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

雖然我接觸過各種情況的孩子,大寶的狀態還是讓我倒吸一口涼氣,據他父母的描述,孩子完全處於失控狀態,看上去簡直無可救藥。

這是大寶媽媽的描述:

大寶每天都玩到很晚還不寫作業。我急呀,急得咬牙切齒,用食指指着他怒吼,威脅他再不寫就不許吃飯、不許睡覺。大寶就好像沒聽見一樣繼續玩。我在一邊咆哮升級,忍不住動手抽他一通,嘴裡發泄着我的不滿:“叫你不聽話,叫你不寫作業!”剛開始大寶撇撇嘴哭兩聲就繼續玩,後來他鍛鍊成了我的對手,我抽他一下,他還我兩下。我們常常是鬥爭了一晚上,結果大寶就是不動,困了躺在地上就睡。我拿着針對着他,他一閤眼就扎一下。

那時候大寶剛上學,我就已經被搞得精疲力盡。老師也三天兩頭找我,說他和同學打架、上課睡覺、上課離開座位、不寫作業……一大堆的問題襲來,我都要崩潰了。最讓我心驚膽戰的是,老師找我說:“大寶上課不聽講,瞪着老師,眼神很可怕,帶孩子去看看吧。”

在諮詢開始的時候,我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先停止打孩子,作業的問題慢慢解決。大寶的父母極力控制自己,不再打罵孩子,但對於這種失控的局面依然無計可施,這是大寶的爸爸當初寫的一段日誌,描述孩子做作業的過程:

今天是正月十五,打算晚上去孩子奶奶家吃晚飯的。我6點回到家,地上到處都是書、筆、本、尺子、橡皮……孩子鬧了一下午一個字都沒寫。聽他媽媽說,一直和他僵持着不理他,他也不寫。媽媽盯着他不讓他玩他就扔東西。媽媽沒給他撿,他繼而起身往牀上扔鞋,媽媽還是沒理他。他找來鑰匙把門鎖上,並說:“想要鑰匙嗎?需要5000塊錢,您給我1塊就行!”他媽媽還是沒理他。他說:“反正我今天得去奶奶家,不帶我去,我就自己去!”正在這時我回來了,我讓他媽媽先去孩子奶奶家,我盯着他要求他必須把作業完成,否則就不讓出門。孩子又開始撕心裂肺地哭,沒完沒了玩命地鬧,要求先去奶奶家回來再寫作業。

這中間奶奶來了兩次電話,姑姑也打過一次電話,勸他趕快寫,我在電話裡跟她們說:“不完成作業,哪兒都不能去!”孩子沒完沒了地重複一句話:“我就要去奶奶家,我要給媽媽打電話,我就要去奶奶家!我等媽媽來接我!”並猛烈反抗。他的作業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完成,他就是磨蹭。我一次又一次地用盡各種辦法,把他“請”回書桌前坐好。我剛把他放在座位上,他就打出溜兒,然後趴在地上爬。要是想把他拉起來,他就打墜兒。一不留神他又跑到牀上去了。反反覆覆一次又一次,我真是身心疲憊了。等到他媽媽從奶奶家回來了,他還是隻字未寫,此時已經晚上8點了。我和他媽媽輪番上陣,他一直鬧到12點才寫完作業。總共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耗了一天,補寒假作業的時間被他耗沒了,原打算帶他出去玩的時間也被他耗沒了。

爸爸寫得詳細而稍顯煩瑣,看了這個過程,我既能理解這對父母的疲憊和無奈,也能理解孩子的無助和痛苦。媽媽曾經用手機錄了一些視頻片段給我看,其中一個片段是大寶不寫作業,媽媽的話也聽不進,自顧自地在牀上打滾兒。媽媽的話多了,他索性把整個被子蒙在頭上,躲在他自己製造的黑暗中,嘴裡哼哼哈哈地在牀上轉圈兒……

父母和孩子天天這樣相處,對雙方來說都是災難。

諮詢正式開始後,在不打孩子的前提下,我和孩子的父母共同尋找新的策略。對這個家庭來說,改變並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爲孩子的情況確實比較嚴重;另一方面因爲父母已經習慣了打罵的方式。當然,孩子的表現主要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造成的。

這個家庭給我的感覺是,媽媽的內心儲存着很多憤怒和敵意,而這些負面情緒來自於她的童年。這位媽媽說,她的家庭成員都屬於簡單粗暴型的,爸爸非常嚴厲,她做錯了事就捱打,也不敢反抗。她內向、膽小,做事總是小心翼翼,無法化解心中的鬱悶而常常生悶氣。她在學校也很孤僻,很少說話,也不合羣,總是受欺負。家人親戚都不喜歡她,她遇到困難時也不知道向誰求助。而她有一個聰明漂亮的妹妹,大家總是拿姐妹倆作比較,總是否定她,誇獎妹妹。

也正因爲這樣的童年遭遇,她沒有形成健康的化解情緒的方式,她的情緒反映到軀體方面,就是一直被莫名的疼痛所困擾,吃了很多年中藥。

客觀地說,這位媽媽如此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孩子的確不對。瞭解了她的童年故事,對於她所經歷的無助和痛苦,我感到憐惜,畢竟她也曾經是一個孩子。值得慶幸的是,這位媽媽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且痛下決心改變自己。

媽媽在情緒方面遇到的困難超乎我的預料。有幾次遇到一些比較小的事情,我建議她嚴肅地和孩子說一下即可,不必過度處理。結果她“嚴肅”地和孩子溝通的後果,竟然是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按照常理來判斷,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發生激烈的衝突,怎麼會這樣呢?開始我以爲是我的判斷出錯了,反覆推敲這個過程,可想來想去都很費解。我反覆問媽媽她是怎樣和孩子說的。媽媽說,就是“嚴肅”的態度。這個細節困擾了我一段時間。有一次,這位媽媽又需要“嚴肅”地和孩子談一件事情,我建議她用手機錄下這個片段。看了視頻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位媽媽一直以爲自己是“嚴肅”地和孩子談話,事實上,她是在“生氣”地訓斥孩子。

一個成年人分不清“嚴肅”和“生氣”似乎不可理解。聯繫她的成長經歷則很容易解釋:在她看來,像父親那樣暴怒的時刻纔算是“生氣”,相比之下,平時話語中帶出來的奚落和訓斥都已經是家常便飯,是她眼中的“嚴肅”。原來,我們之間存在這樣一個情緒換算的公式:我們眼裡的“暴怒”,在她看來是“生氣”;我們眼裡的“生氣”,在她看來只是“嚴肅”而已。

於是,我不得不想方設法教她學會真正運用“嚴肅”的態度,光用語言描述顯然不夠,我們最終回到了那段視頻,一句話一句話地揣摩,慢慢地,她能找到真正的“嚴肅”的感覺了。這個過程對我倆來說都是挑戰。在後來的諮詢中,我儘量通過具體的細節,讓她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也學會解讀孩子的情緒。

這也產生了一個新的任務,我們把表情、眼神、音調作爲一個專題來訓練。過程中這位媽媽錄製了大量的視頻片段。我發現,她輔導孩子的時候,語調非常尖利,而且語氣很生硬,她總是一臉冰霜,像個監工一樣。作爲旁觀者,我聽了都覺得很不舒服。這樣的表情語氣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媽媽在旁邊輔導孩子的本意是幫助孩子,其實她的負面情緒反倒干擾了孩子。有一次,我們通過對視頻的分析,完整地把她干擾孩子的過程呈現了出來。她說,要不是這樣分析,她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細微情緒會對孩子有這樣大的影響。

後來,我乾脆給她佈置了一個“作業”——每天花點時間,對着鏡子練習笑容。我的要求並不高,只要她面對孩子的時候表情能有點“溫度”就可以。這個作業顯得很“可笑”,還好,這位媽媽一直堅持做了,而且堅持了很長時間,她甚至特意在辦公桌上放了一面小鏡子。同時,我教她怎樣更細緻地肯定孩子——加上表情語氣的變化。漸漸地,孩子和她的互動不再劍拔弩張,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媽媽說:“我改變了表情,大寶的性情不那麼急躁了。我改變了語氣,大寶學會了和同學互動。”

後來,她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反饋:有一次回老家,老家的一個長輩竟然說她“變樣了,好看了”。她說從小長輩們就說她長得醜,一副“乾巴樣”,現在居然說她好看了,她自己也感到非常意外。我想,所謂的“好看”,是因爲她的表情明媚起來了。其實,這位媽媽一點兒都不醜,以前別人說她醜,是因爲她把內心深處的憤怒和敵意都寫在了臉上。

這位媽媽的堅持精神讓我非常感動。因爲她的童年缺少溫暖和關愛,所以對於很多微妙的體驗,她特別不容易找到感覺。比如,讓她學會對孩子示弱,不要太強勢,孩子便會有所不同。遺憾的是,她小時候,長輩從來不曾對她示弱過,現在她也從來不曾對孩子示弱過,因此,她總是很難理解“示弱”的意義,也無法想象自己弱下來孩子會怎樣。但她願意一直去嘗試,做得不妥當的地方就反覆討論,不斷改進。終於有一天,她體會到了示弱的價值:“我生病的時候,就對他說:‘大寶,媽媽渾身沒勁兒,頭也疼,顧不了你的學習了,你自己寫作業吧。我還沒吃藥呢,能幫我倒杯水嗎?’就見大寶縱身一跳:‘媽媽您等着啊!’一會兒就端來一滿碗熱氣騰騰的水,還說‘倒水的時候都燙到我了,不過沒事,吹吹就好了’,我聽了那叫一個熱淚盈眶呀,這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我體會到了!”

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
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