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

初中的時候,老師爲了鼓勵我,讓我當語文課代表。但語文老師一直對我的字不滿意,記得有一次老師在班裡這樣展覽我的字:“你們看啊,這就是我的課代表的字,上頂天,下頂地,中間沒空隙!楊傑啊,你還是課代表呢,就不能抽空把你的字好好練練呀?”

同學們鬨堂大笑。

我心說:不愧是語文老師,批評人都這麼押韻!字大又不犯法,能看懂就得了唄,讓我抽空玩一會兒還差不多,哪有工夫練字呢?

結果,老師這次用心良苦的批評教育成了對牛彈琴,我的字依然“頂天立地”。

這位語文老師拿我沒辦法,後來我被另外一位語文老師給“算計”了——這個人就是我的二舅。直到幾年以後,我才明白他老人家的用心良苦。

二舅不但語文講得好,還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寫對聯,所以二舅的毛筆字就派上了用場。我每年去他家過年,經常當他的“書童”。

二舅有一本對聯的書,據說是借鄰居的。厚厚的,大概有四五百頁,他經常從上面選對聯。有一次他對我說:“這本書是隔壁王老師的,你幫我把對聯抄下來,抄完了我好還給他。”

我就不自量力地接受了命令。我向來很佩服二舅,也羨慕他能寫一手好字。心想他居然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我,覺得非常光榮,我暗下決心一定得好好完成。等開始抄寫時才發現,四五百頁實在是太厚了,怎麼抄也不見少。我常常抄着抄着就氣餒了,事後想想,覺得不能放棄,還得繼續抄。就這樣斷斷續續抄了一個寒假,才抄了一小半。等快回家的時候,我生怕二舅“檢查工作”,但他什麼也沒說,我還暗自慶幸他老人家的健忘。不過他中間問過幾次,他說話向來簡潔:“你抄得咋樣了?”無論我說什麼,他都不再追問。

寒假之後再返回課堂,語文老師驚喜地發現,我的字不再“頂天立地”,也工整了不少,在課堂上大張旗鼓地誇獎了我一番,弄得我莫名其妙。後來想想,也許是抄對聯的緣故吧。我怕抄得模糊,二舅不滿意,也怕我抄錯會導致二舅錯上加錯,貼到別人的門上後鬧出笑話來。

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後來,老師有意識地鼓勵我,加上我老爸也總是說“字是人的門面”,我後來也比較注意了。如今我的字,不能說有多好,至少自己看着順眼,偶爾還會被人肯定。

抄對聯的事情過去了好幾年,我無意間在二舅家又發現了那本對聯書。原來,我被二舅“暗算”了,他不過是想讓我練練字,故意說那本書是鄰居的。當時心裡還感慨,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二舅始終沒有規定具體的數量,也沒有提具體的要求,但這個任務本身,讓我對自己有了要求和期許。語文老師苦口婆心都沒改變我,我卻被二舅這個抄對聯的任務不知不覺改變了。

抄對聯,最明顯的效果,就是我的字變得美觀了。同時,對聯的文字和修辭,讓當時年少的我感到賞心悅目,而且,我自認爲參與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感到被接納、被信任。

後來,我也喜歡複製二舅的方法,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賦予孩子一個“神聖”的使命。這樣一來孩子會調動起自己的積極性,根本不用催促,自己就能做得很好,還特別有成就感。

這件事給我的深刻體會是:單純給孩子留作業,作業就是枯燥的單項訓練。如果讓孩子帶着使命感做事,無論是作業還是別的什麼任務,他的行動纔會是自發的,收穫也是全方位的,感受是愉快的。

比如,我們全家人要去吃火鍋,我帶曼曼先去點菜,當時曼曼4歲,剛剛學會了寫1、2、3,雖然寫得不規整,但她很喜歡寫。所以,我便問她:“咱倆一起點菜好嗎?”她欣然應允,然後,我點菜,她在後面寫“1”份或“2”份。她寫得雖然笨拙,速度也很慢,但是非常投入,看得出她樂在其中,我就耐心等她寫。最後我問她還想吃什麼,她說要吃牛肉餅。我便找到這一欄,指着三個字告訴她,這是“牛肉餅”,她在後面寫上“1”份。等全家人過來吃飯的時候,她很自豪地說是她和姑姑一起點的菜。全家人都很驚奇,她表現出一副很能幹的樣子。後來每次吃火鍋,她都要和我一起點菜。

我不喜歡正襟危坐地教孩子學習,在遊戲中,在生活中,孩子可以不知不覺地學會很多東西,而且他們可以把自己學會的內容運用在生活中。這個過程很自然,也很有趣。

比如,我們在遊戲中通過“砍價”的方式,讓孩子學會了比較大小。我們玩收費站的遊戲,曼曼說要收5元,我說太貴了,她說:“那8元吧!”弄得全家人忍俊不禁。我告訴她,8比5多,讓她說一個比5小的數字,漸漸地她便能分開大小多少,讓她便宜點,她會降價,而不再是“坐地起價”了。吃飯的時候我會讓孩子們去拿筷子,通過這件事,他們學會了數數,而且理解了倍數關係。出去買東西的時候我也儘量讓孩子付錢,結賬的過程是加法,找零的過程則是減法,哪怕他們算不準,至少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們大致理解了加法和減法的原理。我曾經給鵬鵬和曼曼寫過幾個故事,其中,《我不是膽小鬼》這個故事鵬鵬特別喜歡,總是反覆地讓我給他念。我們偶爾還玩寫信的遊戲,他們還不會寫字,由我來代筆。因爲這些內容與他們直接相關,而且又是穿插在遊戲中,所以他們會格外用心,“一不小心”就認識了很多字。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認識到,文字是有用的,可以用來寫故事、寫信,文字可以傳遞我們的心情、願望和情感。這樣他們便認識到了文字的真正的價值,以後進行課堂學習的時候,也不會覺得這些知識抽象、突兀。

現在很多家長有“學習至上”的傾向,有的家長諄諄教誨孩子:“你只要好好學習就得了,別的你什麼都不用管。”事實上,在學校學習的內容都是生活中各種現象的總結和昇華,這些知識最終會回到生活中,爲我所用。如果切斷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繫,學習就成了空中樓閣。

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比如,有的人看到電腦對生活的意義,便立志成爲IT精英,那麼他一切的努力和夢想,都有一箇中心思想。如果光爲了考試得高分,未必有這份激情。

在學習上對孩子進行教育,最核心的就是讓孩子懂得學習與人生的關係,意識到學習的價值。

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
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