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粗心不可怕

前幾天,一個媽媽在日誌中記錄了孩子犯的一個錯誤,她說孩子太粗心了,這是不應該犯的錯!

她在日誌中把那道應用題寫了下來,我大致瀏覽了一下,覺得沒錯,又瀏覽了一遍,還是沒有發現錯誤,於是我再次仔細地讀了一遍題目,終於弄明白了。這個題目說的是四個孩子的跳高成績,問哪個得了冠軍。其中最高的兩個成績分別是1.4米和1.38米,1.38這個數字,特別容易迷惑人。我想,出題者肯定算到了,很多孩子會選這個。

我對這位媽媽說,我看了兩遍都沒發現孩子錯在哪兒,第三遍才找到,她回了個“暈死”。的確,我常常有很多令人“暈死”的時刻,比如,有一次瀏覽娛樂新聞,說“碧雪羅山”這部電影獲獎了,我心裡還在想:這名字好奇怪,現在的電影啊,總是能製造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讓人產生好奇心。我看了兩段,這個名字出現了好幾次,我再定睛一看,終於明白了,原來是《碧羅雪山》!

我們約定俗成地覺着,錯誤不但分大小、輕重,似乎還分爲應該的和不應該的。常常聽很多人說:“我犯了一個低級幼稚的錯誤,這是不應該犯的錯。”

我們對待孩子的錯誤可沒這麼淡定,如果家長認定孩子犯了不應該犯的錯,往往有這麼一連串的心理活動:“這麼簡單的錯誤,你犯了幾次了?怎麼這麼笨呢!就是沒記性,說過你多少次了,還是屢教不改。要我看,就是不用心!對了,前天那個題目,也是粗心,還有上次考試,連老師都說你了,要是用心的話,打90分沒問題,你說你怎麼就這麼不爭氣呢!這回我非得給你點顏色看看,讓你長長記性……”

很顯然,家長几乎是怒不可遏了,疾風暴雨在所難免。

我們回頭看,家長暴怒有助於孩子改正錯誤嗎?很顯然,孩子要分更多的精力來留心家長的動向,處理自己的情緒,他用在作業上的心思反倒更少了。孩子犯錯誤的概率反倒會增加,所謂的低級錯誤,不是越消滅越少,而是越消滅越多。家長髮火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於是就走進了一個惡性循環。

我不反對把錯誤分成應該犯的和不應該犯的,但我反對模糊、隨意地判定二者之間的界限。

仔細想想,“應該”與“不應該”其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不信的話,你找出一張白紙,中間畫一條豎線,然後左邊寫孩子應該犯的錯,右邊寫不應該犯的錯。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寫着寫着你就會寫不下去。我自己試過,就是這樣。

我們總是太容易原諒自己,又太苛求孩子。我也和孩子犯了同樣的錯,以我的年齡和學歷來衡量,更不應該犯。但家長沒有指責我,我也輕易地原諒了自己。爲什麼放到孩子身上,錯誤就這麼不可原諒呢?我們不但隨意地劃定二者的界限,還執行雙重標準。想到這裡,我都替孩子委屈得慌。

我們有沒有想過,爲什麼那麼害怕犯錯?爲什麼如此迷戀“正確”?這是因爲我的內心有個潛在的觀念:正確是“好”的,錯誤是“壞”的。事實上,正確和錯誤本來都是中性詞,用來陳述客觀事實,只是我們人爲地給二者塗抹上了感彩,正確就高興、愉悅,錯誤就害怕、憤怒。於是就總想靠近正確,排斥錯誤。永遠正確,那是神的標準,而神只存在於人類的理想中。不允許孩子犯錯誤簡直是不人道的行爲。我們在教育中,常常有完美主義的傾向,總想越過錯誤,越過各種波折,直達終點。這個美好願望使得錯誤和不完善沒了存在空間,是強人所難。

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孩子在學校讀書,每天都會有錯誤。錯誤並不是洪水猛獸,如果客觀地對待它,它只是正確的先頭部隊。我們成年人每天也都會犯錯。我們不妨向錯誤敞開大門。犯過錯誤的地方,如果認真改正,能成爲今後的借鑑,從這個角度來說,錯誤能幫我們夯實基礎。如果不抗拒,每個錯誤背後都隱藏着一個珍貴的禮物。我們不妨換個視角看待錯誤:現在犯錯總比中高考犯錯代價小吧?小時候犯錯總比身負重任時犯錯容易彌補吧?

犯錯誤真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就算是最頂級的人物,也會犯最低級的錯誤。比如在世界盃期間,法國和意大利這兩支2006年世界盃的冠亞軍球隊,小組賽中就被雙雙淘汰,鎩羽而歸。按道理說,這是最頂級的賽事,他們又是最頂級的球隊,不該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可他們就是犯了,球迷除了難過,就只剩下等待,等待四年後,王者歸來!

不管是應該的,還是不應該的,既然已經犯了,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正錯誤。再責問已經是浪費能量。改錯的意義,遠遠大於追究責任的意義。

每個錯誤背後,都有一個原因;每個錯誤的修正,都能帶來一個收穫。以那道應用題爲例,孩子連續錯幾次就明白了。出題者精明着呢!看似簡單的題目,卻在其中佈置了陷阱。如果我們認真對待錯誤,改了一個錯誤,也找到了避免同類錯誤的方法,這就是最理想的結果。

本文開篇“1.38”那個錯誤選項事件,完全可以用一個幽默的表達方式處理:“這個出題的人真狡猾,挖了個坑兒等着你,下次咱們提高警惕,不上他的當,讓他失算!”幽默往往是潤滑劑,在愉悅輕鬆的氛圍中更容易改正錯誤。錯了,改了便是——我們用態度,而不是用語言告訴孩子這個道理。今後,孩子也能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並把全部精力用於改錯。

你可能會問我,孩子總犯怎麼辦?根據直觀經驗,一個低級錯誤,孩子會3次、5次甚至8次地重犯,但是,很少超過15次。“學會了”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心理學家布魯姆把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爲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有時候,孩子的“學會了”可能停留在領會、運用的階段。對於需要分析、綜合運用方法的題目,孩子依然容易犯錯,這不是孩子故意爲之,而是因爲熟練程度不夠,還處於一個不穩定的階段,還需要不斷練習。

孩子頻繁犯錯還可能是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孩子每次犯錯的時候,家長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責備孩子,而不是改正錯誤上。每次犯錯,孩子並沒有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更不要說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再犯了。這樣的話,孩子的成長過程就留了一個又一個的漏洞,久而久之,孩子的成長地圖就千瘡百孔。沒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孩子會不斷遇到困難和阻礙,這些困難並非因爲當下,而是因爲歷史上的錯誤沒有得到很好的修正。因此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錯誤:不擴散、不蔓延,但遇到錯誤就一定要改過來。

另外,不要把孩子的錯和孩子本身畫等號。我們常常因爲一個錯誤而否定孩子本人,這樣做不但傷害孩子的自尊,也會動搖親子關係的基礎。錯誤一旦出現就是客觀事實,狠批孩子並不能避免錯誤。接納錯誤並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是唯一恰當的選擇。我發現,苛求孩子的父母也容易苛求自己。一旦自己犯了錯,也容易進行自我攻擊。事實上,自我責備分散了改錯的精力,重犯錯誤的概率會增加。我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越是容易犯錯誤的父母,越痛恨孩子犯錯誤。這在心理學上很好解釋:父母把自己內心對待錯誤的感覺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曾經在心理學書上看到一個簡單的練習:拿出一大張紙,列出父母指出過的你的所有錯誤和缺點。我做了這個練習後忽然發現,小時候父母批評我最多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經常否定自己的地方。相反,小時候被肯定、被讚賞的地方,也是我現在最擅長的。批評並沒有讓我變得更好,欣賞卻可以。做了這個練習,我內心非常感慨。忽然想起我的小侄子鵬鵬,他剛上一年級,遇到他沒學會的地方,媽媽會生氣、批評他。有一天,他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的時候,請你用善良的方法教我!”

鵬鵬所說的“善良的方法”,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爲不傷及自尊的方法。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不翻舊賬,不帶負面情緒,不用語言攻擊孩子,而要把精力放在改錯上。這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也是改錯效率最高的方式。

沒有人可以從來不犯錯。通常,做得越多,錯得越多。最安全的保證不出錯的方式,是不做。如果每次犯錯都被嚴厲地批評,孩子就會放棄主動學習、主動嘗試的機會,這也是很多孩子不主動的原因。

在諮詢中我也常會面對家長反覆犯錯的情況。我發現,不管對待孩子,還是對待成人,犯錯了,改過來便是。慢慢地,這個錯誤就不再出現。不糾纏於犯錯頻率,這是最輕鬆的改錯方式。我們不妨用建設性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錯誤,看重孩子在錯誤中獲得的成長。

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
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