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

假期回老家見了一位老朋友,我們約了幾個人一起吃飯,閒聊孩子的時候,她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沒有教過孩子的事情,孩子犯了錯,不要責備他!”

這位朋友的孩子,在我另一本書的《一段短暫的師生情誼》一文中曾經提到過,因爲孩子聽力方面有障礙,他的成長面臨更多的挑戰。一般孩子自然而然能學會的東西,他未必能學會,需要刻意地重複學習。

我這位朋友舉了個例子,因爲孩子聽力不好,所以孩子常常很大聲地關門,把別人嚇一跳而自己渾然不覺。或者,一家人一起回家時,他常常開門先進屋,隨手就帶上門,把爸爸媽媽丟在了門外。這時候爸爸會很生氣,說他不懂禮貌,不懂得替別人考慮。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還會上升到自私的高度。對此這位媽媽持不同意見,她說:“我從來不爲沒教過孩子的事情責備他!”

媽媽的做法就是不斷地讓孩子體會,比如讓孩子反覆練習關門,讓他體會多大的力氣關門是合適的。孩子把他們關在門外,他們敲開門,把孩子叫出來,鎖上門重新開一次。我們不難想象,重新演示一遍,孩子就懂得了,不需要任何的批評和責備。在平和的心境下,孩子學會了爲別人考慮。

有一次,許多朋友一起出去玩。吃飯的時候,孩子拿起菜單就點菜,並不徵求別人的意見。媽媽覺得很不妥,就制止了孩子,沒再多說什麼。回家以後媽媽詳細和他說其中的緣由:“吃飯是大家的事情,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要照顧到大家的喜好,不能你一個人說了算。”這個孩子就非常坦然地問媽媽:“這樣做不對,是嗎?我以後不這樣了!”作爲旁觀者,看到母子倆這麼平靜地談論對錯,我心裡也覺得很溫暖。孩子犯錯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本可以這樣溫和地談論,自然地改正。從孩子和媽媽的對話來看,他確實不知道點菜的學問。回家後,媽媽選擇教會孩子,而不是單純地責備孩子,這是很好的做法。

我好朋友說:“你看,我一直用這個辦法,他現在不像以前那麼急躁了。”我猛然意識到,的確哦,孩子確實很平和了,尤其是最近兩年。因爲聽力不好,小時候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急躁,如果說不過別人,他就會非常着急地去捂住別人的嘴。如果媽媽和別人說話,他因爲聽不清,又急切地想知道聊天的內容,就會不管不顧地打斷別人:“媽媽,他在說什麼?在說什麼呀?告訴我!告訴我好嗎?告訴我吧……”

我好朋友就不厭其煩地告訴他:“等別人把話說完再告訴你!如果當時不方便,回家我也會告訴你。”現在,就算他非常想知道,也會靜靜地等在旁邊,等別人說完的當口,再插話。這幾年,孩子脣讀的能力也在提高,他能通過脣讀,大致瞭解談話內容。

他很喜歡和我聊天,我們聊歷史、政治,還聊UFO之類的話題。因爲不經常和他在一起,有的話他要重複三五遍,甚至還需要媽媽幫忙“翻譯”我才聽得懂。說實話,我有時候都不忍心,但是,他的臉上沒有任何急躁和不耐煩,一遍遍地重複,直到我聽懂爲止。然後,我們的話題繼續。雖然有許多地方需要重複,但這樣的重複完全不會影響他的心情。很顯然,這並不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在這份坦然背後,隱藏的是媽媽多少年不厭其煩的引導。

我常聽家長抱怨孩子不懂事、沒記性。說孩子不懂事之前,我們不妨想想,我們有沒有教過他,有沒有讓孩子去體會?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進行不間斷的學習,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承擔言傳身教的任務。這個任務並不輕鬆,其實,說了不代表教了;教了也不代表會了。作爲家長,我們不但要有耐心,還要有責任心,要“包教包會”。

通常,我們總喜歡做“事後諸葛亮”,發現孩子做錯了,就給孩子單純地講一番道理。道理聽上去很透徹,但孩子下次依然不會正確做事。一般來說,講道理不是一個高效的方法。以前文中的那個孩子爲例,孩子大聲關門這件事,如果媽媽只是事後告訴孩子“小點聲”,要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媽媽的道理似乎講得很明白,但孩子依然不知道用什麼力度關門纔算“小聲點”,如果提醒的同時手把手讓孩子直接體會,他則很容易明白,並且會使他形成一種“手感”——孩子很容易通過感覺來判斷是否用力過度。

許多人發現孩子錯了會立刻教育孩子,而且很多家長會走入一個誤區,以爲嚴厲地訓斥孩子,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就會學得更認真。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效果反倒不好,情緒是智力的守護神,當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學習效率也很難保證。

那麼,遇到孩子不會的地方,我們該怎樣教會孩子呢?至少要注意三個方面,分別是方法、時機和語言。以點菜爲例,如果媽媽當着衆人的面嚴厲地批評孩子,那麼方法、時機、語言的選擇都不妥當。事實上,媽媽當時只是簡單制止了孩子,但並沒有立刻教孩子,而是選擇回家以後和顏悅色地解釋因由,並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媽媽語氣溫和,心情平靜,孩子就很容易接受道理。

也許我這位好朋友的做法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信心和啓示。歲月像一條悠長的曲線,昨天和今天看不出太多的改變,然而她就這樣一天天地堅持着,我想她內心經歷過的煎熬和惶恐,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我與這位朋友相識已經整整十年,回首十年,我見證了一個孩子從急躁走向平和,其中有感慨,更多的是感動……

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
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