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

最近,因爲朋友熟人的緣故,陸續到別人家裡見了幾個孩子,都是四五歲的年紀。

當我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親子互動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時間根本不需要用頭腦去分析,只要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答案就會自然浮現出來。

在這幾次的觀察中,我在家長的苦惱之外,發現了一個非常有共性又非常簡單的事實:父母和子女的溝通根本不在同一“波段”,彼此頻率對不上。

比如,孩子在跑着玩,還又蹦又跳做鬼臉,這時候媽媽連續發佈了五六個指令:寶寶,小點聲,你太吵了;小心桌子角,別碰着;把那本書撿起來,那可是你最喜歡的書哦,弄壞了你會心疼的;和阿姨打招呼,要有禮貌;過來,我看看你是不是出汗了……

說實話,我聽了這些頻繁的指令,感覺很聒噪。結果可想而知,孩子依然如故,一個迴應也沒有。媽媽的調門不知不覺開始提高,有時候媽媽通過大聲喊、不斷重複,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有的時候這樣做根本沒用,媽媽的挫敗感便一波一波地襲來。最終媽媽通過生氣、發脾氣,迫使孩子屈服,完成自己的指令。同時這件事情不斷強化媽媽心中的一個判斷:這個孩子不聽話,一定要對他大喊大叫纔有用!在這個想法的推動下,媽媽對孩子的溝通手段越來越脫離常規方式。

孩子主動與媽媽溝通的時候依然不在同一波段。我發現,孩子對媽媽說的話,媽媽只是用語氣詞哼哼哈哈地敷衍孩子,或者不耐煩地說“知道了”,與孩子沒有眼神接觸。孩子也複製媽媽的策略,大聲喊、不斷重複,或者去扯媽媽的衣角,甚至哼哼唧唧地耍賴,這樣才能引起媽媽的注意,獲得一些迴應。如果孩子想獲得更多的迴應,還要加倍使用這些手段。於是這些方法成了孩子解決問題的首選策略。孩子也得出一個結論:對付爸爸媽媽就要不斷地哭鬧耍賴,這樣他們才肯聽我的話,纔會答應我的要求!

漸漸地,在這樣的家庭中,家人之間習慣於帶着敵意說話、用吵架的方式協商問題。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溝通的“死結”:一方退讓,另一方就會變本加厲。如果互不相讓,矛盾就會繼續升級。

這樣進退兩難的處境,形成過程非常簡單,就是因爲我們不認真跟孩子說話,也不認真聽孩子講話。

許多家長看了無數的教育書籍,對教育理論如數家珍。但我要說的是,教育其實沒有那麼複雜,我們不妨迴歸簡單,迴歸常識。親子關係雖然有些特殊,但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因此要遵循人際關係的基本規則——說話認真,聽話認真。

在工作場合,我們如果想對領導說一件事情,肯定要先看看對方的狀態,是否有時間聽我們講話。另外我們也要打個腹稿,知道怎樣說更得體。領導對我們說些什麼,我們都會認真聽,並且立刻迴應。如此說來,我們都具有人際溝通的基本技能,但親子關係中,我們重視教育結果而輕視孩子本人,否定孩子的平等地位,彷彿孩子沒有資格享受某些基本人權,我們對孩子任性而爲,放縱行使父母的特權。當我們埋怨孩子任性的時候,真正的事實是:我們比孩子更任性!

我們不妨把“尊重”“傾聽”這些口號化爲簡單的行動,像對待領導一樣,認真地對孩子說話,認真地聽孩子講話。要知道,孩子比領導重要多了!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對待孩子,就會發現,親子關係完全可以風和日麗。如果始終堅持這一點,家庭教育也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我建議前文中提到的這位媽媽連續地觀察孩子,並最大限度地化簡和孩子說的話。而且要選擇合適的時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孩子對話,還要非常注意用表情和眼神與孩子互動。養成這樣的習慣,我們一旦對孩子說話,孩子就會認真聽。當孩子和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也要認真傾聽,認真思考,準確迴應孩子。我們要用行動來詮釋“尊重”“傾聽”,沒必要成天把這些詞彙掛在嘴邊。

我爲這位媽媽做了一個小小的示範,假設她想讓孩子把書撿起來,我建議她首先喊“寶寶”,然後等待孩子的迴應。這個迴應可以是聲音的應答,也可以是眼神的迴應。孩子有迴應以後,我們再用最簡潔的話說出自己的要求:“把書撿起來!”類似的要求,本來是舉手之勞,孩子之所以會抗拒,通常都不是因爲要求本身,而是我們提要求的態度和語氣。

我們要非常警惕對孩子的無效指令。以這位媽媽爲例,她一天中對孩子發出的無效指令絕對超過30個,一年下來對孩子發佈的無效指令上萬個。這是很可怕的一個數字,那些指令都是嚴重的噪音污染。就算孩子已經把這些指令當作噪音,仍然要花時間去分辨、判斷、權衡,並要作出選擇——是順從、抵抗還是防禦?頻繁而無效的指令,會影響孩子內心的平靜,進而影響他們做事的效率。

我問了媽媽一句:“孩子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媽媽說:“有有有!幼兒園的老師總說他注意力不集中,老師講的話他好像沒聽見一樣。”

這一點兒都不難解釋。媽媽不認真聽孩子講話,孩子也不認真聽媽媽講話,久而久之,孩子傾聽的能力就弱化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缺乏眼神交流,眼神的定焦能力和追蹤能力也會弱化。並且,孩子嫌父母煩,就會主動屏蔽父母的嘮叨,也會把他人的話當作耳旁風,對話語中傳遞的信息不敏感。如果孩子的視覺注意力和聽覺注意力同時被弱化,孩子的注意力就會習慣性地處於渙散狀態。

相反,那些與父母親人愉快互動的孩子,眼神總是亮亮的。大人說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他會目不轉睛地看着你,他的眼神也會隨着講話的內容產生微妙的變化。這些孩子也能捕捉到他人情緒的細微變化,好奇心強,會主動追蹤他感興趣的事情。

在觀察的過程中,這個孩子開始在我面前跳着玩,我專注地看着他,偶爾還和他開個玩笑。看得出他很享受別人專注而善意的眼神。過了一會兒,他拿了一些積木在我面前擺弄。我試探着問他:“能給我玩一會兒嗎?”在之前互動的基礎上,他沒有拒絕,但也沒有直接答應,而是採用了一箇中間策略:把一塊積木放在我椅子的邊上。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很高興地對他說了謝謝,就拿起積木擺弄。又試探性地問他:“可以給爸爸媽媽每人發一塊嗎?”這對他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他欣然應允。然後我又試探着問他:“能再給我發一塊嗎?”這回他不但答應了,還直接把積木放在我的手上。由此一個新的遊戲便展開了,他一次次跑到自己的房間,找出一堆玩具,給在場的人每人分發一個,如此循環往復,我們只是高興地迴應他,感謝他。他特別有積極性,表情也明媚起來,他幾乎把所有小件的玩具都拿來分發。最後我們每個人懷裡都抱着許多玩具。我在他家坐了一個多小時,告別時他還不讓走,又分發了兩輪玩具纔算結束遊戲。我注意到,遊戲玩到後半部分時,孩子熱情高漲。他對我們的眼神和問話變得敏感了,會主動看我們,問他的話,有一多半都會回答。

與這個小孩兒的互動結束後我心中五味雜陳。作爲一個陌生人,孩子能在短時間內這樣與我互動足以證明,只要方法對路,孩子有很大的改變空間。

關於此事的文章發到網上以後,一位讀者給我留言:

剛剛看了這篇文章,恰好發生了一件事,奶奶讓孩子快點睡覺,可是孩子在玩遊戲,根本叫不動。奶奶讓我去收了電腦,我用這個辦法,坐到孩子面前叫了他的名字,讓他看着我的眼睛,然後問他:“現在幾點?”他說:“不知道!”我就告訴他,現在是晚上930,到睡覺的時間了。他一邊聽我講話一邊摸着電腦說:“我把這一盤玩完了就去。”我把電腦拿開,對着他堅定地搖了搖頭,他看着我想了10秒鐘,什麼話也沒說,就自己去刷牙了。所以我現在心情非常好。我的孩子也是四五歲,平時的我,也像上面講的家長一樣,剛剛只是小試了一把,好管用啊!

我努力想象這個場景,心中很感動,也很感慨。雖然媽媽沒有答應孩子的要求,但他一定能從媽媽的眼神和態度中感受到真誠與尊重。

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
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