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

你一定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孩子出去和小朋友踢球,回來的時候特興奮,說他們這組如何如何厲害,大勝對方。

我們可能會附和孩子幾句,但內心裡常常會不以爲然——至於嗎?簡陋的場地,模糊的規則,互相踢着玩而已。只有你們這些小屁孩,一臉的春風得意,好像自己是載譽歸來的西班牙國家隊!

這樣一想,心中便會升起一股衝動——給孩子澆幾盆冷水。

前幾天,和一位媽媽討論的就是這樣一個細節。我追問:“孩子眉飛色舞地和你講這件事情,他會期待你怎樣迴應他?”

媽媽也能說出來表揚孩子的話,只是不太願意這樣做。我繼續追問:“你是不是怕孩子驕傲?”

果然是,她說有時候,看上去很簡單的題,孩子做了出來,也會“自吹自擂”:你看我很聰明吧!

我們怕孩子驕傲,或者,覺得那點滴進步不值得這樣自吹自擂。這聽上去很有道理。

那麼,你會擔心孩子自卑嗎?其實,孩子覺得自己很棒的時刻並不算多,孩子覺得自己不行的地方卻數不勝數。這與我們的文化有關,我們總覺得謙卑是美德。

謙卑的確是美德,但是謙虛到了自卑的程度,就不好玩了。

孩子之間踢球,這種比賽和競爭雖然有點小兒科,但也是同水平的較量,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才能成爲贏家。做題也一樣,我們覺得簡單,對孩子來說,未必那麼輕鬆。

在我看來,“你看我很聰明吧”這句話未必是自吹自擂,而是孩子完成一道題目的慶祝儀式,也就是說,他並不是爲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僅僅是想表達此刻的好心情。孩子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進步,有喜悅之情,有成就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也是走了很多彎路,才明白了這個最簡單的道理。我從小生活在不鼓勵自誇的環境裡。明明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如果表現得興高采烈,大人就會本能地壓制孩子的情緒。於是我得出一個結論:誇獎自己,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所以我小時候常常批評自己,但不懂得誇獎自己。自誇會讓我感到難爲情,而且我覺得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纔不可原諒。

所以,在漫長的成長歲月裡,我一直被自卑包圍着,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還好,我一直堅持一個信念:優劣是一回事,努力是另外一回事。於是,我就處於一種很擰巴的狀態:我很差,但是,我不能停下。現在回頭去想,當時的內心是非常壓抑的。

讀高中的時候,我經常去姑姑家,她家的氣氛比較輕鬆,常常會讚賞我在學校的一些雞毛蒜皮的表現,我體驗到了非常美好的感覺。在我家裡,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經歷過這樣的對比,我開始思考人的自我激勵機制。自我激勵是情商的一部分。簡而言之,情商包括五個部分,分別是瞭解自我、調控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的情緒、管理人際關係。心理學家發現,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於自我激勵。丹尼爾·戈爾曼曾說過,“通過對奧林匹克運動員、世界級音樂家以及國際象棋大師的研究發現,他們共同的特質是不斷提升自己堅持常規訓練的能力”。那麼,爲什麼有的人能在看似枯燥的、重複的、單調的任務中堅持下去呢?他們靠什麼激勵自己?

這些人都善於捕捉當下的積極體驗。

還以踢球爲例,在成年人看來沒什麼意義可言。但孩子不這麼想,他們全情投入,奔跑、傳球、射門,甚至小夥伴的呼喊都能喚起他們心中的積極體驗。一旦贏球,更是興高采烈,每個嬉鬧玩耍的孩子,臉上都寫滿了愉悅感。孩子爲什麼對遊戲樂此不疲呢?就是因爲這些積極的體驗,讓他們不吝付出腦力和體力。也正是這些積極的體驗,讓孩子爲自己的行動賦予了價值。

做題也一樣,孩子說“你看我很聰明吧”,表面上看一點兒都不低調,其實孩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他捕捉到了做題的積極體驗,比如反覆思考之後的豁然開朗,或者做題的時候充實而沉靜的感覺,甚至是筆尖畫過稿紙的“沙沙”聲營造的氛圍,以及完成一道題後的滿足感。正是這些看似細微而又瑣碎的體驗,讓一個人在反覆訓練中充滿激情。我們成年人總是一副世事洞明、波瀾不驚的樣子,這固然是謙虛穩重的表現,但也容易壓抑住最寶貴的激情和自我激勵的力量。

有時候,看到孩子做完作業,我會和他一起歡呼:“哦,我們做完嘍!”我並不擔心孩子會因此而驕傲,這僅僅是突出孩子的積極體驗而已。真正的高手和天才都不是靠功利和恐懼驅動自己,而是被內心積極的力量和體驗所激勵。善於自我肯定的人,同時也可以很謙卑,二者並不矛盾。甚至只有真正的自我肯定,纔有真正的謙卑。

自我激勵是人生的引擎,是自我動力的來源。如果我們總是以謙虛爲理由壓制孩子的表達,就是在教孩子否定自己的感覺,這樣會瓦解掉孩子的自我激勵機制。這就彷彿倒洗澡水時連孩子一同倒掉一樣。自卑的孩子自我激勵能力非常弱,看上去不夠積極主動,沒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孩子要懂得欣賞自己的成功,才能不斷走向成功。也正是這個原因,我非常反對把批評當作教育的手段,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應該點到爲止,要把着眼點放在怎樣改進上,而不是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嚴厲地批評孩子,通過製造恐懼迫使孩子作出的改變,註定是暫時的改變,從長遠來看,我們破壞了孩子的積極體驗。如果總是被批評,孩子很難對任何事產生真正的熱愛。凡是熱愛,都是能從過程中捕捉到積極體驗的,就比如愛書的人,會看得如癡如醉;愛攝影的人,爲了拍攝唯美的圖片,寧可風餐露宿,不懼奔波。

現在,我非常在意自己細微的進步,堅持捕捉積極的體驗,而且會記錄在備忘本上,這是我自我激勵的方法,也是我動力的來源。我發現,正因爲始終堅持自我鼓勵,在別人看來很難的事情,我也可以一直追隨自己的興趣,不斷挑戰自己,同時在工作中體驗輕鬆和愉快。

當然,自誇緊挨着炫耀,需要警惕。二者之間的界限在於,自誇是說給自己聽的,炫耀是誇獎給別人看的。

“自誇”本身有點貶義,確切地說叫自我肯定。這裡,我之所以用這個詞,是因爲我們常常給自我肯定貼上“自誇”的標籤。

自誇是爲了認識自己、鼓勵自己,而不是表演給別人看、博得羨慕與喝彩。所以,我們要儘量掌握這樣一個尺度,允許孩子自誇,但是不鼓勵孩子炫耀。

炫耀,會間接地貶低他人,傷害他人的自我價值感。所謂的懂得自誇,遠離炫耀,就是我們對自己要善於捕捉積極的體驗,同時也體諒他人的處境,照顧他人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堅持價值平等的原則,肯定自己的價值,也認可他人的價值,便不會去貶低他人。一個不懂得自我肯定的人,也很難真正欣賞他人。

回到小朋友踢球的例子,我們不妨深入到這件事情當中去:你們是怎麼贏了對方的?怎樣傳球配合,怎樣攻門,選擇什麼樣的角度?這樣的話,孩子會找到自己“厲害”的證據,下次遇到別的事,這些成功經驗還會派上用場。

很顯然,自卑的人也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只是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情緒代價。我們不希望孩子承受這份痛苦,所以要鼓勵孩子學會自我肯定,儘量讓他們在一個愉悅的氛圍中,達成自己的目標。

我一直認爲,不卑不亢是非常難得的一種境界。不卑不亢的背後,是穩定、恆定的自我價值感。如果孩子懂得自誇,並遠離炫耀,他們的人生就是在向這種境界靠近。

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
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