!!”第二天,媽媽告訴我,孩子的反應是“欣喜若狂”,親自把證書貼到了牆上。後來,媽媽又告訴我,接下來的幾天,大寶總是念叨吉尼斯紀錄,他說:“媽媽,真沒想到我能得這個獎!”而且,大寶睡覺前都要看幾眼呢。我們絞盡腦汁,就是爲了讓孩子體驗到這令人陶醉的感覺。

做諮詢的過程,往往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到什麼問題就得解決什麼問題,有沒有效果,第二天就見分曉。這個過程需要直面困境,有時候還會很瑣碎很疲憊,但是我非常喜歡,就是因爲我們能得到這樣的驚喜,能看到孩子的改變。這份喜悅支撐着我不斷去探索。

當然,也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最開始媽媽的任務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打罵孩子,學會識別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通過長時間的努力,媽媽基本做到了,但是關於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以及如何劃清二者的界限,媽媽則陷入了困惑之中。有時候不知不覺走入放縱的誤區,媽媽甚至覺得孩子有點“欺負”她。比如,大寶做作業的時候一直和她閒聊,媽媽只能耐心地聽着,如果媽媽阻止,他就生氣。媽媽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狀態,於是有一段時間媽媽就由着孩子說,結果是大寶常常完不成作業。關於如何拿捏教育的尺度,我們結合類似的例子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最後總結出一個原則:溫和對人,堅定對事。

對於邊做作業邊聊天的情況,要堅定地阻止孩子,將做作業和閒聊分開,同時,完全可以用溫和的態度來處理這件事情,不需要批評責備。後來媽媽告訴我:“我發現,當我先放低姿態,柔聲細語地說,再加上溫和的面部表情時,大寶很容易接受。平時他經常眉飛色舞地給我講學校發生的故事,如果是正寫着作業大寶就開始和我閒聊,我會什麼也不說,就看着他,用頭示意一下作業,他會突然說‘我寫完了再和您講’。”媽媽的行爲,很準確地詮釋了“溫和對人,堅定對事”的原則,大寶也會主動爲媽媽劃定行爲的邊界。同時,大寶也會主動爲媽媽劃定行爲的尺度,他和媽媽約法三章:第一不能嚷;第二不能用手指人;第三不能隨意打斷他。

這個約定讓我們感到很欣慰,因爲大寶漸漸學會了用積極的方法與媽媽溝通。

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