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

有一天傍晚,接到好朋友的電話,說她老公出差了,問我要不要去她家住,我立刻同意,還開玩笑說這是“鳩佔鵲巢”。

到她家的時候,已經晚上9點了,看到她和孩子的數學輔導老師正在聊什麼。一問才知道,老師給她兒子輔導數學,中途孩子說眼睛疼,消極怠工,最後索性躲回自己的房間,說什麼也不學了,數學課只好中斷。

老師走了以後,我們再次聊起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原來學校開了家長會。開會之前媽媽發現沒帶手機,也沒有老師的電話,就對孩子說:“應該給數學輔導老師打個電話,告訴他今天我們開家長會,回去會很晚,這次課不上了。”結果母子兩個人都沒有給老師打電話。家長會結束後,這位媽媽纔想起這件事情,趕緊向孩子爸爸要了老師的電話,電話打過去才知道,老師已經在她家樓下等半天了。

他們只好匆匆趕回去。在路上,孩子就說不想上課,然後又提出週五晚上例行玩電腦的時間要補給他。媽媽回了一句:“你就玩電腦積極!”

雖然很不情願,但孩子回到家立刻就開始上數學課,連晚飯都沒吃。上了一半,他說眼睛疼,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不理老師,怎麼勸說都沒用,最後自己回了房間。

好朋友很鬱悶,根據以往的經驗,孩子一遇到批評就會起急,但這件事情又不得不說。我想,孩子並不反對說這件事情,關鍵是怎樣說。

我幫她分析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給數學老師打電話的事情媽媽已經想到了,但是沒有打電話,也沒有要求孩子打電話,因此責任大部分在媽媽身上。家長會之前媽媽說不上數學課了,估計孩子心裡已經很放鬆。家長會結束以後匆匆趕回家上課,孩子肯定會失望,難免不情願。即使不願意,孩子還是上了課,而且連飯都沒吃,從態度上說是很積極的。孩子中途說累了,估計是事實。當然,沒有好好向老師解釋而不理老師,這肯定不妥,何況老師還等了他那麼久。玩電腦的時間既然每週都有,那麼孩子的要求並不過分,不妨答應孩子。說孩子“就玩電腦積極”是在暗示孩子學習不積極,有責備的意思,沒必要說。

從表面上看,孩子中斷上課直接回房間是一個明顯的“過錯”。作爲父母,特別容易盯着這一點批評孩子,給孩子講一番愛學習、懂禮貌的大道理。根據那位媽媽以前的經驗,這樣說教孩子一定會遭到抗拒,這也是孩子脾氣急躁的原因。從前因後果來看,媽媽也有責任。何況孩子也有積極的表現,不能因爲中斷上課就把責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抹殺了孩子的積極行爲。

於是我們梳理出一個思路來,媽媽首先承擔自己的責任,並認可孩子的積極行爲,對孩子做得不妥的地方,點到爲止地指出來,同時提出改進建議。

我建議媽媽第二天這樣對孩子說:

“兒子,昨天沒有及時通知老師,是媽媽沒做好。

“你雖然不願意,但是回來立刻就開始上課,連飯都沒吃,說明你很懂事,媽媽心裡也很過意不去。

“上課中間你不想上了,趴在桌上不理老師,後來又回房間不出來,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看老師大老遠過來還等了你那麼久,浪費了老師那麼多時間。你中斷學習,老師心裡該多難過呀!不過媽媽發現你後來就很平靜了,估計你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玩電腦時間,既然每週都有,我想了一下,還是補給你吧,40分鐘。

“不過媽媽也希望下次上課的時候,你給老師道個歉。”

週六吃午飯的時候,媽媽對孩子說了這番話。孩子的表現和往常有很大的不同,他沒有抗拒,而是很平和。說到回房間的事情,他主動說,其實回房間後他也覺得不對,應該主動和老師商量是否可以這次少上點兒,下次多上點兒。

說到老師等了那麼久,媽媽的話太多了,有嘮叨的嫌疑,我趕緊幫她說出後面一點。最後媽媽把話說完後孩子同意向老師道歉。

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其實他很通情達理。當我們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時,孩子也變得很坦率而有擔當,很直接地承認自己的不妥。孩子能坦然承認自己的不妥,我相當意外,也相當感動,並且我發現孩子的反思甚至比我們更進一步。顯然,如果我們不是一味地責備孩子,孩子便會自動修正自己的錯誤。

我這個好朋友說話的時候,不小心就會帶出責備的意思。比如,一天晚上她推開孩子的門說:“你怎麼還不睡覺?”

之後,我悄悄地提醒她換個語氣:“兒子,睡覺啦!”

她馬上意識到了,說自己總是這樣,孩子很敏感。她一責備孩子就對抗,然後,就容易引發“戰爭”。

如果家裡有多個孩子,我們非常強調做父母的要守住公平。其實與守住孩子們之間的公平相比,守住親子之間的公平更有挑戰性。

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守住孩子之間的公平,這很像裁判的角色。而親子之間,父母則既是裁判,又是球員。這時候,父母容易動用天然的特權壓制孩子。爲了避免這種傾向,需要做父母的時刻反思,充分自律,否則就成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家長往往忽略自己的錯誤,卻盯着孩子的錯誤不放。孩子覺得不公平自然會不斷抗爭。這種情況也恰好是孩子最反感的。

這件小事之所以讓我如此感動,是因爲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孩子並非不講道理、死不認錯。他是用自己的急躁和抗拒,來反對父母的不公平,而不是反抗這件事情本身。我們總是以爲孩子不講道理,其實,如果我們對孩子講道理,他也願意和我們講道理。對雙方而言,這都是最輕鬆的方式。

遇到突發事件,全面而客觀地看待自己和孩子非常重要。親子之間之所以起衝突,往往是因爲父母利用特權,無限縮小自己的錯誤,無限放大孩子的錯誤。如果能跳脫自己的立場,不爲了證明自己總是正確的,這些事情反倒很好解決。今後孩子面對突發事件時,也會積極彌補。並且孩子看待任何一件事情,也會比較客觀,不會偏執。

遇到突發事件,首先找積極因素,這非常關鍵。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皁白一上來就連珠炮一樣批評孩子,後果可想而知。如果先肯定孩子幾句,氣氛便立刻不同了。

就算指出孩子的錯誤,也沒必要疾言厲色,不需要帶出責備和憤怒。溫暖的話語是親子關係中永遠的潤滑劑。

我堅信,每個親子間的衝突都有完美、雙贏的解決方式。

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
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