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

表弟讀高三的時候,給我打電話聊他學習的事情。說到複習,他舉了一個小例子:生物選擇題,他做得非常快,10分鐘就做完,但是總會錯一兩道。這一兩道題的答案解析,他要花30分鐘來看。錯題讓他覺得很沮喪,他覺得已經很努力地複習了,按道理不該錯,他把原因歸結爲自己複習得不夠好。

問他對了幾道題,他說十幾道。

我就問他:“10分鐘就做完,錯了一兩道題,你還覺得沮喪,是不是你心裡期望一道不錯呢?是不是覺得全對才安心呢?”

表弟說:“是。”

我反問他:“假設你已經複習得非常充分了,你敢保證一道都不錯嗎?”

表弟說:“不敢。”

我又問他:“你聽說有幾個人高考生物是答滿分的呢?”

表弟說:“很少。”

我繼續說:“你給自己定了一個沒法達到的目標,不沮喪纔怪呢!別忘了,你不是神仙!如果第一輪複習你就全都對了,那第二輪複習還能做什麼呢?你複習的目標不是做到全對,而是儘量提高命中率!”

電話那邊,表弟似乎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語氣也興奮起來:“哦,對呀,我不是神仙!有錯誤是正常的,全對纔不正常,我的任務是提高命中率。哎呀,你這麼一說,我心裡就輕鬆了,要不每次一錯題,我就很煩。這事兒我終於明白了……”

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這幾句話表弟重複了四五遍,生怕忘了一樣。

後來,表弟問我:“你說我花30分鐘看那一兩道題的答案解析,合適嗎?”

我繼續反問:“就算你看明白了,花費這30分鐘你覺得划算嗎?”

表弟覺得不划算,每次30分鐘,加在一起就是非常可觀的一個數字,於是我們討論怎樣複習更有效。最後討論的結果是——不會做的那一兩道題,可能是比較難的。不妨先簡單看一下,如果完全沒有頭緒,先放過,但要把這道題標記出來。做題的同時,自己再有針對性地複習課本,複習完一遍,再看看這些錯題,能做出來的過濾出去,繼續做題、鞏固、複習課本,然後,再回頭看這些題目。這樣一輪輪地過濾,基礎就紮實了,很多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表弟一聽,覺得這是個高效的辦法,他再也不用和那些難題死磕了,決定試試。

這個交流讓我很感慨。在大人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很多學生都會走入這個誤區——做題想全對,複習想一步到位。我當年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爲什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會被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絆倒呢?

我們只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卻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複習能力。

恰好之前也有一位家長因爲複習的事情對孩子發火。考試之前媽媽讓孩子去複習,結果孩子胡亂翻了翻書,就宣告任務完成。媽媽覺得孩子應付差事,就對孩子發了脾氣,讓孩子重新複習。孩子坐在書桌前仍是一臉茫然,媽媽覺得孩子是故意對抗,便怒不可遏了。聽了媽媽的描述,我問媽媽:“你的孩子會複習嗎?”她很詫異地反問我:“都讀五年級了,能不會複習嗎?”

接下來我又問這位媽媽:“你小的時候是怎樣複習的呢?”這位媽媽說,她小的時候從來不讓父母操心,每天都把作業完成得好好的,老師讓複習,她回家就認認真真地複習。

這樣的話我聽過許多遍。很多媽媽小時候是乖孩子,認真對待父母或老師的要求,以自己爲參照來比對孩子的行爲,就會對孩子相當不滿。而且她們怎麼都想不明白:作業那麼簡單,複習那麼簡單,你怎麼就不做呢?

我與這位媽媽分析孩子複習能力的來源。作爲比較聽話的孩子,從一年級開始,老師讓複習,孩子就會認真地複習。通常在低年級的時候,老師對複習的要求說得比較具體,只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漸漸地,孩子就有了自己的複習方法和套路。到了高年級,老師通常在佈置任務時只是籠統地說一句“複習”,但是這樣的孩子已經養成了複習的習慣,因此感覺複習很簡單。

而有的孩子未必這樣認真,老師的要求到他們那裡難免會打折扣。尤其是讀課文和複習最容易應付,因爲這樣的作業沒有書面的證據,老師也沒法檢查。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如果老師說“今天的作業是複習”,我立刻心花怒放,因爲在我看來,這相當於沒留作業。如果孩子從小就不重視老師的複習作業,就算到了高年級,依然不懂基本的複習方法。

對於不懂如何複習的孩子,我們硬逼着他坐在書桌前也無濟於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簡單輔導一下,讓孩子知道該怎樣複習。

我問一些擅長複習的媽媽們怎樣輔導孩子複習,多數媽媽表示,她們只是直接告訴孩子怎樣做。要做到高效複習,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簡單。就我的觀察,許多認真複習的人效率並不高,靠拼時間來提高成績往往沒有多大效果。善於複習的人則要像個大將軍一樣安排一切,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佳效果,因此,統籌方法很重要。我不贊成父母直接幫孩子安排,那樣的話,孩子能很好地完成今天的複習,但永遠培養不出獨立的統籌能力。

面對一個複習任務,我們首先要弄清幾個基本條件:有多長時間?要複習哪些內容?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薄弱點是什麼?應該複習到什麼程度?應該用怎樣的方法?

很顯然,這是一個分解目標的過程。不但要懂得選擇,還要學會放棄。要教孩子在此基礎上列出一個複習方案,然後按部就班地執行,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

複習方案,不妨先讓孩子自己列出來,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考試之後再回頭印證這個方案,看複習得是否精準,是否合理,有沒有做無用功,有沒有遺漏的地方,還可以作出哪些改善。這樣孩子複習的效率會不斷提高,也就不再排斥複習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從“被教”變爲“學”。孩子光愛學習還不夠,還要會學習,這樣,學習就不再是苦役,而成爲愉快的過程。

比如,一個五年級的孩子,需要在一個半小時內複習一個單元的內容,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列出如下的複習方案:

第一步,先把不會的字和重點的詞標出來。不會的字寫3遍,其餘的字詞快速地看一遍。重點的詞口頭造一個句子。

第二步,讀一遍課文。

第三步,把這個單元的作業和練習冊中做錯的地方看一遍。

考試之後一總結,發現字詞的複習效率總體很高,但漏掉了詞語的解釋,導致丟分。讀課文的效果不明顯,但重新複習出錯的地方則非常有用,避免了很多錯誤。這樣總結之後,改進策略也出來了。當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考慮多套方案,每次選一種,互相比較,最終選出最高效的方案。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改進,孩子不但變得善於複習,也會樂於複習。等孩子學會複習,父母就可以及時放手。

指導孩子複習有兩個誤區,一個是以爲越多越好,拼時間,不講效率。養成這樣的複習習慣,孩子到了高年級會非常吃力。另外,孩子複習時的狀態也不是看起來越緊張越好。通常,父母看到孩子爲考試着急就會很欣慰。其實這是非常大的誤解。通常,焦慮水平和學習效率之間是倒U字曲線的關係。零焦慮和過度焦慮都不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孩子的緊張一旦能從神態上識別出來,實際上已經到了慌張的程度。不要爲了我們自己安心而人爲地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

爲什麼許多孩子都像我表弟一樣,對了十幾道題沒感覺,錯了一兩道題目卻鬱悶難過?這固然與目標設定太高有關,還與我們總盯着孩子的錯誤有關。

我見過很多家長輔導孩子功課,常常有這樣的指責:“哎呀,這道題錯了,告訴你多少遍了?怎麼老是粗心呢?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其實孩子做了20道題,只錯了1道。你看,我們的眼睛對那19道正確的題目都視若無睹,偏偏盯着一道錯題不放。上來就批評指責,那19個正確彷彿天經地義,孩子的努力全部被抹殺了。慢慢地,孩子也學會用這種眼光看待自己,總盯着自己的錯誤,抹殺自己的努力,忘記了那正確的大多數。本來做得很好,卻一直生活在沮喪之中,這會導致孩子產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的傾向。

複習,只有保持從容與平靜,才能找出最佳策略,並且複習得踏實到位。過度焦慮會影響考試的發揮,因此,不要把孩子緊張與否當作衡量學習態度的標準,關鍵要看孩子做了什麼,效果怎樣。

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
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