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常常有家長問我:“爲什麼別人的孩子那麼聽話呢?也沒見家長怎麼管,孩子卻表現優異?”言外之意是老天爺偏心眼,把聽話的孩子都賜予了別人,把小淘氣攤派給了自己。

假設真有老天爺的話,我相信他老人家手裡的確有這樣的孩子,不但天賦過人,還自主成長,沒給爹孃出什麼難題,一溜煙兒就長大了,其間居然還成績斐然。不過好東西都是稀缺資源,就像500萬的彩票,惦記的人多,中獎的人少。

話又說回來,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夠嚴密——沒見着別的家長管,並不代表人家沒管。就算真沒管,他們也沒妨礙孩子成長,至少給了孩子空間。不管我們有沒有看到,畢竟所有的成功、失敗,都自有它的原因。

有一位家長說起她的侄兒,每次都讚不絕口。她的侄兒也確實優秀,在縣裡成績始終是第一名,到了省裡最好的高中依然數一數二。在她看來孩子根本不用父母操心,體貼父母,孝敬老人,待人禮貌,自己就能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後來,她和孩子的媽媽,也就是她的嫂子聊天得知,她的嫂子對教育很感興趣,而且很早就開始科學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指導孩子學會從錯誤中學習,並且有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專門爲孩子做了一個錯題本,出錯的地方反覆練習,慢慢地,孩子也養成了嚴謹的習慣。孩子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她的嫂子便對孩子完全放手,表面上看,似乎從來沒管過。

前幾天又有一位家長諮詢,她問得很具體:“爲什麼有的孩子打一頓就很管用,而我的孩子打了也不長記性呢?”我不贊成打孩子,不過我還是反問了一句:“你一年打多少次孩子,別的家長一年打幾次呢?”

有的時候,的確如這位家長所說,偶爾打孩子,孩子在恐懼的驅使下會有短暫的改變。這個辦法看上去立竿見影,其實這樣做不但傷害孩子,也妨礙父母的成長。這是一個懶惰的辦法,阻礙了家長的反思和改進,並使他們形成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的依賴。如果捱打成了家常便飯,孩子改正後的良好狀態會越來越短暫,甚至會反彈得越來越嚴重。漸漸地教育就會陷入“打了收效甚微,不打無計可施”的惡性循環。從這個角度來說,打孩子絕對是飲鴆止渴。

和這位家長繼續聊下去,就說到了一個問題:同一個孩子,同一件事,爲什麼有的人嘮嘮叨叨說了很多,孩子就是不聽,而有的人只說一句,甚至只是一個眼神,孩子就服服帖帖了呢?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小時候我也是個淘氣的孩子,老媽成天嘮叨我,我依然我行我素,就當沒聽見。而老爸呢,通常一個月才說我一次,居然會令行禁止。如果讓我給父母打分,從一個孩子的角度,我會給老媽60分,給老爸95分。

我的感覺是,抗拒老媽沒有什麼後果,她只是說說而已,而且會反覆地說。但抗拒老爸的結果是,他雖然不會有激烈的行動,但一定會把這件事情處理完。另外,老爸很少說話,但說的話一定是有道理的,是非說不可的,我自己也服氣。從體驗來講,老媽成天說教,會讓我很煩躁;老爸很少說我,我平時都很舒坦,所以他一旦開口說話,我一定會認真對待。我從中得到的體會是:說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說得少,效果卻更好,這便是“少即是多”的道理。所以,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我非常關注效果,一旦產生無效的互動,我會立刻反思,並尋找新的策略。

這個體驗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示,我對待小孩子,也大體複製了父親的方法。有一次,叔叔家的弟弟陶然玩的時候一直翻我家的抽屜,恰好那個抽屜裡面有針、螺絲釘、剪刀等尖利的東西。陶然的媽媽一直在制止陶然,陶然卻充耳不聞。她連續說了6遍,簡直像復讀機一樣:“陶然,把抽屜關上,小心扎着你的手,快點啊,快點關上,別動了!你沒聽見我的話呀,趕緊關上,扎着你的手會出血的……”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就拖着長腔說了一句:“陶然,把抽屜關上!”結果,陶然痛快地答應了,並且馬上關了抽屜。陶然的媽媽半開玩笑地說:“陶然欺負人,我說了6遍都不聽,你說一遍就管用。”

我想,真正的原因並不在於提醒遍數的多寡。平時,我非常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每到週末我家就會聚集許多小孩兒,如果像陶然的媽媽這樣嘮叨着管他們,估計會把我累死。我的原則是最低限度地管。我平時習慣和他們約定一個大致的行動範圍,告訴他們哪些東西絕對不可以玩,比如廚房用具或者被子等。除此之外,我對他們保持觀察而很少干涉。經過慢慢觀察我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魯莽,他們也會小心。我只要稍加提示即可,沒必要一定製止,但我對於要制止的事情,一定會很有執行力。所以我一開口說話,孩子就知道,如果他不聽,我必然會有進一步的行動。

爲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要聊聊威望值,其實每個家長的威望值都不同,只是難以準確地用百分制來計量。威望值在任何領域都存在。如果我們用心經營,就可以事半功倍。

如果一個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比較高,孩子就會順從。在這裡,“順從”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指的是自願服從,這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寫照。

至於怎麼提高威望值,似乎沒有標準答案,針對不同孩子的性格有不同的適用方法。不過有兩條是共同的,首先是家長的自律,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實的精準性。

教育孩子,首先是自我教育。因此大人必須對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樣,做一個讓孩子佩服的人。這話說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可沒這麼輕鬆。許多家長都感慨,管住自己的行爲和管住自己的嘴非常有難度,常常半途而廢。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有的長輩管束我,我就會在心裡說:你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求我?孩子一旦有這樣的感覺,再好的教育主張都很難實行。

與一位家長交流時她一直在感慨:“說道理誰都懂,但到關鍵時刻就忘了,或者就算是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最後也都不了了之。”我就半開玩笑地說:“你看,孩子在學校都有學生守則,作爲家長,也應該有個家長守則。你不妨針對你家的情況列個家長守則,每天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後來,這位家長還真列了一個家長守則給我,內容如下:

尊重孩子,不過多幹涉孩子,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還有體驗失敗的權利。

不嘮叨,制定的規則言簡意賅並堅持監督。

遇事控制好情緒,態度平和,語調溫和。把事情處理完,不迴避。

對待兩個孩子要公平,解決他們的糾紛時要了解清楚整個事件,最好能讓他們分別闡述過程。

對孩子要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信任孩子,孩子的天性是善良向上的。

不過多看重考試分數,把關注點集中在總結經驗和教訓上。

每天抽出15分鐘全心全意和孩子互動。

我看了這個守則,感覺寫得很充實,也很符合她家的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我給了她一個建議:每天按照這個標準檢查自己的行爲。可以評分,也可以寫出自己具體做到了哪些,是怎樣做的,還有哪些有待改進。這樣做有一些麻煩,但可以通過這樣的自律,讓自己得到改變。

這幾年,我非常重視教育方法落實的精準性,在方法對路的前提下,教育成果的差別往往取決於過程中的精準程度。我很喜歡觀察周圍的人教育孩子的過程,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越是不擅長教育孩子的家長,越會大張旗鼓地教育孩子,吃飯、走路、做作業、玩遊戲……孩子耳邊時刻響徹着家長的“諄諄教誨”。這樣做的結果卻往往是問題越來越多。作爲旁觀者,看到這種景象時心裡會莫名地煩躁、緊張。相反,那些擅長教育孩子的家長很少講大道理,更多的是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一切都點到爲止。表面上看平淡無奇,作爲旁觀者卻覺得很舒服,而且能體會到親子之間那種無言的默契。

因爲工作的關係,我非常關注這樣的細節。我特別喜歡追問一個問題:你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兩類家長的回答側重點各不相同。不擅長教育的家長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看見孩子存在的問題,我感到很擔心,我想要怎樣的教育效果,所以我立刻進行干預……而擅長教育的家長,更多從孩子的角度進行考慮:孩子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孩子需要怎樣的幫助,孩子的感受是怎樣的,我這樣做會在哪方面促進孩子的成長……從結果來看,前者主要是孩子在滿足家長的心理需求;後者是家長更多地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二者的另外一個區別,則是對當下策略的用心程度。讓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家長,更重視自己的體驗,會隨意而頻繁地教育孩子;更多地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的家長,會非常重視孩子的感覺,每個教育行爲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正因爲經過深入的思考,所以這類家長能全面分析孩子的狀態,解釋教育行爲的用意,預測各種可能的後果。每當聽到後者這樣完整的分析,我都暗自感慨:這些家長,手中彷彿有一張教育地圖,他知道自己和孩子現在所處的位置,也能清晰地標註目的地,而且能夠通過反覆權衡,從諸多線路中選擇一條最佳線路通往目的地。正因爲做了如此細緻的準備工作,纔不易迷路,也很少走彎路。

如果我們沒想好就教育孩子,便是把孩子當作試驗品,這是在孩子身上試錯。是否追求教育的精準性,關鍵看我們的取捨——要麼捨得思考,要麼捨得孩子。

從當前來說,關注教育的精準性,家長會辛苦,但照顧了孩子的體驗;隨意教育孩子,家長省了事兒,但孩子的感覺卻非常糟糕。從長遠來看,不斷追求教育的精準性,則是同時成就了家長和孩子,這是雙贏之路。

通過深思熟慮,我們要對孩子進行精準的教育,就算我們不多說什麼,孩子的體驗也會告訴他該做什麼。這簡潔準確的教育行爲背後隱藏着父母的深情和愛意,是真正的用心良苦。隨着孩子的成長,他會明白父母的這份付出對他的深刻意義,我相信孩子會爲此感激終生。

其實,教育的精準性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目標。我們不妨立足現實的教育水平,教育之前深思,教育之後反思。每天進步一點點,通過不斷打磨細節,教育的精準性便會不斷提升。

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
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