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

有一位家長在博客上給我留言,事例比較典型,我便逐條進行了回覆。

楊老師,您好!我的孩子11歲了(男孩),很依賴我,現在還每天黏着要跟我睡,可在別人面前他很得意地說是我硬黏着他。今晚我提出讓他自己睡覺,他就跟我談條件讓我先跟他睡兩天,然後他獨立睡一個星期,依此規律循環。我很反感孩子這種懦弱的做法,起初堅決不答應他的條件,後來被他纏不過,就答應了。可我越想越生氣,反悔了。他也很生氣。結果,這件事讓我們倆都很煩。我覺得他太黏人,擺脫不了他,在我說過不陪他睡後,他自己躲在被窩裡哭了……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楊老師可以幫我分析一下嗎?

我的回答:首先,謝謝你信任我。從這段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你煩躁的心情,也理解你的苦惱。

1.孩子依賴你,黏着你,在別人面前卻得意地說你硬黏着他。我猜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他不願意當面承認黏着你的事實,所以顛倒黑白。還有一種可能,這是事實——你正在以一種非常隱蔽的方式,甚至你自己都沒有覺察到的方式控制孩子,造成了孩子離不開你的事實。

2.孩子說先跟你睡兩天,然後他獨立睡一個星期,依此循環。客觀地講,你的孩子很善於想辦法,他想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脫離對你的依賴。兩天陪伴與一星期獨立,這樣的安排也很合理,從這一點來說,他並不想硬黏着你。有這樣一個過渡,孩子也會感覺更舒服。我們能否真心地理解並傾聽孩子的意圖呢?但你把孩子的合理建議定義爲“懦弱”,很顯然,你對孩子心懷埋怨。

3.“我很反感孩子這種懦弱的做法,起初堅決不答應他的條件,後來,被他纏不過,就答應了。可我越想越生氣,反悔了。”——在這裡,我要追問幾句:你是在生孩子的氣,還是更生自己的氣呢?你會恨自己不堅持原則嗎?這個“懦弱”的評價,是指向孩子的,還是指向你自己的呢?

4.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了,這會降低你的威信。那麼孩子答應你的事情,也會出爾反爾,因爲你沒有作出信守諾言的好榜樣。並且,對於你的決定,他會通過軟磨硬泡來不斷修改,最後甚至可能讓你的決定不了了之。

5.其實這件小事情沒必要以煩躁和眼淚作爲結局,依照孩子的辦法,陪他兩天,再讓他獨自睡一週,不是皆大歡喜嗎?當然,這裡我還要特別提醒,他自己睡的時候,可能還會對你軟磨硬泡,這是考驗你是否堅持原則的時刻。

再次感謝你的信任。最後,我還想多說兩句:孩子的表現是一回事兒,我們對他的評價是另外一回事兒。這件小事,二者恰好南轅北轍。客觀地講,孩子的建議很合理,如果我們給他貼個“懦弱”的標籤,他在我們心目中就會面目可憎。作爲家長,我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之前,必須先學會管理自己的念頭。並非每個念頭都是對的,在相信之前,需要推敲和審覈。

那麼,要如何推敲和審覈我們的念頭?這正是我諮詢工作的重點。表面上看,我的工作是在改變家長的方法,事實上,我是在修正家長的念頭。許多家長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卻控制不住自己,最終把這些錯誤的方法加諸自己深愛的孩子身上。我們不禁要問:爲什麼不能知錯就改呢?在我看來,是因爲這些做法背後,有一連串的念頭和判斷在支撐着家長,它們未必正確,但力量強大。如果家長真想改變自己,光改變行爲還不夠,必須斬斷這些有害的念頭。

關於如何斬斷有害念頭,心理學家拜倫·凱蒂進行了很好的研究。凱蒂在十餘年的時間裡一直被憂鬱症所困擾,甚至走到了自殺的邊緣。當痛苦達到了頂點,她的人生突然發生了戲劇性的急轉彎。某天早晨醒來,她忽然有了一個極其重要的領悟:從前的一切痛苦,都是因爲她不假思索地相信自己的某些負面判斷。換句話說,是這些負面念頭,把她推向了痛苦的深淵。想明白這一點,十年的深刻痛楚頓時煙消雲散。

凱蒂的方法簡單而有效,當我們心中升起一個不好的念頭時,不妨問自己四個問題:

這是真的嗎?

我能百分之百確定這是真的嗎?

當我相信這個判斷時,我有什麼反應?

沒有這個念頭,我會怎樣呢?

我們不妨用“孩子懦弱”這個案例來做一個練習。

“孩子懦弱”,這是真的嗎?媽媽認爲孩子懦弱的證據是孩子不肯立刻與媽媽分開睡,而是提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案。而“懦弱”的定義則是:害怕面對眼前的事實,逃避事實,膽小怕事。很顯然,孩子並沒有逃避,而是想了一個更柔和的辦法去面對。

能百分之百確定“孩子懦弱”這個判斷是真的嗎?在這個例子中顯然不能。就算家長的判斷非常有信心,一旦有人追問“能否百分之百確認”,答案往往也是否定的。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做作業時玩筆、發呆,馬上判斷孩子不認真。其實,除了不認真,我們還可以想出別的可能,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難,或者正在思考,或者心情不佳。如果我們不能百分之百確認,這個判斷就不能當作事實,而是需要進一步覈實。

當媽媽認爲“孩子懦弱”時,會有怎樣的反應?媽媽的行爲給出了答案:怨恨、憤怒、失望、煩躁,對孩子出爾反爾,導致孩子躲在被窩裡哭鼻子。

沒有這個判斷,媽媽會怎樣呢?很顯然,如果沒有“孩子懦弱”這個判斷,媽媽會看到孩子的積極態度和主動尋找方法的誠意,媽媽會肯定孩子的努力,重申“說話算話”這一規則,並欣然應允孩子的要求。

本來可以皆大歡喜的事情,因媽媽的一念之差,親子之間的氣氛便急轉直下。這再次證明,念頭的力量絕對不可小覷。一個不起眼的念頭,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我們推向深淵。而我們最大的失誤,往往就是放任各種負面念頭和認知在心中縱橫馳騁。

其實,不光是家庭教育,我們人生中大部分的煩惱都來自於心中的負面念頭。這讓我想起半杯水的故事,同樣是半杯水,有人會說“怎麼只有半杯”,有人則會說“多虧還有半杯”。樂觀與悲觀都與水無關,左右我們心情的,不是那半杯水,而是我們對半杯水的看法。我們看待孩子的行爲,也存在“半杯水”心態,同樣一個孩子,有的人能發現好多優點,有的人則能挑出一大堆缺點。視角不同,與孩子互動的結果自然大相徑庭。

不管是爲了教育的成功還是爲了人生的幸福,對於心中的念頭和判斷,都需要有一個理性的審查系統來過濾,相信那些值得相信的念頭。而凱蒂的四個追問,則可以扮演稱職的法官,守護我們內心的安寧。

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
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