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

在一個星期之內,有三位媽媽問了我同樣的問題:孩子“偷錢”怎麼辦?我給“偷錢”兩個字打上了引號,在我看來,這是孩子拿了父母的錢,但不能過於武斷地定義爲“偷”。

在諮詢中我發現,孩子拿大人的錢,發生在10歲左右的非常多。

其中有一個11歲的男孩,媽媽發現他拿錢買了遊戲幣,另外這個孩子以前還拿錢買過小玩具和零食。孩子每次被發現後認錯態度都很好,但還是重犯。其實,只要關注孩子買了什麼東西,就能理解孩子拿錢的驅動力。

我問這位媽媽:“孩子與錢有關的願望有哪些?”媽媽列了如下幾條:羨慕別人可以玩遊戲(主要是電腦遊戲);想吃肯德基;想買一些小玩具,比如小刀、卡片之類的小東西。

關於孩子的願望,比如吃肯德基,媽媽說此前不讓他吃,認爲這種快餐是垃圾食品,對身體有害。我的回答是:“這的確對身體不好。不過孩子會偷偷拿了你的錢去買零食,有些零食的質量更沒法保證,這兩者相比,哪個更有害呢?”最後,我們達成共識,每兩個星期讓孩子吃一次肯德基。關於孩子喜歡小刀、卡片、漫畫之類的小東西,媽媽認爲孩子喜歡的那些漫畫等等,都是沒用的。其實,雖然玩耍本身不會產生什麼生產力,但只要孩子喜歡,身心愉悅就好。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之所以偷偷拿父母的錢,是因爲心中的願望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到滿足。因此我建議媽媽進一步瞭解孩子的願望,然後取捨、妥協。孩子的一部分願望滿足了,當他可以買一些小玩具,可以吃肯德基,也就不再需要偷偷拿爸爸媽媽的錢了。

同時,我建議這位媽媽考慮給孩子一些零用錢。給的時候,不妨作一個簡單的約定,比如零用錢的使用範圍、具體數目、給錢的方式、是否需要記賬,等等。這也是對零用錢使用的一個指導。

不妨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給零用錢。比如最開始可以按天給,雖然有些麻煩,但可以有效抑制孩子的衝動消費。假設孩子一個月有30元零用錢,如果按月給,他可能3天就花光,另外27天沒錢可花,有時候孩子就會忍不住悄悄拿父母的錢。如果每天給,他每天都有盼頭,但他要學會攢錢才能完成自己的願望,比如買一本5元錢的漫畫書,他要等5天,孩子就學會了延遲滿足。等孩子對待零用錢的態度稍微理智一些,我們就可以過渡爲按星期給,甚至是按月給。

當然,我們並不鼓勵孩子偷偷拿家裡的錢,無論如何這都是不妥的行爲。發現以後一定要嚴肅地教育孩子,讓孩子有基本的是非觀念。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提醒的是,孩子偶爾拿了父母的錢,並不等於變壞。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特別容易產生道德焦慮,因此往往會嚴厲地處理這種事情。而且通常處理的是結果,而不是引起這件事的原因,原因沒有弄清楚,孩子往往會再犯,然後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這顯然是一個惡性循環。當然,如果孩子頻繁拿父母的錢,則另當別論。

爲什麼10歲左右的孩子容易犯這個錯誤呢?孩子到了這個年齡,開始認識到金錢的力量,渴望對金錢擁有控制權和支配權。有的家長說,他想要的東西我給他買了。其實,孩子最渴望的不是東西本身,而是自己購買的權利,如果家長不給,他們就會通過別的方法獲取。回憶一下我們最開始花錢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很好?我們甚至會覺得錢很神奇,一張薄薄的紙幣,就可以換來那麼多讓人心馳神往的好東西。孩子爲了體驗這個“好的感覺”,有時候會知錯犯錯。

十幾歲的孩子有消費需求,渴望駕馭金錢,這本身沒什麼錯。這個問題宜疏不宜堵,越是不讓孩子消費,他的願望就越強烈。孩子剛開始有零用錢的時候可能會亂花,爲了花錢而花錢,買些沒用的、不值得的東西。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因此沒必要責備孩子,而應該慢慢引導孩子迴歸理性。

這個年齡段恰好是理財教育的好機會。理財,用通俗的說法就是賺錢、花錢、存錢、省錢的學問。經常聽家長說:“你現在只要好好讀書就行,賺錢的事兒長大了再說。”等長大了、工作了,再進行理財教育,還來得及嗎?我個人覺得,理財教育從8歲甚至更早就可以開始啦!

理財教育,不妨從管理零用錢開始。

許多孩子的零用錢基本都是用來消費或儲蓄的。現在的孩子多數都有一筆可觀的壓歲錢,對壓歲錢的使用,有的是由父母來統一支配,有的孩子則用來買平時的零用錢支付不起的東西,隨意性很大,缺少計劃。有些家庭,給孩子零用錢的額度,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有位私立學校的老師告訴我,他班裡的孩子全都是高消費,一次花幾千元是很平常的事情。他甚至感慨:“學生們一出手,比我一個月的工資還多。”曾經有個孩子告訴這位老師,他的銀行卡里有60萬元的零用錢!

當然,並不是說零用錢多了就一定不好,關鍵是孩子要有駕馭這筆金錢的能力。

現在,很多家境好的孩子“炫富”,說到底,就是他能支配的金錢和他駕馭金錢的能力不相匹配。把金錢變爲炫耀的工具一點兒難度係數都沒有,但如果一個孩子能善用手裡的一大筆錢,做到物盡其用,倒是非常令人尊敬。

炫富現象反映了人們財富觀的偏差,以及中國人理財教育的缺失。大家都說富不過三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根源在於理財教育沒做好。富二代、富三代,片面地把財富等同於購買力,絕大部分人把精力用來想怎樣花錢,卻很少考慮怎樣賺錢、怎樣投資。

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至少要包括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學會儲蓄、學會理智消費、瞭解等值的觀念、考慮怎樣賺錢等。

每個人的財富觀都不同,但至少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教育孩子自己創造財富。這與父母的財富多寡無關,我們從報紙雜誌上得知,哪怕是頂級富豪,也會讓自己的孩子去打工賺錢。並非在乎那點收入,而是要從小給孩子確立一個觀念——財富要靠自己創造,並且要儘早讓孩子體會創造財富的感覺。父母直接把大筆的錢給孩子似乎是愛孩子的表現,其實剝奪了孩子創造的快樂。洛克菲勒說:“我不能用財富埋葬我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你們成爲不思進取、只知依賴父母果實的無能者。給人帶來傷害的最快捷途徑就是給錢,它可以讓人腐化墮落、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樂。”

錢並不僅僅是一張張鈔票,這背後隱藏着人的勞動。我們要讓孩子瞭解等值的觀念。比如媽媽每月賺3000元,孩子買一雙運動鞋花了200元,這就相當於消耗了媽媽兩天的工作量。

讀大學的時候,我發現一些家境好的孩子經常“斷糧”,原因是花錢沒有計劃,不懂得量入爲出。家裡一寄來生活費就開始大手大腳地消費,花着花着不夠用了,又只能節衣縮食。有個男生自嘲說,“前半個月像國王,後半個月像乞丐”。這些孩子從小養成了隨意性消費的習慣,沒有建立理智消費的觀念。對於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沒有考慮,也沒有從全局出發制定消費計劃。

我們要培養孩子科學的消費觀念,讓他們懂得按照一定的原則來分配金錢。理智消費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當然,理智消費往往是從不理智開始的,孩子剛開始支配金錢的時候,都有一個胡亂消費的階段,需要慢慢引導、慢慢練習。而且要經過反覆地印證,孩子才知道哪些錢有必要花,哪些錢沒必要花。我非常贊同記賬的方法,每個月回頭一看,孩子就知道哪些地方不妥,這樣反覆改進,孩子便形成了理智消費的習慣。

讓孩子參與家庭賬目的管理,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有位家長曾經嘗試讓孩子管理家庭一個星期的開銷,當上千元錢交到孩子手裡的時候,他頓時有被“委以重任”的感覺,同時也變成一個摳門的“大管家”,以前向父母要錢從來都是理直氣壯,輪到他自己管錢時就總想着精打細算。這個孩子第一次明白,原來家裡每個星期有那麼多開銷,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目前,我們理財教育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怎樣賺錢。在國外,人們有很多很好的嘗試,比如,孩子可以幫鄰居家修剪草坪賺錢,學校定期有跳蚤市場,高年級的孩子還可以辦公司,甚至炒股票。我非常贊成這些活動,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裡,長大了最終要走向社會,要學會賺錢,因此,我們要爲孩子提供“實習”的機會。現在,很多家長也進行了很好的嘗試,比如,帶孩子去擺攤賣東西,或者在網上開店,讓孩子體會賺錢的過程。

理財能力,關乎孩子的生存能力,因此,一定要從小培養。

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
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