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

有位身在美國的網友曾數次與我互動,最近她給我發了郵件,談她培養孩子獨立做作業、安排生活的方法。我看了感覺非常有共鳴,徵得她的同意,在此與大家分享她的故事。

楊老師,針對作業,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孩子的作業應該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自己安排。可是孩子還沒有獨立之前,還得培養和引導孩子獨立,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和看法。

我的孩子6歲,在上一年級。在美國,雖然作業不多,傍晚的作息時間也還是很緊張的。我的孩子很愛讀課外書、兒童小說,每天無論多晚,至少也要見縫插針地讀一個小時。我們很高興,也儘量保證她的閱讀時間。她每天的固定作業是彈半小時的鋼琴,學校規定的作業是每天至少讀15分鐘的課外書。除此之外,常常也會有些需要動腦動手的作業。

在美國,孩子們5歲上學前班,這是大部分孩子第一次接觸課堂學習,所以大多數學前班是沒有作業的。學前班的目的是讓孩子愛學校,愛課堂。一年級就有正規學習了,也有了作業。

作爲父母,隨着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學習怎樣培養孩子獨立做作業。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也經歷了一些磨合和對抗,也希望孩子像我們自己在中國接受的教育一樣,一定要先做完作業纔可以玩。在美國,孩子都很有主見,根本就不喜歡別人操縱自己。我們趕緊想辦法改變,開始摸索。

有一天,我女兒對我說:“媽媽,你可不可以把每天早上上學前我要做的事情寫下來,把我每天傍晚要做的事也寫下來,這樣我就知道我每天要做什麼了。”我一聽,很高興,她有自己的主意,而且這個主意不錯。後來她告訴我她在電視上看到很多家長是這樣做的,要麼寫在一個筆記本上,要麼寫在一個白色的板子上,還告訴我要等她睡覺後纔可以寫。我按她的要求堅持了兩個月,也儘量管住自己不去催促她,效果果然不錯。有時,她對我寫的有些地方和安排不滿意,就自己改成看電視、玩或者是讀書,這也是她在給我提意見,我也就及時採納和改變。我常常寫道:“做完以上事情,請趕緊看第九頻道的《好奇的喬治》……”週末,我就乾脆寫:“Angelina正在第五十四頻道等着我。”

週末全是娛樂,沒有任何作業。我常常把她喜歡做的事情和她需要做的事情同等對待。我從來都認爲自由時間、玩耍時間、讀書時間、學習時間是同等重要的。慢慢地,她熟悉了自己的作息規律和適合自己的做事時間表,就不需要催促了,也不需要我寫了。相反,她常常抱怨讀課外書的時間不夠,做作業的時間不夠。爲此我也調整自己上班的時間,每天提前一小時上班,或提前一小時去接她,這樣她就多了一小時的自由時間。她的作業我們也從來不提意見,她自己主動做的,也就不必找她的麻煩了。當然,偶爾我會提醒一下,也只是說:“明天有什麼作業要交嗎,有書要還嗎?”她要寫作業的時候我也問一下需不需要幫忙。她的很多作業是需要和家長一起做的。

有時候她也貪玩,這是孩子的本性,也是成年人的本性,可時間又不多,我就問她:“吃完飯後,先玩多久再彈琴呢?”她自己就說一個時間,比如20分鐘,我從來都答應她。我一般會上個鬧鐘,讓她自我監督。有時候,她看電視或者讀書興趣正濃,我就給她加10分鐘,或者說:“看完這一章再去彈。”有時候孩子彈了一半就不專心了。我就乾脆在她不專心的時候說:“你吃一點兒零食或者水果,也許會彈得更好。”這正中她下懷,過兩分鐘,她也就老實多了。也許很難相信,但事實上她常常乾脆地說要先彈完琴再玩。我知道她是爲了有更多的時間去讀書,這也說明她會自己安排,只是還沒有完全獨立。她讀書的時候,我們也儘量不打擾,有時候她弟弟去打擾,我們就想辦法把弟弟引開。

孩子的大腦需要放鬆和休息,所以我儘量滿足她放鬆娛樂的需求。是練琴看書還是娛樂,我更多地是讓她自主選擇。讓她自己做,不參與意見,不干涉,除非她要求我們幫忙。這樣,慢慢地她就越來越獨立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學習,我們之間的衝突少多了,我自己也冷靜多了。我也常常讀一些控制情緒和與孩子交流方面的書,不停地摸索。我自己的辦法是:遇到問題,就找一些書來讀,改變自己,改變策略,隨機應變,爭取隨時和她分享快樂,這纔是教育的目的。

感想:這位媽媽完整地描述了一個放手的過程,從表面上看似乎平淡無奇,不過,有一些細節非常值得注意的。

對親子關係保持敏感並及時作出調整。與孩子相處進入不順暢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信號。這往往是在提醒我們眼下的方法是無效的,或者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們作出調整。與自我調整相比,很多家長更願意“調整”孩子,通過對孩子施加壓力改善眼前的問題緩解自己的焦慮。這樣的方法當時能看到一些改變,其實是飲鴆止渴,會積累出更大的問題。一個無效的方法,就算頻繁地重複,也不可能變得有效。因此,我們不要固執於自己的思路,一旦有問題就要及時作出調整。改變自己纔是最合理的道路。

要重視孩子的智慧,與孩子保持協商。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非常有效。讓人想不到的是孩子能從電視上學來主動運用於自己的生活。我們千萬不要小瞧了孩子的智慧,有時候他們更知道自己喜歡和適合怎樣的方法。我們要求和規定的,孩子未必聽從;但孩子自己承諾的,他們往往願意積極主動去兌現。任何人都不喜歡被控制,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不妨把決定權給孩子,做“聽話”的父母,孩子愉快,大人輕鬆。

要理解孩子的狀態和處境。佛家講“活在當下”,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非常接近這個狀態。他們不太想過去或未來,常常忽略了三天之後的聽寫,或者一個星期後的考試。他們不是故意這樣,真的是沒想那麼多。也許在他們看來,只有大人才“瞻前顧後”呢!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孩子成長的任務之一,這項能力需要有意識地培養。

把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同等對待,這是我非常贊同的一個觀點。二者平分秋色,維持了孩子心中一個健康的平衡。許多家長容易走入一個誤區:過度重視孩子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學習、作業等,而忽略孩子喜歡的事情,比如遊戲、電視、漫畫等等。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孩子的生活被“需要做的事情”填滿,孩子就陷入了不得不做的狀態,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於是,孩子對未來不再有所期待,而是充滿了厭倦和煩躁,這是非常可怕的。當孩子不主動、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時候,家長只好通過不斷施加壓力才能讓孩子稍微有所改變,這是對孩子的摧殘。

要守住底線,注意提醒的尺度。關於對孩子的提醒,這位媽媽一筆帶過,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也是失敗率最高的地方。與提醒相比,不提醒更難做到。許多家長看到孩子做的不妥的地方就急切地介入,過度地干涉,孩子往往又回到原來的狀態。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克制,包容孩子的壞脾氣以及我們所認爲的壞習慣,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孩子消化自己的情緒,修正自己的行爲,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慢慢放手。從前文中那位媽媽的描述來看,孩子的問題並不嚴重,即使這樣,這位媽媽也是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慢慢等來了孩子的改變。

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
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