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

有位家長在網上問我一個問題:小孩兒做作業總是沒有自己檢查改正的良好習慣,做家長的應該怎麼指導纔對?

我沒有直接回答家長的問題,而是問了一連串的問題。

我首先問她:“你小時候有這個習慣嗎?”這位媽媽說:“不太記得了”。媽媽的回答很模糊,我推測,媽媽也未必有這樣的習慣。

我繼續問媽媽:“假設孩子願意檢查,但不知道怎麼檢查,你會怎麼指導他呢?”媽媽的回答是:“我的方法是讓他先蓋住自己寫的答案,然後再重新驗算一遍,如果對了就在旁邊自己打個勾,表示已經檢查過。”這個方法很熟悉,小時候我們也是這樣被教導的。

我又問媽媽:“這樣檢查一遍要花多少時間呢?”媽媽告訴我:“大約需要20分鐘,而孩子做一遍作業,也需要這麼長時間。”也就是說,這樣的檢查相當於孩子重做了一遍。

我繼續問:“一般孩子檢查一遍能查出幾個錯誤呢?”媽媽告訴我:“效率不高,有些地方還是沒能檢查出來。”很顯然,這正是媽媽苦惱的地方,也是媽媽找我尋求幫助的原因。

我問媽媽:“你覺得這樣的檢查值得嗎?”媽媽沒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說出了她的希望:“我希望小孩兒能夠養成良好習慣,而不是每次都等着別人幫他找出錯誤,寫完就啥也不管了。”

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是父母共同的願望,但是在具體方法上未必可取。首先,孩子要花差不多與寫作業等量的時間來檢查,這樣的檢查不但耗時,而且低效。另外,讓孩子重複做一遍,孩子也會覺得很枯燥,有的孩子可能還會更加馬虎——反正一會兒還要檢查一遍呢!等孩子作業多一些的時候,就算他願意,時間也不允許。當然,我也不贊成孩子寫完就啥也不管。

作業到底要怎樣檢查呢?在我看來,檢查有兩個功能:第一,全局掃描。主要是看有沒有忽略的或者漏掉的題目。我數次聽別人講過,在中高考的時候,有的孩子因爲緊張,加上沒有檢查,落下半張卷的題目沒有做,結果可想而知。對學生來說,也算是非常慘痛的教訓。因此,孩子做完作業以後,養成核對的習慣非常有必要。第二,重點檢查。主要是重點注意沒把握的題目,這樣的地方倒是不妨再花一點兒時間,甚至重新做一遍。如果我們指導孩子,也可以簡單量化,比如“把你最沒把握的兩道題演算一下”,孩子會重視自己的薄弱環節,多花一些時間。這樣的檢查比較有針對性。

我拿數學考試打了個比方:我們考試的時長設計,通常都是做完了,還富餘一點兒時間,這點時間,如果把題目全部演算一遍根本不夠,但是用來檢查卷面重點核對最沒把握的題目,則剛剛好。

其實,檢查只是查缺補漏,關鍵是孩子做題的時候是否認真投入,是否能提高準確率。

也有的父母擔心,如果這樣還檢查不出錯誤怎麼辦呢?就如這位媽媽說的一樣,就算孩子重新做一遍,也不能完全避免錯誤。通過老師的批改,可以將錯誤找出來,然後通過改錯來進一步鞏固知識。孩子的檢查、老師的批改,再加上孩子的改錯,這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鏈條,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不要過度苛求孩子自我檢查的效率,但也不要忽略了改錯的功能。

當前學生的課業負擔普遍偏重,因此我不主張在“養成好習慣”的口號下,讓孩子在學習上做無用功。現在有一個現象,有一部分態度認真的孩子,到了高年級會成績下滑。原因是一味強調習慣的養成而忽視學習效率,面對更繁重的學習任務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時間,還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效率,少做無用功。

許多家長問我,要不要幫孩子檢查作業?原則上,我不贊成幫孩子檢查作業,那樣確實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孩子應該爲自己的學業和對錯負責,但是,凡事都不能一刀切,不能教條地理解這個原則。對於孩子的作業,我們沒必要爲他負責,但有監督的權利。

我曾經幫一個朋友帶孩子,孩子做作業非常拖沓,他一個人在房間裡寫作業,一會兒看漫畫,一會兒玩玩具,效率非常低,而且作業質量相當不理想。媽媽總是因爲作業與他發生衝突。我帶了他幾天,帶的過程中我曾經幫孩子檢查作業。

我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最低限度介入。第二,介入之前先想好如何退出。

以這個朋友的孩子爲例,我對他的基本要求是到客廳寫作業,遠離玩具,同時遵守基本的時間約定,並且保證基本的正確率,不應付。對於一些次要問題,比如字跡不工整等,暫時忽略。我檢查他的作業是爲了監測作業的質量。我完整地帶了這個孩子3天,通過檢查,他的作業質量有很大的提高。如果繼續帶下去,我對他的檢查會變爲抽查,並且對他的監督也會減少。檢查和抽查可以形成一種張力,輔助孩子形成自我約束力。這個過程中我會不斷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孩子形成新的體驗,積累成功的經驗,把這個積極行爲固化下來。

關於是否幫孩子檢查作業,我會根據具體的情況,對於不同的親子情況給出完全不同的建議。比如,有的家長一直幫孩子檢查作業,我瞭解了詳細的情況,發現孩子完全可以爲自己的作業負責,根本沒必要幫他檢查,因此建議家長馬上退出。有的孩子問題比較嚴重,不但家庭作業完不成,課堂作業也完不成,老師幾乎天天給家長打電話。孩子的父母也嘗試過完全不管,但是會陷入徹底失控狀態。結果往往是家長控制不住脾氣,對孩子拳腳相加。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家長每天耐心地幫孩子檢查作業,不要對孩子發脾氣,而是通過這個過程逐漸規範孩子的行爲。當家長逐漸地看到了孩子的進步,等孩子基本能完成家庭作業和課堂作業的時候,我開始指導家長減少對孩子的監督,慢慢放手。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培養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孩子慢慢就可以每天自己安排時間,自覺完成作業,他的父母也不必檢查他的作業。

情況嚴重的孩子,很難直接放手,必須經歷一個監督的過程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監督的權利如果運用得當,可以迅速扭轉局面。監督是爲了過渡到不監督。許多家長對孩子的監督,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退出。如果家長無法退出,那就不是監督,而是代勞,是替孩子負責了。在諮詢中發現,很多家長總想等孩子完全改變以後,自己再退出,事實上這樣是把自己和孩子綁定在一起了。對孩子的監督,絕對不要戀戰。不要糾纏小的問題,而要堅持最低限度介入的原則,孩子有進步,我們就逐漸退出。

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