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有位深圳的媽媽對我說,她6歲的兒子看起來總是暈暈乎乎的,說話莫名其妙,有時候會讓人哭笑不得。我問她具體的情況,她舉了兩個例子。

比如,媽媽開車的時候,母子倆曾有這樣的對話。

兒子:“媽媽,車燈爲什麼會閃?”

媽媽:“要變道。”

兒子:“爲什麼變道就閃呢?”

媽媽說:“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

兒子:“爲什麼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

媽媽:“我們要變道了,當然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呀!”

孩子又重複了一句:“爲什麼要讓他們知道呢?”

媽媽覺得孩子有點不可理喻。還有的時候,他坐在車上說:“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

在媽媽看來,孩子的話純屬胡說八道。

聽完,我問媽媽:“關於開車變道的事情,你覺得孩子是故意搗亂,還是真的不懂呢?”媽媽說:“他應該懂了吧,我已經說得很明白啦。”是的,我們以爲自己說得很明白,孩子就應該懂,其實並沒有解開孩子心中的疑團。聽了媽媽的描述,我對媽媽說:“估計孩子沒有理解變道和閃燈之間的關係,一個6歲的孩子,沒有開車的經驗,他的理解非常簡單:變道就變道吧,爲什麼要閃燈呢?還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關他什麼事兒?”媽媽說:“看來他可能真的不知道。”變道的時候要閃燈,讓後面的司機有心理準備,避免發生碰撞——對成人來說這是常識,對孩子來說,這是新知識。那麼,如果用講解常識的方法去講解新知識,孩子肯定會覺得雲裡霧裡。

我告訴這位媽媽,對於新知識,我們不但要讓孩子知道“是什麼”,還要讓他理解“爲什麼”,這纔算真的講明白了。比如這個交通規則,你前面給他講了半天,只是回答了“是什麼”——變道要閃燈,但沒有回答“爲什麼”——變道與閃燈之間的關係。

媽媽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我告訴她一個思路。我們不妨逆向提問:“如果我們不閃燈,後面的司機不知道我們要變道,假設他又開得很快,會怎樣呢?”孩子思考一下通常能想出答案——發生碰撞。然後可以問孩子:“兩車碰撞在一起,是不是很危險?車會受損,人也會受傷吧?有什麼辦法能避免碰撞呢?用招手的辦法有用嗎?用喊話的方法能聽見嗎?你還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這樣慢慢引導,孩子會發現,閃燈是最安全、最有效、最聰明的方法。然後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繼續觀察:除了變道閃燈,還有什麼時候要閃燈?每種閃燈的含義是什麼?道路上方的各種標誌,以及路面上各種線分別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要這樣呢?沒有會怎樣?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和討論,孩子不但瞭解了完整的交通規則,還理解了每項交通規則背後隱藏的智慧和祝福。孩子自然會認識到,交通規則是保護大家的,他也會更願意主動遵守交通規則。

我們都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態度,希望孩子愛學習,卻常常忽略另一個問題:有的孩子很想好好學習,也付出了很多時間與精力,結果卻差強人意。也就是說,光有學習態度還不夠,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學習能力。每個孩子都有天然的好奇心,這是學習能力的發源地,從出生的那一刻,學習就開始了,孩子在一刻不停地探索這個世界。遺憾的是,這種探索的本能常常被人爲扼殺。學習能力最大的殺手,就是輕視孩子的“爲什麼”,漠視孩子的困惑。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會問一些可笑的甚至沒法回答的問題,比如:鳥爲什麼會飛呀?長頸鹿的脖子爲什麼那麼長呀?石頭爲什麼沒有腿呀?人爲什麼會死呀?星星爲什麼那麼小呀?土裡爲什麼能長出小草和大樹呀……

被孩子問煩了,我們常常敷衍孩子說“本來就是那樣的”,這等於沒有回答。有一次鵬鵬小朋友問他媽媽:“自行車的輪子爲什麼會轉呀?”媽媽告訴他:“因爲輪子是圓的。”我發現鵬鵬仍然一臉困惑地站在那裡,我就走過去問鵬鵬:“你是不是想知道,你只是踩了踏板,爲什麼輪子就會轉動起來了?”鵬鵬使勁地點頭。於是我把自行車倒過來,然後用手搖動踏板,讓鵬鵬觀察發生了什麼。他饒有興趣地看了很久,眼睛裡閃耀着好奇的光芒,我告訴他,與車輪和踏板固定在一起的零件,叫作齒輪,帶動兩個齒輪轉動的,是鏈條。

我沒再多說什麼,但我相信,以後他上物理課學到齒輪的時候,一定會想起這一幕。再比如,孩子問“鳥爲什麼會飛”,如果告訴孩子“因爲鳥有翅膀”,這只是回答了最表層的問題。其實我們還可以就此引申出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比如,家裡養的鴨子也有翅膀,爲什麼飛不起來呢?不妨引導孩子觀察各種鳥,慢慢孩子就會發現,這與鳥的翼長和體重都有關係。其實,這個話題已經靠近了空氣動力學。另外,不同的鳥,飛的高度和姿態也都不一樣,有的鳥還有特殊的本領,比如滑翔、懸停、俯衝、翻飛等。如果孩子感興趣,可以更細緻地瞭解不同的鳥類,由此孩子便會對動物學產生好感,並驚歎於造物的神奇。

學習,往往都是從有價值的問題開始的。我曾經向許多媽媽建議,當孩子問“爲什麼”的時候,除了認真對待、認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統一規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爲什麼”先記錄下來,並放在一個專門的盒子裡,做成一個儲蓄“爲什麼”的銀行,這是最好的教科書。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他們常常問出一些非常深刻、非常核心的問題,而且覆蓋範圍非常廣泛,幾乎囊括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學、物理、數學、歷史等人類的全部學科。這些“爲什麼”也是最好的知識路線圖。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去追蹤答案,開始知識的發現之旅,帶着問題去閱讀、上網查找資料、請教老師和親人朋友,每尋找到一個答案,就記錄在卡片後面,並慶祝每個並不新鮮的“新發現”。通常,一個“爲什麼”解決了,又會生出許多新的“爲什麼”,通過追蹤這些“爲什麼”,慢慢就織成了一張完整的知識網。這個“織網”的過程是主動的、愉悅的,充滿了探索新知的樂趣。並且這些知識都是融會貫通的,孩子通過探索得到答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孩子上學以後會發現,課本上的知識他早就思考過,甚至發現他自己當前的知識儲備已經遠遠超越了課堂的內容。

當然,和孩子一起探索的過程,也是對我們的耐心和好奇心的考驗。孩子的好奇是全方位的,而我們的好奇,往往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流失,我們更關注“有用的”和“需要的”內容。與孩子相比,我們的好奇心已經嚴重萎縮。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認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應跟隨孩子好奇的腳步,單純地去體會那些“沒用的”知識帶來的樂趣。另外,隨着孩子知識面的擴展,如果我們希望與孩子有交集,哪怕部分地參與孩子的探索,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也是個技術活兒,這不但需要耐心,還需要毅力。當然,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

相反,如果我們輕視孩子的“爲什麼”,敷衍孩子的問題,甚至阻止孩子問“沒用的”、考試不考的問題,那麼孩子探索的鏈條便會出現斷裂,因此失去學習的靈魂——主動探索的精神。當孩子進入被動學習的狀態,就成了一個被灌輸、被填充的知識容器,只會機械地記憶結論,很難洞悉知識之間的深層聯繫。如果僅僅把知識儲存在大腦裡,不能靈活運用,那不是真正的知識,而是知識的“殘骸”。許多家長抱怨孩子“被動、不自覺”,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是否做到了珍視孩子的好奇心,是否認真對待了孩子五花八門的“爲什麼”。沒有了主動探索的精神,學習註定會成爲苦差事。

也許你會問,既然書本上都有答案,我們直接告訴孩子結論,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嗎?確切地說,這是高效的儲存知識的方式。學習,至少包括儲存知識和發展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發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標。能力的發展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個探索的過程會綜合運用並提升一個人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各項能力,相當於讓孩子重走了科學家發現知識的路徑。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一切知識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課本上那些知識,就算忘了也可以很快查閱到,最關鍵的是通過學習知識獲取學習的能力。這便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常常看到一些家長硬生生地給孩子灌輸一些知識,孩子卻很排斥。其實這主要是因爲沒有把握好教育的契機——我們想講的時候,並不是孩子想學的時候。教育的契機通常是等來的——當孩子問“爲什麼”的時候,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當孩子感到好奇的時候,機會便來了。以前文中那個6歲的男孩爲例,如果家長心血**教他長度單位,會顯得很突兀,孩子也會感覺很枯燥。他說“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也許是說着玩,也許他並不懂得1000米有多遠。我們不妨以此爲切入點。比如,車再向前走一段,可以問問孩子:“到北京了嗎?你能說說1000米有多遠嗎?”從孩子的回答中,我們便可以判斷出他是真不知道,還是說着玩。平時在開車的過程中,可以告訴他,1000米大約有多遠。

在此基礎上可以引申出一個長度遊戲,比如,你知道1米有多長嗎?1釐米又是多長?如果孩子不知道,可以找一把尺子和孩子玩測量長度的遊戲,比如,和他一起量桌子有多高、窗戶有多寬、走廊有多長,或者30米可以幾步走完。爲了增加趣味性,還可以先估計後測量,和孩子一起互相出題互相驗證。總之,這個遊戲玩過了,孩子對千米、米、分米、釐米都能有概念,也能估算出一些東西的大致長度。這不恰好是數學課上要學的內容嗎?我們通過遊戲在恰當的時機已經教會了孩子,等孩子再學習的時候便不會有陌生感。如果一個新知識裡面包含了孩子熟悉的內容,就特別容易使其產生共鳴。既然孩子提到了北京,不妨拿出地圖讓孩子找找北京在哪裡,看看深圳與北京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如果去北京,要經過哪些省份、哪些城市,這也能讓孩子間接地瞭解地理知識。

許多孩子覺得學習痛苦,是因爲當前的教育體制壓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另外班級授課制雖然高效,卻很難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點。學校當天教授的內容很難與孩子想學的內容相吻合。而家裡則是最適合因材施教的地方,千萬不要把家裡弄成第二個應試教育的舞臺。因此我不主張把學習和生活割裂開來,也不主張把學習和遊戲對立起來,我們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學習的樂趣和契機,恰到好處地點撥孩子。通過遊戲,無須正襟危坐,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知識了。沒有痕跡、沒有負擔、沒有意識的學習,纔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我們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契機,卻要花費金錢和時間,依賴興趣班培訓某種單項能力,真是捨近求遠。

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
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