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

有一天與一位媽媽討論孩子寫作業慢的問題。這個孩子因爲寫得慢,經常挨留,家裡人很在意這件事,爲孩子的書寫速度着急。孩子也爲此感到難堪,她明明是被留下來寫作業,卻掩飾說是留下來幫同學的忙或者是記作業。

我問:“對於放學後被老師留下來寫作業這件事情,要不要如此關注呢?”

媽媽說:“讓她意識到錯誤,她纔會改啊!”

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才能改正錯誤,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觀點,那麼,是否有另外的消除問題的可能呢?

如果仔細推敲會發現,“慢”和“錯誤”並不能完全畫等號,這個問題,我與這位媽媽在後來的諮詢中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我繼續沿着媽媽的思路追問:“以‘慢’這件事情來說,你們已經多次讓她意識到錯了吧?她甚至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挨留了,改的效果怎樣呢?”很顯然,這正是媽媽苦惱的地方。

我提了另外一個問題:“假設我們發現孩子慢,但從來沒告訴她,而是設法肯定她、調動她的積極性,讓她不知不覺變快,是否更好呢?”

這聽起來似乎很有難度,其實並不難。

如果我們總是告訴孩子慢,她也總是關注這個“錯誤”,並不斷髮現慢的證據,孩子就會確信自己是個“慢小孩”。如果家長和老師總是注意這個缺點,總是批評她,就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論斷。爲什麼孩子往往知道問題所在卻“屢教不改”呢?因爲頻繁的提醒和批評讓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這樣慢!孩子已經接納了“慢小孩”這個標籤,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變自己的心理動力。就算我們施加壓力讓孩子變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還停留在“慢小孩”的階段。

我們不妨來設想另外一種可能:關注孩子寫得快的時候。比如,昨天她用了13分鐘就抄寫完好幾個句子。我們如果肯定她快,孩子並不會覺得快是多麼難以企及的目標,此時她更關注自己的成就感,並且,她會從中總結自己快的經驗,比如寫的時候儘量做到專注,或者一眼多看幾個字。這些方法會用到下次的作業中,她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快,一切都水到渠成,她不會覺得這是多困難的事兒。

恰好孩子媽媽說了昨晚的一個細節:“她在抄句子的時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話一句話地抄,別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這樣太慢了!她雖然照辦了,但是很不高興。”

我建議媽媽換一種方法,用商量的語氣對孩子說:“你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過,媽媽還知道一種更快的辦法,你願意試試嗎?”

如果孩子願意嘗試,一定會發現這樣更快。如果不願意,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今天還是用你的辦法,媽媽幫你記時間,看你平均一分鐘抄幾個字。明天咱們再試試另外一種辦法,看看一分鐘抄多少字,然後選一個你喜歡的辦法。”

媽媽說:“不錯,別說孩子,大人也願意聽鼓勵的話啊!孩子具有與大人一樣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我原來沒意識到這一點!”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節的時候,4歲的小外甥總是搶着接電話,他拿起聽筒扯着嗓子問:“你誰啊?”顯得非常不禮貌。不讓他接電話,他就哭鼻子。

於是我便問他:“你想接電話是嗎?”他說:“嗯。”我用柔和的語氣對他說:“接電話不能這麼大聲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話,你學會了,家裡所有的電話都由你來接,好嗎?”

小外甥很懂事地點點頭,我教他的三句話分別是:你好。你找誰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

考慮到小外甥才4歲,我教他的話,儘量通俗好記,沒用“請問”“稍等”這些詞。小外甥重複了一遍,我們便放心地讓他接電話了。開始的幾次,我比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電話的人一定在想,這是誰家的小孩兒呀,這麼懂禮貌,還這麼會說話,都能幫大人接電話了,真能幹!”

小外甥雖然沒說什麼,但明顯很受用,接電話的熱情更高了。家裡的電話基本都是找二舅的。二舅的朋友和學生都特別多,從除夕開始電話就響個不停,小外甥便成了極其敬業的接線生。去拜年的人都誇獎他,他幹得可帶勁兒了。我去好朋友家吃飯,其間往二舅家打電話,電話那邊傳來小外甥稚嫩的聲音:“你好,你找誰呀?”那一瞬間感覺特別溫馨。我心裡也特感慨,只教了他一次,他卻一直在堅持。由此看來,只要方法對路,改變孩子的行爲是很容易的。

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抄,本來就慢,但我們換個角度,言語中不出現“慢”這個詞,也能很好地調動孩子。小外甥扯着嗓子問“你誰啊”,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爲,但我們不講“沒禮貌大家都不喜歡”之類的大道理,也能讓他變得有禮貌。

我接觸的許多家長往往對孩子的錯誤如數家珍,對孩子的進步卻視若無睹。彷彿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專門篩選孩子的錯誤。我想,他們的深層邏輯一定是“發現錯誤,才能改正錯誤”。我相信他們的本意是想幫助孩子但結果是錯誤越發現越多,卻沒改正幾個,錯誤最終變成了“頑症”。這很容易解釋,就算我們沒看到孩子的進步,也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過。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結果不但沒有被認可甚至沒被發現,得到的反而是不滿和批評,誰還肯繼續努力呢?我們盯着孩子的錯誤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事實上卻人爲地給孩子進步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內心的動力。

我們不妨換一副“眼鏡”去發現孩子的進步。篩選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對孩子的行爲進行“正強化”。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他就更願意去重複這種行爲。在不斷的重複當中,孩子就會不斷進步。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歡在成功中學習並保持成功的狀態,孩子更是如此。

也許你會說:“孩子根本沒有進步呀,我拿什麼肯定他?”在諮詢過程中家長常常這樣問我。有趣的是,我卻往往能從家長提供的日誌中挖掘出孩子的進步。其實每個“錯誤”的空隙都隱藏着細碎的閃光點。比如,無論孩子多慢,總能找出一次相對的“快”,這便是進步的起點。還有的孩子,與媽媽吵架後便一點兒作業也不做,但某一次她堅持在書桌前與媽媽討價還價。雖然言辭激烈,但是,與徹底放棄相比,懂得談判與妥協不也是進步嗎?

家長會很驚訝地說:“你要是不說,我從來沒意識到這是進步。爲什麼你總能發現孩子的進步呢?”

我總結出一個小小的心得:要把工夫用在平時,時刻關注孩子們的微小進步,並及時用語言、表情、眼神來回應他們。發現錯誤並不急着說,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態度愉悅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積極行爲便把錯誤覆蓋掉了。遇到非說不可的錯誤,我儘量用建設性的方式指出來,而且格外注意語氣的柔和,以此來化解孩子的尷尬。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改錯方式。

發現錯誤而不指出來,這樣做難道不會讓孩子的錯誤更嚴重嗎?如果說“錯誤不一定要指出來”,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讓孩子進步呢?從書上看到一句話:“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或諮詢師要毫無保留地接受來訪者,要給予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看到這句話,我頓時覺得眼前一亮。是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這就是答案。

無條件積極關注,強調了對孩子的接納。當我們真正接納了孩子,任何時候都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自然可以看到他的優點和可愛之處,這樣去觀察和注視一個孩子的時候,便會滿心歡喜。這種內心狀態會藉着我們的語言、表情、神態傳遞給孩子。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如果我們盯着孩子的優點,孩子也會盯着我們的優點,雙方都處在一個愛的狀態中,愛會產生神奇的力量。當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就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內心有完善自我的動力,就算有一些錯誤和缺點,也很願意改正。

總是盯着孩子的錯誤,是有條件的消極關注——當孩子正確的時候,我們接納;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排斥。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就在事實上傷害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感覺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愛,這種痛苦會讓孩子產生一些侷限性的想法,從而用退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敗者的身份自居。而且,我們盯着孩子的錯誤時,孩子也會盯着我們的錯誤,雙方都容易產生焦慮和憤怒的情緒。因此,除了改錯又增加了一層任務:處理雙方的負面情緒。這反倒分散了孩子改錯的精力。

“通往地獄的路,是用期望鋪成的”,所謂的錯誤,有一部分是客觀存在的,有一部分則是我們過高的期望製造出來的,是我們心中的高標準“誤傷”了孩子。如果我們拿孩子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錯的。如果只是審視孩子本身,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優點。

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