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

有位家長在日誌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

她開車帶孩子回家,到車庫的時候讓孩子去開車位上的鎖。這個孩子現在讀小學六年級,這是他第一次開車位鎖。他下車的時候是高高興興的,然而很快就遇到了困難——鎖怎麼也打不開。這時他開始發脾氣,埋怨媽媽,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本來就不是我應該乾的事情……”

此時恰好保安看見了,就幫忙開了鎖。媽媽停好車,然後回家。這個孩子比較愛辯論,在大人看來,孩子的話常常是狡辯,讓人覺得比較難纏。經過我們多方的共同努力,他的難纏指數已經下降了不少,這次發脾氣,媽媽沒有理他。

以前,他一糾纏媽媽便會和他辯論,結果總是被孩子理論得無言以對,孩子常常在這種時候表現得很得意。現在,媽媽不理他,他的“辯才”也沒了發揮的餘地。

我還是忍不住追問:“不理他雖然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呢?”

媽媽沿着這個思路想下去,首先想到的是,如果非要說點什麼的話,肯定要強調這就是他應該乾的。

我跳開這個思路,問了媽媽另外一個問題:“通盤考慮這件小事,你覺得有哪幾個點是必須處理的?”這一問把媽媽問迷糊了。她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只是說了她打算怎樣處理。她的切入點還是強調這件事情就是孩子應該乾的。

我不依不饒地問:“這件事情有幾個點是必須處理的?是否有必要強調這是孩子應該乾的,這個地方是重點嗎?”媽媽回答:“不是重點,也是次重點吧。”我追問:“是次重點,還是非重點?”媽媽半開玩笑地回了我一句:“楊老師,我怕你啦!”

哈哈,回頭看看這一段,我也覺得自己很過分,彷彿把人家逼問到了角落裡,還不肯善罷甘休。

在我看來,這件事情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孩子不會開鎖需要學習,一個是孩子該如何對待不會的事情。孩子第一次開鎖,不會開很正常。值得關注的是孩子對待不會的態度——他不是直接說出來請求幫助,而是推卸責任埋怨大人,“這件事情本來就不是我應該乾的”這句話不過是他的一個說辭而已。

學會開鎖是很簡單的事情。如果他肯學,當時教他就可以,如果他不肯,事後教他也無妨。所以這件事情的重點是:遇到不會的事情應該怎麼辦?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大道理他肯定聽不進去。所以我建議媽媽說三句話:“如果你不會開,直接告訴我就行了,我來開。這件事情,沒必要糾纏於應不應該。用不着發脾氣。”

具體的說法和語氣可以根據當時的場景來調整。如果他脾氣很大,就可以稍微強硬一點兒,如果他僅僅是抱怨,這些話完全可以說得很柔和。

我反過來問這位媽媽:“爲什麼僅僅是這幾句,而不是別的?”我讓她分析每句話的用意。從分析來看,她並未完全理解。

這件事情的重點是讓孩子學會坦然面對自己的“不會”。如果孩子遇到不會的事情總是推卸責任,埋怨他人,就要追蹤一下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孩子由此形成的觀念。遇到孩子不會的事情,有的人會隨口說“這都不會啊”。這樣的話看似輕描淡寫,在孩子聽來則是很嚴重的否定和責備,言外之意是孩子很笨,該會的都不會,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難堪。

遇到不會的事情,孩子需要學習、需要嘗試,這個過程中難免犯錯。我們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也很關鍵。我見過許多家長,如果孩子連續學幾遍都不會,家長的挫敗感會比孩子還嚴重,往往會嚴厲地責備孩子,會挑剔孩子的態度,埋怨孩子心不在焉,甚至對孩子大發脾氣。瞧,我們在用行動告訴孩子:不順利的時候,請放縱自己的挫敗感,隨便推卸責任,暴跳如雷也可以。

孩子做錯了,我們有責任指出來,關鍵是我們指出錯誤的方式不能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從道理上講,我們都知道應該“對事不對人”,而我們的行動,往往是“對人不對事”。不管是“這都不會啊”,還是嚴厲的責備,我們的關注點並不是具體的錯誤,而是指向了孩子本人:你很笨,你態度不端正,你不用心,你讓人感到厭惡……通俗地說,我們表達給孩子的意思,並不是你做的事情錯了,而是你這個人錯了——“你不是好孩子”!孩子的關注點也偏離了錯誤本身,他想的不是怎樣改正錯誤,而是要努力證明自己是“好孩子”,證明好孩子的最佳途徑就是推卸責任,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樣,自己就是“好孩子”了。許多人直到成年,“對人”和“對事”都是粘連在一起的,自己犯了錯便覺得自己這個人錯了,要承受沉重的挫敗感,因此會本能地推卸責任。如果別人做錯了事也會怨恨那個人。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勇於承擔責任,這要有一個前提,那便是坦然面對錯誤。因此,我們對待錯誤的方式要限定在錯誤本身,關注於怎樣改進和怎樣學會,不蔓延,不進行人身攻擊。我小時候也常常這樣,不會的不敢問,怕被別人嘲笑。直到最近幾年我才愈發明白:不會,學會就是了。一遍不行就學一百遍唄!只要不厭其煩地想辦法,沒有學不會的。我在諮詢中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就算大人願意改變,也經常要連續錯6次以上才能完全改過來。因此我們不要苛求孩子錯一兩次就學會。

回到開鎖這件事情。第一句話應該讓孩子明白,不會可以直接說出來,他會得到理解而不是奚落。“這本來就不是我應該乾的”,這句話雖然僅僅是一個說辭,但我們還是要澄清一下。澄清的重點不是爭辯是否應該幹,而是直接告訴他沒必要爭辯。從前文來看,媽媽兩次的切入點都選了這句話。這句話火藥味濃重,聽上去就是明顯的抱怨。如果和孩子辯論下去,彼此都很難說服對方,牽涉的話題可能會越來越多。媽媽可能會說得更多:我天天辛苦賺錢給你花,還得給你做飯,還得陪你做作業,你說這是我應該乾的嗎?要不以後我不管你了……

當然,我們也見到很多人,能從這三句話的意思衍生出30句話,似乎是掰開了揉碎了給孩子講道理,以爲這樣孩子能聽得更明白些。這樣做顯然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這樣做還有兩個弊端,一個是話太多,孩子反倒會一時抓不住重點,甚至片面理解了大人的意思;另外,孩子聽煩了會直接屏蔽掉所有的話,結果相當於沒說。這兩點也恰好是嘮叨的弊端。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將這三層意思用最簡單的三句話表述給孩子,接下來不再說什麼,那麼這個沉默的時刻就恰好是孩子消化吸收的機會。安靜下來以後,他也會反省自己的行爲,將媽媽的態度和自己的表現一對比,便知道以後該怎樣做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通常少有轟轟烈烈的大事。孩子們成長質量的不同,大多是被這些小事影響的。教育無大事,教育也無小事。10年前,在閱讀教育書籍的時候,我被其中的教育觀點所感染,也曾激情澎湃。隨着閱讀的深入,尤其是當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諮詢案例,越來越感慨:教育理論都是知易行難。我們很容易理解尊重、自由、平等、傾聽這些理念,但是怎樣將這些理念體現在每個教育細節中,則是最有難度的。尤其是遇到突發事件,在矛盾衝突當中體現這些理念,就更加有難度。相信這也是家長們最困惑的地方。這幾年,我非常關注教育的精準性,追求點到爲止,恰到好處,而不是過度教育。當下我們容易焦慮,總想教育得徹底一些,結果往往用力過度,起了反作用。

與孩子相處,遇到突發事件時,我們首先要有全局觀念,抓住主要問題,而不是被最突出的細節所牽絆,陷入次要問題的泥潭。突發事件並不全是壞事,它完全可以成爲良好的教育契機。我們能夠通過處理這一件事情,最終解決這一類問題。比如處理了孩子因爲不會開鎖而推卸責任發脾氣的事情,今後孩子就學會了怎樣面對不會的事情。孩子通過這件事情形成了一個新的觀念:遇到不會的事情,直接問是最好的方法,也是值得讚揚和欣賞的好習慣。

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
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