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

有一位深圳的家長,她家有兩個男孩,哥哥9歲,弟弟6歲,平時孩子的舅媽在家裡幫忙做飯。話說有一天,這位朋友外出歸來,得知家裡發生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孩子的舅媽、哥哥和弟弟三個人吵起來了!

這下熱鬧了,她回家後,舅媽先和她講了事情的經過。大致的情況是,弟弟給一位親戚打電話,本來是問候一下,後來提到想要一個玩具,那位親戚說最近不會去他家,沒法帶給他。孩子的舅媽覺得孩子這樣做不禮貌就讓他掛了電話。弟弟沒能得到玩具,就開始鬧騰,大喊大叫並摔東西。孩子的舅媽和哥哥制止了他,當然少不了要批評他。這個過程比較曲折,總之最後亂作一團。

這位媽媽還算沉得住氣,聽了孩子的舅媽描述之後一直沉默,弟弟也假裝無事,絕口不提。到了吃飯的時候,弟弟繃不住了,開始說這件事情。他重點強調舅媽和哥哥如何如何對付他,至於他做了什麼則一帶而過。媽媽見此情形覺得三言兩語說不明白,就靈機一動,對弟弟說:“既然如此,我找來紙筆,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看看你舅媽和哥哥都做了什麼。”

於是,弟弟描述過程,媽媽邊記錄邊澄清。比如,他說哥哥訓斥他,媽媽就會追問他是因爲什麼事情,哥哥是怎麼說的,又是怎樣做的,然後與哥哥覈實。就這樣,所有的細節都被呈現出來。媽媽說,這個記錄,整整用了兩頁A4紙,足見“案情”之複雜!

把整個過程弄清楚後,媽媽找來一支紅筆開始點評。弟弟主動給親戚打電話,說明很有禮貌,但不應該這樣要東西。尤其是掛了電話之後的鬧騰,首先是他的不對。當然,孩子的舅媽和哥哥也有過激的語言和行動。媽媽像個審案的判官一樣,將所有的細節分析了一遍。

比較有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弟弟說:“媽媽,你說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你說舅媽都生病了,還給我們做飯。現在,舅媽說的有道理,我還不聽她的話。媽媽我錯了,舅媽很辛苦的。還有,媽媽生病的時候,還送我們上學,我也很感動……”說着說着眼淚稀里嘩啦就下來了。

媽媽感到非常意外,一方面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會說出“感動”之類的話來,還淚如泉涌;另一方面是因爲孩子與此前的表現大相徑庭。半個月前這位媽媽還給我打電話,苦惱於弟弟的死不認錯,哪怕人證物證俱在,他也會矢口否認,給他講道理,基本說不通。我幫她分析,這和家人對弟弟的否定有關,比如,無論弟弟說什麼話哥哥都馬上說:“不對,你說錯啦,不是這樣的!”弟弟說了幼稚的話,全家人覺得好玩,也會笑他,甚至還拿這些話題開玩笑。家裡人並無惡意,但弟弟卻覺得被奚落、被嘲笑,導致弟弟不肯認錯,哪怕說他褲子穿反了,他也死活不承認。吵架的事,如果不是記錄下來,按照弟弟一貫的做法,他肯定會一口咬定是舅媽和哥哥不對,自己沒錯。

這位媽媽說她是受了我的啓發。我說:“雖然給你出過很多‘餿主意’,但好像沒這麼一條哦!”她說:“你是沒直接說,可你不是讓我寫日誌,把整個過程記錄下來嗎?我這不是活學活用嘛!”我打趣道:“哈哈,知識產權歸我哦!”

通常,我會讓找我諮詢的家長每天記個流水賬日誌給我,我通篇看一通,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重點,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減少了跑題的可能性。但這個辦法還從來沒用在孩子身上呢,這位朋友倒是做了很好的嘗試。

對於比較複雜的問題,落在紙上至少有三個好處。

首先是能把傾聽與評判清晰地分開。如果只聽幾句就評判孩子,孩子會本能地迴避問題,不講真話。這樣做不但容易引起對抗,還特容易跑題。如果先讓孩子把整件事情講清楚,孩子也能平靜地訴說,這是純粹的傾聽。這個描述的過程把事情的原貌呈現了出來,不但緊扣主題,還能抑制雙方的壞脾氣。說完了,也讓雙方度過了情緒爆發的危險期,彼此的狀態都歸於理智。這樣記錄對於愛發脾氣的人來說是個很好的緩衝。而且,我們作出傾聽的示範,孩子才能更好地傾聽他人。

其次,孰是孰非,一目瞭然。我這位朋友和孩子的舅媽開玩笑:“如果光聽孩子的一面之詞,以爲你在家欺負他了呢!”再小的孩子也懂得自我保護,總是突出自己有道理的地方,並指摘對方的不是。如果雙方各執一詞,就很難溝通。把所有的事情記錄下來使整個事件瞭然於胸,雙方的是非都清晰明瞭,誰也沒法否認。

再次,對孩子來說,這是培養客觀性與條理性的好契機。孩子的思維更具主觀性,不易看到事情的原貌。如果讓孩子描述一件事情,他通常會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細節,但未必是重點,說了半天,聽的人還一頭霧水。如果寫出來,則是一種全面呈現,孩子也能漸漸明白描述一件事情應該遵循怎樣的線索。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和孩子有爭執的情境。你會發現,如果把孩子的觀點記錄下來並覈實清楚,然後再說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孩子更容易理解。

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