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

這是一個媽媽與孩子“談判”的片段,過程很簡單:孩子提出想買《第五空間》的光盤,媽媽要求他說說自己的假期安排。

乍一看這樣的場景很熟悉,也並不覺得有問題。如果仔細讀幾遍,感覺便不同了。你會發現,親子間的談話節奏顯得非常急促。

買光盤和假期安排雖然有聯繫,其實是兩件事情。既然討論到假期安排,我和這位媽媽探討了一種可能,如果她等孩子說完再回答會怎樣呢?很顯然,孩子開口便說看5個小時電視,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和媽媽相似,都會覺得不合理。在這裡,我們不妨拭目以待,看他如何安排其他項目。這個安排過程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比如孩子計劃的事情比例失衡,全都是休閒娛樂,沒安排學習內容;或者不切實際,所有時間加起來超過他自己的負荷能力,比如一天排出28個小時。如果這樣,我們完全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善意地調侃一下,孩子自然會修正。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排到一半,孩子自己發現排不開,主動削減看電視的時間。

從好奇心的角度,我們非常希望看到孩子制定計劃的過程。從費心程度來講,讓孩子說完是最省力的辦法。如果孩子自己能及時調整,我們何必多費脣舌呢?如果他的計劃有亮點,我們可以趁機肯定;如果計劃有明顯漏洞,我們不妨點撥一二,讓他自己去修改,直到雙方滿意爲止。這是孩子費心、大人省力的模式,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學會了怎樣制定計劃、修改計劃。對孩子而言,制定計劃絕對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需要全盤考慮、合理統籌,並學會勞逸結合。

再回顧這位媽媽的日誌,我們能清晰感覺到媽媽的意志力,是媽媽在左右這個計劃的進程,而孩子的願望和意志反倒被模糊了。

在生活中,你見過這樣的孩子嗎?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遇到反對的聲音馬上懷疑自己並作出妥協;沒有主見,總是喜歡從別人那裡討主意。一件事情,纔講幾句便試圖尋求認同,總是用探尋的眼神看別人,尋不到便心裡沒底,甚至說不下去;讓渡獨立思考的權利,總是問“你說我該怎麼辦”……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隨意打斷孩子,代替孩子思考,幫孩子安排。

我又想起另外一位初三學生家長的日誌:吃飯時兒子說現在數學作業做得很好,被老師表揚了無數次,很高興。還說明天要幫老師檢查數學作業,說到這裡他說了句:“明天可以整人了”。我說:“爲什麼呢?”兒子說:“看見他不爽。”我問他不喜歡誰,他說張××。我又問兒子爲什麼,他說:“我們全班都不喜歡張××!”我說:“你不喜歡他什麼啊?”兒子說不知道,我說:“你是因爲別人不喜歡他,你也不喜歡他的嗎?”他說張同學長得不好看,我說:“長相是他爸爸媽媽給的,跟他無關。”兒子不說話了,還說張同學被收了手機什麼的。我說:“你討厭他,可以不理他,但是整人就不好了。”兒子馬上說:“要是他不亂做我也不會整他。”我說:“你這樣的話老師讓你幫助他檢查就是錯誤的,你以前被查到過嗎?”兒子說:“當然了,不過現在不會這樣了,我們同學都這樣。”我說:“這是小人才做的事,你要做個君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用在與人交往時是最有用的。”兒子沒說什麼。

母子之間的話題,從“整人”開始,以“要做個君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結束,可以說,上升到了很高的道德高度。看完這段話,我問了媽媽一個問題:孩子打算怎樣“整人”呢?那個張姓的孩子不招人喜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結果媽媽回答不上來。雖然母子聊了很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交談,而是“交談的碎片”。媽媽聽到“整人”這個敏感詞,便立刻着手教導孩子。談話的過程更像是對孩子的採訪和審問,聊到後面,媽媽的指向性越來越清晰,孩子明顯處於防禦狀態,最終談話以沉默收場。

我建議媽媽不要打斷孩子,不要急着作價值判斷,而應該先傾聽,弄清“整人”的具體含義。對於初中的孩子來說,“整人”可能是惡意的,也可能是善意的玩笑。如果是善意的,這不過是一種誇張的說法而已。從常理來推測,孩子既然能坦然和大人聊這件事情,應該不會做得太過火。另外,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班集體裡,“整人”也是有前因後果的,孩子可能“被整”過,同時,他的行動也會帶來自然後果,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平衡的智慧和能力,他會考慮自己的處境,把握好行動的尺度。聽孩子講完,如果覺得孩子的行爲不妥,我們可以就具體的事情點撥一二,也比“要做個君子”之類的話更有意義。而孩子說到張姓同學不受歡迎,則是很好的人際交往個案,不妨問問張姓同學都做了什麼,有哪些不妥的地方,應該怎樣對待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分析同學的得失,也是整理思路的過程,孩子定會引以爲戒,這本身就隱含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我向來認爲,深刻領悟一個道理的標誌是體現在行動中,而不是體現在口號中。

一個人在說話時總是被打斷,感覺會怎樣呢?我曾在諮詢中深刻體會到這種感覺。有位媽媽找我諮詢,她語速很快,總是不斷地轉移話題。最終我不得不停下來和她討論我的感受,我對這位媽媽說:“和你聊天的時候,一個話題沒說完,你就急着進入下一個話題,且每個話題都是如此,我感覺很急躁,總想在你轉移話題前搶着把話說完。另外,我發現你總是想着下一個話題,並沒有認真聽當前的討論,我感到不被尊重。說這些話並不是故意挑剔你,而是因爲我的感覺和你孩子的感覺是重合的。你沒有耐心聽他講完。孩子既沒有充分思考,也沒有完整表達,母子都在爭奪話語權,根本沒心思傾聽對方說什麼,結果只是自說自話,沒有形成真正的溝通。這時候彼此都會認爲對方‘不聽話’,想控制對方。這樣,孩子的急躁、不聽話、做事沒有計劃性、與同學關係不好等問題,就都找到了根源。”

於是我建議這位媽媽,孩子說話的時候,把自己想說的話題記在心裡,先耐着性子聽孩子講完,孩子講完後還可以停頓幾秒鐘,看他是否有補充的內容,然後再講自己的話題。當然我們也有完整表達的權利,如果孩子打斷我們,我們也可以要求他先把話題記在心裡,等我們說完再讓他說。我自己有一個習慣,孩子講完後我喜歡簡單概括孩子的要點,比如:“你是說想先去找同學玩,順便買個玩具,回來再做作業,並且會自己安排好時間,是這樣嗎?”這樣做看似多此一舉,事實上可以避免誤會,並且孩子能感受到被尊重,確信我們聽懂了他的話。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這樣覈實一下,後面的溝通往往會非常順利,哪怕我們拒絕了孩子的要求,他也在這個協商的過程中得到了尊重。

當然,讓孩子完整表達也是對父母的一種考驗。許多時候我們過度強調自己的意志,在孩子面前,有“君臨天下”的感覺。任何權力不受約束都必將走向獨裁。一個家庭裡沒有監察機構,所以,作爲家長的我們必須自律。要時刻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我們沒有無限的權力。我們要放棄居高臨下的姿態,回到平等的位置與孩子對話,允許孩子講出不同的意見,並具有包容的氣度與胸襟。在人際交往中,隨便打斷他人是不禮貌的行爲,對孩子也一樣。

學會計劃,學會思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都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孩子一思考,估計上帝得笑得肚子疼。所以,我們不要過於強調思考的結果和正確性,要允許孩子反覆地犯錯誤,不怕孩子犯錯,怕的是孩子終止思考不再犯錯。這些思考說到底是一種練習,任何事情都必須通過反覆練習才能達到自動化、精確化的程度,而這恰好是能幫助孩子成長的絕佳過程。

我們都希望孩子獨立,其實生活上的獨立比較容易訓練,思想上的獨立才更難做到。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有主見,就不要急於打斷他、左右他的思路,而要給孩子完整表達、獨立修正自己的空間。

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
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