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

有一次,許多人一起去吃飯,出來的時候,我三哥朋友家12歲的男孩不知道在哪裡拿到一個氣球,自己拍着玩。三哥的女兒曼曼看見了,跳着腳哭起來:“我也要氣球,我也要氣球……”

三四個人同時喊那個男孩,讓他把氣球給曼曼。那個孩子很喜歡曼曼,他很高興地把氣球拿過來了。

這時候,我又“不合時宜”地站出來,示意那個孩子先別給。然後問曼曼:“你想要那個氣球,對不對?”曼曼點頭。我對曼曼說:“不用哭,你要自己去和哥哥講。”在我的引導下,她說出了這樣的話:“哥哥,把氣球給我吧。謝謝!”然後,男孩把氣球給了她。

後來,我和老爸閒聊起了這件事情。他有點不明白,人家都願意給了,你爲什麼非要曼曼說出來?這不是畫蛇添足嗎?

所謂的“願意給”,是三四個大人施壓的結果。這件事情並不需要大人的介入,曼曼自己就可以處理,她只要禮貌地和哥哥協商,同樣也會得到,根本不用跺着腳哭。相反,如果這次通過大人施壓得到了氣球,那麼下次她還會跺着腳哭。

我經常和我三哥家的孩子曼曼及四哥家的孩子鵬鵬玩遊戲,一起玩耍的時候,我不會刻意讓着他們,也不會因爲他們的哭鬧就改變遊戲規則。相反,如果他們認真與我協商,我會非常重視,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大家都很講道理,兩個孩子習慣了用平和的語言表達訴求,而不是一味哭鬧。因此我們很少發生爭執,從長遠來說,這份對原則的堅持反倒讓大家相安無事。

有一次,我們在樓下玩遊戲,一個和曼曼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在旁觀,問他是否參與遊戲,他說不參與。等我們開始玩的時候,他又主動參與進來了——當然,我們是歡迎的。沒玩幾分鐘,他要求大家停下來,說不許玩這個遊戲,要玩他的遊戲。我對他說:“玩你的遊戲也可以,不過我們要徵求其他小朋友的意見,如果他們都同意,我們就馬上改,如果不同意,等這個遊戲結束再玩你的遊戲。”沒想到這個孩子堅決不同意,要求馬上玩他的遊戲,而且態度強硬。我問了其他幾個孩子,他們不同意終止正在玩的遊戲,於是我對那個孩子說:“大家想把這個遊戲玩完,一會兒再玩你的遊戲。”沒想到,這句話一下子捅了馬蜂窩,那個孩子哇哇大哭起來,他的父母也過來了,我簡單解釋了一下。我注意到,他的父母一直安慰他不要哭,他的哭聲卻越來越大,指着我說:“你不聽我的話,我要殺了你!”

在公共場合,這場面的確讓我有一點兒尷尬,不過遵守規則是我堅持的基本原則。在家裡,我對曼曼、鵬鵬一貫如此,不能因爲那個男孩是別人家的孩子,就對他網開一面。那樣的話,曼曼和鵬鵬也會對這個規則提出質疑。

對於這個小男孩來說,這時候恰好是他學習如何融入同伴羣體並學會遵守規則的契機。我發現他的媽媽一直在安慰他“別哭”,但對於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建議或引導,甚至沒有阻止孩子說“我要殺了你”之類的話。類似的情況其實很常見,我猜測這個孩子在家裡處於中心的位置,可以左右大人的意見,並且玩遊戲的時候,喜歡習慣性地任意改變規則。從他媽媽的態度來推測,以後他與別的孩子玩遊戲,還是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我也曾遇到過一些孩子,他讓別人幫個忙也會頤指氣使。別人問他問題,如果他不想回答,就會用奚落的語氣回敬一句:“連這都不懂,笨!”令旁觀者也覺得不舒服。不過我更願意相信,他本人並沒有覺得不妥,因爲他在家裡一貫如此,所以已經把這種溝通方式當作常態了。

很多家長和我探討孩子的合羣問題,苦惱於自己的孩子沒有朋友。多數情況,這都是因爲家裡的規則和社會的規則不相符。在家裡,全家人以孩子爲中心,孩子幾乎可以爲所欲爲。這些孩子小的時候,玩遊戲只能贏不能輸,想要什麼必須給什麼,想去哪裡必須答應,把自己的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的處境和需求。對別人可以態度惡劣,但不允許自己被批評。家長的一味遷就,營造出了一個虛幻的衆星拱月的世界。在家裡,孩子形成了幾個與社會規則嚴重衝突的認識:在羣體中,我有特殊的話語權;我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我需要被包容,但沒必要包容他人……

秉持這樣的觀念,進入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時,立刻會體驗到巨大的失落感——他不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對人際關係的相互原則會非常不適應。一羣以自我爲中心的孩子相遇,必定要陷入權力鬥爭,爭奪唯一的中心地位而導致彼此的疏離。有的家長甚至以孩子處處佔先、對小朋友頤指氣使爲榮,甚至覺得孩子有“領導能力”。其實,孩子只是在控制支配他人,而這樣的行爲,也必將引起同伴的抗拒和反感。

爲了避免這樣的狀態,我們就不要實行“雙軌制”,而應該與社會規則接軌。當然,遷就孩子是一種簡單的方式,避免了眼下的衝突和不愉快,但這絕對是一種“養虎爲患”的教育方式,慢慢地,孩子會越來越守護自我中心的位置。

在家裡,孩子通過哭鬧達到目的,家人往往會因爲疼愛而妥協。但是,如果是和小朋友們玩,哭鬧就是無效的策略。如果他將來走上社會,也是通過哭鬧、生氣、要挾來達到目的,多數人都不會買賬。在人際交往中,平和的溝通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妥協,我們就是在鼓勵孩子運用哭鬧的策略來解決問題。這不但意味着他要哭無數次,還將給他未來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挫敗。既然我們真的愛孩子,就不要用愛的名義設置障礙。

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
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