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

“看到他那心不在焉的樣子,我這氣就不打一處來”,這樣的話,是否似曾相識呢?你說過,我說過,大家都說過。前些年,輔導弟弟做作業時我的心裡,憋的也是這樣的無名怒火。

我們在心裡一遍遍地質問:你不會沒關係,只要你肯學就好,可是,你爲什麼就不能認真點呢……到了這時候,家長心中的怒火已成燎原之勢。

此時此刻,情況變得很微妙,孩子一個微小的動作,比如不耐煩、懈怠或牢騷,就可能引發一場疾風暴雨。一頓批評責罵之後,家長的心中仍憤憤難平。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家長的暴怒背後是深深的挫敗感。心不在焉像一個看不見的敵人,令人抓狂。

“你不會沒關係,只要你肯學就好”,這句話的邏輯,看上去多麼無懈可擊,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我們的經驗來判斷,大多數情況下,單純的“不會”並不會引發心不在焉。遇到不會的地方,只需要再想想辦法,或者尋求幫助,學會了便是,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

那麼,爲什麼有一部分孩子,特別容易進入心不在焉的狀態呢?在這個“不會”的背後,發生了什麼呢?

就我的觀察,容易心不在焉的孩子,往往有如下幾種情況,第一,執行力不夠,沒有良好的習慣,做事容易產生厭倦心理。第二,事情本身難度大,引發了孩子的畏難情緒。第三,家長不當的管理方法強化了孩子的負面情緒。多數時候,心不在焉都是幾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於心不在焉的表現,我們都不陌生。有的家長特別憤怒:“孩子一塊橡皮也能擺弄半天!”我反過來問家長:“如果我們讓孩子連續擺弄3個小時的橡皮,不許做別的,你估計會怎樣呢?”很顯然,孩子並不是熱愛橡皮,只是想“逃離”眼下的困境,便會隨便把注意力放在周圍的某個東西上。

困難是客觀的,而煩躁情緒則是主觀的。心不在焉,往往是客觀的困難引發了主觀的情緒,孩子沒有勇氣停留在困難界面,更沒有動力去克服困難,所以選擇退縮和逃避。孩子爲什麼會這樣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下父母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心不在焉,父母往往會急躁地干涉,如果不見效果,就批評教育,甚至大發雷霆。無法改變孩子的心不在焉,也是家長遇到的困難。輕易地釋放負面情緒,卻沒有想辦法——這就是我們用行動教給孩子的道理。“你不會沒關係,只要你肯學就好”,這個道理聽上去寬宏大量,其實連父母也沒有做到。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在執行雙重標準,講道理的時候我們講得又漂亮又正確,實際上我們並沒有按道理去行動。

孩子遇到困難時難免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果我們對孩子應對困難的狀態不滿意,批評責罵孩子,我們就是在把自己的情緒宣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情緒和父母的情緒疊加在一起,孩子揹負着雙重的負面情緒,怎麼會有心情去面對困難?心不在焉的症狀肯定會越來越重。我們本意是替孩子着急,想通過施加壓力促使孩子改進,結果反倒加重了問題。

其實心不在焉只是一個信號,它在提示我們,可能是孩子遇到了困難,也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對。我們要不要跟這個信號較勁呢?如果我們只是對警報怒目而視,接下來肯定會遭遇一路紅燈。

在孩子的面前,彷彿有一道看不見的障礙。我們不妨穿越心不在焉的狀態,看看孩子躑躅不前的癥結到底是什麼。

心不在焉並不罕見,也不可怕。就算是成人,一天之中也會數次進入到這種狀態當中。遇到困難的事情,我們也會先轉移注意力,去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上網閒逛,沏茶,或者翻翻報紙。

通常,我們會覺得心不在焉是不好的事情,如果頻繁進入這種狀態,的確很影響效率。不過它也有正向的功能:釋放壓力、積蓄力量、增進思考。遇到心不在焉的情況,我們不必急着去幹涉,不妨等一等。

其實很多心不在焉都是我們的急躁製造出來的。如果我們只是靜靜地觀察,會發現大部分時候孩子會自己回過神來。這個停頓的過程是很好的緩衝,孩子通過這段時間整理情緒、積蓄力量,如果我們不干涉,孩子便能靠自己內在的動力戰勝困難。經過這樣的鍛鍊,孩子的內在力量會越來越強大,孩子也會越來越主動。如果我們急切地介入並給孩子施加壓力,就算效果立竿見影,這種改變也是迫於我們的壓力。我們把內在動力置換成了外在壓力,消解了孩子的主動性,使得孩子形成依賴外力的習慣。如此說來,是得不償失的。

關於這種情況的應對,一個孩子曾經非常明確地告訴媽媽:“我最煩你催我,我停筆的時候,你別管我,一會兒我自己會寫的。”這位媽媽也非常感慨,原來急切的管理其實是畫蛇添足,反倒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很長時間過去了孩子依然心不在焉,我們不妨做最低限度的提醒,比如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玩的東西,或者示意一下,孩子很快就能明白我們的意思。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非常磨蹭的小孩兒,孩子走神的時候,前10分鐘我默默觀察。有時候,孩子玩到七八分鐘自己就開始做作業了,我也就不再說什麼。如果超過10分鐘孩子還在玩,我輕輕敲一下桌子,他便明白了。如果他依然故我,過了15分鐘,我會再簡單用語言提醒一次。開始的兩三天孩子走神很頻繁,效率也不高。我一直堅持用這個方法,同時不斷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到第五天,他已經很少走神,寫作業的速度提高了一倍。也就是說,此前孩子用來走神的時間和他做作業的時間,幾乎是等量的。當然,這個過程是對我們耐心的極大考驗,看着孩子玩10分鐘,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心裡會急躁,因此,沉住氣是關鍵。

如果孩子遇到了自己無法跨越的困難,我們不妨提供必要的幫助。當然,這樣的情況比較少,除非孩子很多東西不會。

不管怎樣,當孩子心不在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起急、發脾氣,都不是好的策略。

如果孩子心不在焉特別嚴重,往往不是因爲某個具體的困難,而是因爲親子關係亮起了紅燈。這種情況單純靠前面的方法很難奏效,必須全面反思教育方法,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

結果很有戲劇性——成天批評孩子心不在焉的,孩子越來越不在狀態;如果直奔主題,解決了這個信號背後的根本問題,心不在焉就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如此說來,心不在焉只是一個信號,並不是真正的敵人。

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
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