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

我非常關注親子互動的細節,比如,孩子說了一句話,我們該怎樣迴應。一句話可能會扭轉局面,一句話也可能會破壞氛圍。我們常常說“一言不合”,在親子交流中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有一個孩子很怕寫作文,難得他某一次作文寫得不錯,媽媽就肯定了他一句“構思快了,而且語句很連貫”。這句話很簡潔,也指出了孩子具體的進步。我進一步問媽媽:“能否用孩子喜歡的話誇獎他?”媽媽一時想不出,我就把她這句話“翻譯”成一句形象的話:你的語句像連珠炮一樣,寫了一句,還有一句,又跟着一句……這些句子你都是怎麼想出來的呢?好像排着隊就出來了,一點兒都沒費事呀,你可真能想呀!要是讓媽媽想,估計得把我的頭髮都愁白了……

這句話有點誇張,也加入了幽默的成分。但對一個極其犯愁寫作文的孩子,值得這樣大張旗鼓地鼓勵他此次的進步。父母用開玩笑的語氣說出來,肯定孩子的同時也和孩子一同分享了進步的喜悅。“構思快了,語句連貫”這樣的話是成人的語言,沒有感情和溫度,說給孩子聽很難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如果用比喻來表達,孩子更容易明白。以後,寫作文時他就可以自我鼓勵:媽媽說了,我寫作文像連珠炮一樣,這難不住我。

我們用形象、幽默的話語,點出了孩子最有進步的地方,也放大了孩子的成功經驗。

這個孩子不但學習困難,而且幾乎天天被老師批評,加上和同學關係不好,因此極度畏懼學校,每天早晨都不起牀。雖然學校就在他家隔壁,他卻天天遲到。有一天他下樓的時候,有位老奶奶說他“晚點了,以後早點吧”,他說“就晚了一小會兒”,媽媽接着說:“一小會兒也是晚了呀!”針對媽媽這句話,我問了一個問題:“能否換個角度想一想,孩子在表達什麼意思呢?”媽媽想了想說:“他感覺只晚了幾分鐘,以前比這還晚呢。”的確,孩子的意思是他已經比以前有進步了。媽媽說:“哦,應該先肯定他——不錯,我們比以前上學早了,但如果再早一點點,我們就能和同學們一起進校門了。”

我和媽媽又把這句話完善了一下,用更具體、更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兒子,你說的沒錯,今天你比昨天快了5分鐘呢,明天要是再比今天快5分鐘,咱就不會遲到啦。明天老奶奶見到你,肯定得說:‘喲,今兒個夠早的呀!’”

我們用生動的語言爲孩子“展望”了第二天早晨可能出現的情況,孩子會設想當時的情境和感受,因而這個虛擬的場景,會對孩子產生一種真實的激勵作用。

我和媽媽設想,第二天早晨,當孩子不願意起牀的時候,還可以延續這個話題:“咱們得快點,讓老奶奶知道,我們今天更早啦!”媽媽告訴我,這孩子就愛表功,說不定他還能主動和老奶奶說“我今天起得很早”。

孩子天天遲到看上去是很嚴重的問題。不過我們心裡很清楚,孩子不願意起牀是因爲畏懼學校。因此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改善孩子在學校的體驗上,而不是直接干預這件事情,遲到便遲到,沒關係。慢慢地,嚴重的遲到問題自行消失了。

我常常感慨,孩子的改變不會排山倒海地來,而是像破土的小苗一樣,悄無聲息地露出地面,又因爲細小的進步總隱藏在缺點的縫隙裡,特別不易察覺,非常容易錯過。孩子的進步時刻都在展現,關鍵是我們要有一雙善於捕捉的眼睛。如果我們總能發現這些細碎的改變,就不會對孩子失望,而能與孩子一起慶祝進步。

有一個7歲的男孩,在家比較受寵,老人總是讓別的孩子讓着他,包括比他大的孩子,也包括比他小的孩子。結果呢,這個孩子在家裡總要處處佔先以自我爲中心,到學校又比較膽小。

孩子的媽媽給我講了一件很小的事情。有一次和他同學家人一起吃飯,他洗完了手就朝他同學5歲的弟弟甩水滴玩,這個5歲的小孩子覺得很好玩,也去洗手,回來也向他甩水滴。這個7歲的男孩滿臉不悅,抱怨“煩死了”。媽媽覺得孩子不會爲別人考慮,可當時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媽媽說她最容易出口的版本就是:“你先往別人身上甩水的,你知道不舒服,別人也會不舒服啊!”

媽媽說的是事實,但用這樣的語氣說出來孩子未必接受,更不要說改變了。我們探討換一種語氣,抹去質問的痕跡,比如:“兒子,小朋友朝你甩水滴,你覺得不舒服了吧?這樣確實會不舒服。不過呢,剛纔是你先朝小朋友甩的哦,其實人家已經不舒服在先了。這時候你再說‘煩死了’,小朋友會怎麼想呢?”

雖然孩子沒有替對方着想,但他說“煩死了”的確是他的真實感受,我們不妨先接納他的感覺,再進一步推己及人,引導他學會換位思考,在行動中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媽媽說:“我要把你這段背下來,形成一個說話的習慣模式。”的確,這是一個說話的模式。如果我們改變回應孩子的模式,孩子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如果孩子有明顯的錯誤,我們很容易向他開火,因而錯失溫柔化解的時機。我們可以中肯地指出孩子的不妥,但不要用指責的語氣攻擊孩子的不妥。

對於我們要說出的話,不妨先在自己身上體會一下,感覺會告訴我們這句話有怎樣的效果。親子關係並不是完全對等的關係,我時常會用領導與下屬的關係打比方,這樣父母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有位家長一直對孩子指手畫腳,孩子很煩躁,但家長也很委屈,覺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好意。我便問家長:“如果領導給你分配一個任務,過一會兒來監督你一下,再來指導你一下,就算他說得對,一個小時內連續指導你七八次,你煩不煩?”這位媽媽立刻明白了孩子的感受。

常常聽見家長質問孩子:“你爲什麼把東西弄壞了?你爲什麼不做作業?你爲什麼又犯錯誤了……”

責備中摻雜着憤怒,烏煙瘴氣鬧一通,沒幾天孩子又“舊病復發”,繼續質問“爲什麼”。結果女低音變成了女高音。

不過,你會發現,嗓門越來越大,威懾作用越來越小。

其實,不妨把“爲什麼”換成“怎樣”——怎樣做就不會弄壞東西了,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作業,怎樣避免錯誤的發生……

父母彷彿是高高在上的審判官,聲嘶力竭地質問孩子“爲什麼”,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所有的錯都得孩子一個人扛着。

溫言暖語地和孩子商量怎麼做,則像是一個戰壕的戰友,同甘苦,共患難,總是有一份兄弟情義在。

成長是翻山越嶺的艱辛之旅。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的困境並提供有效的支援,他們需要教練而不是法官。與追究責任相比,明白怎樣改進更有價值。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過去時,迫使孩子追悔過去;一個是將來時,引導孩子展望未來。

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
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