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

有一位媽媽曾經在網上給我留言,那嚴厲的措辭彷彿是對家人的投訴。她說老公脾氣暴躁,與孩子關係緊張,夫妻很難達成教育理念的一致,孩子的問題也非常多。有一次,孩子交了白卷,老師找這位媽媽深談了一次,她進一步瞭解了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諮詢開始後,我首先了解了詳細的情況,比照她的網上留言,我驚奇地發現:媽媽的描述和我看到的事實竟然南轅北轍。當然,媽媽並不是故意隱瞞,她當時真誠地認爲,問題都在老公和孩子身上。從具體事實出發,我卻發現所有的問題都與媽媽有關。在諮詢的過程中,通過對生活小事的分析,媽媽漸漸意識到她並非局外人,一切的問題她都參與其中。同時她也認識到,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媽媽發揮作用。

有一天,這位媽媽在日誌中描述了一件小事:

晚飯很快做好了,他爸很怕熱,吹着電扇,一邊吃一邊淌汗。我讓他洗洗再吃,他不理我,我也沒再說話。孩子卻幫着我對他吼,讓他爸快點去洗臉。我在一邊聽着,感覺很好笑,但還是故作平靜地對孩子說:“吃飯,不理他!”

對於爸爸沒有理會媽媽的建議這件事,我首先讓媽媽形容一下對爸爸說話的語氣,媽媽說:“現在想起來,我覺得我的表現不是很好。我覺得汗流浹背的樣子很髒,就用平常的語氣對孩子他爸說:‘去洗洗吧,怎麼流那麼多汗?又沒讓你幹什麼活兒!’”我繼續問:“孩子的爸爸沒理你,你覺得和語氣有關係嗎?”媽媽說:“他經常表現出這樣的態度,仔細想想應該有關係。”媽媽性格比較直爽,她在平常的溝通中都會帶着責備的語氣,而她渾然不覺。這個傾向在後面的諮詢中反覆出現,比如她還說過:“家裡不是有飲料嗎,你怎麼又買一瓶?”爲此我專門和她討論了一次,並建議她用陳述句表達自己的見解,不要總是用反問句。其實,她的話如果轉換爲“家裡有飲料呢,不用再買了”,便不再有責備的意味。我猜測,媽媽的話讓爸爸感到不舒服,但還不至於發生爭吵,所以爸爸就用沉默應對。媽媽說,她在工作中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得罪人,自己卻不知道爲什麼,應該就是語氣的原因。

我半開玩笑地問媽媽:“孩子吼爸爸,你心裡覺得好笑,是覺得兒子幫你‘報仇’了?”媽媽說有一點兒這樣的想法,不過她也不贊成孩子吼爸爸。我繼續問媽媽:“爸爸不洗臉,孩子吼爸爸,你覺得誰的錯多一點兒呢?”媽媽很乾脆地說:“是爸爸。”媽媽不假思索地給出這樣的答案,讓我有點吃驚。我追問理由,她說:“如果他爸洗臉,不就沒有後面的矛盾了嗎?”我說了自己的看法:“你讓爸爸去洗臉,但語氣不是很好。爸爸沒有去也沒有理你,你心裡可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覺得他不聽勸。”媽媽接着說:“是的,我當時就覺得自己說的是對的。”我繼續說:“從爸爸的角度看,他出汗了,他覺得吹吹風扇就可以了。他要對自己的感覺負責任,洗臉與否,決定權在他手裡。我們可以提建議,但沒必要強迫他。如果你要求他必須去洗臉,那麼洗臉這個行爲,就不再是爲了他自己,而是爲了你和孩子,爲了讓你們看着舒服點。如此說來,爸爸沒有聽你的話並不算過錯。後來孩子參與進來直接吼爸爸,你覺得妥當嗎?”媽媽說:“看來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光想着爸爸不聽我的,反倒忽略了孩子的過錯。”

這件生活瑣事中,孩子可以參與意見,但沒有權力對爸爸頤指氣使。對於孩子的行爲,媽媽故作平靜地說“吃飯,不理他”,本意是阻止孩子,但給人的感覺是母子立場相同,都覺得爸爸不識好歹。媽媽說“不理他”專指眼下這件事,但孩子有可能將其擴展爲任何時候都可以不理爸爸,因爲爸爸是個討厭的人。如此說來,媽媽的做法與她的初衷背道而馳,反倒鼓勵了孩子與爸爸敵對從而加深父子之間的裂痕。

我問媽媽:“如果再遇到同樣的事情,孩子吼爸爸的時候,你會怎樣處理呢?”媽媽說:“這麼看來,孩子和他爸關係不好,我自己也有責任。我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需要尊重。你尊重了別人,別人纔會尊重你。”

不誇張地說,這句話我已經聽過上百遍了。“尊重”這兩個字,說到容易做到難。如果默許孩子對爸爸大吼大叫,回頭再給他講一番大道理,那麼“尊重”便成了一個口號。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口號,那些口號都正確無比,卻只是說說而已。有一次與家人聊天,恰好聊到這個話題,我說了自己的看法:一個道理,我們能說出來,最多證明我們只懂了5%,另外的95%,則要看能否將道理融會到自己的行爲中。這恰好是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通俗的理解——做到了,沒必要說;做不到,說了也白說。所以我非常敬佩那些說到做到的人。

那麼,我們該如何把“尊重”這兩個字體現在行爲中呢?在當時的具體情境中,爸爸沒有去洗臉,孩子吼了爸爸。媽媽怎樣做才能既體現對爸爸的尊重,又體現對孩子的尊重呢?

我建議媽媽先傾聽內容,再關注語氣:“你希望爸爸去洗臉,對不對呀?”孩子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討論到這裡,媽媽插話說:“然後,我就對他爸說,家庭表決,二比一,你應該去洗臉!”我沒有評價媽媽的方法,繼續說我的思路:“我也希望爸爸去洗洗,這樣爸爸自己舒服,我們看着也舒服。不過呢,臉是爸爸的,是否洗臉要由爸爸自己來決定。你也是好心,但是吼爸爸就不對了,這樣爸爸心情不好,更不想去洗了,咱們要尊重爸爸!”

這段話,目的是首先讓孩子明白,我們是在建議爸爸去洗臉,而不是命令爸爸去洗臉,不管爸爸怎樣選擇,我們都要尊重他。同時,肯定了孩子的出發點,也委婉指出孩子不妥的地方,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很想說服爸爸,除了吼爸爸以外,還有沒有更溫情的辦法呢?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如果孩子想不出,媽媽也可以提供建議。比如,讓孩子學會親暱地請求:“好爸爸,你去洗洗吧,那樣多不舒服呀!”或者建議孩子直接行動,拿一塊溼毛巾給爸爸,這樣既體貼又溫馨,通過這件小事,父子關係反倒會升溫。如果爸爸去洗臉了,可以開玩笑地肯定爸爸一句:“瞧,這個老爸又講衛生又聽兒子的話!”如果爸爸依然無動於衷,不妨對孩子說:“你的話爸爸聽到了,但他現在不想去,那等他想洗的時候再洗吧。”

這位媽媽感嘆:“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意識到,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這麼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而且說話總是直來直去,不注意自己的語氣。現在終於明白了,會說話的人,讓人笑;不會說話的人,讓人跳。”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所呈現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深度參與的結果。與指責相比,我們可以選擇更負責任的態度,從我做起,反躬自省並努力改變。這樣做雖然不容易,但更有價值。

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
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