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

這是三嫂和我說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三嫂帶曼曼去麥粒兒家。曼曼是我的小侄女,麥粒兒是朋友家的孩子,兩個孩子我都很熟悉。兩個小朋友自己鼓搗着玩,曼曼拿一個東西,放在兩個人中間,說那是她的“寶石”,過了一會兒,麥粒兒就把這個“寶石”據爲己有。不過同時,她把一個貼紙給了曼曼。

又過了一會兒,麥粒兒反悔了,想要回貼紙,但堅決不歸還“寶石”,曼曼不答應,麥粒兒便哭了起來。三嫂調解的方法非常溫柔,試圖說服她們雙方。結果曼曼不給貼紙,麥粒兒非要不可,一直在哭。後來三嫂想出一個辦法——用拋硬幣的方法來解決紛爭,可是兩個孩子都不接受。最有意思的是,三嫂大概實在沒辦法,便說如果麥粒兒答應,就拿這個硬幣給她們買零食。

矛盾解決到這裡,已經離題萬里了,三嫂也連連說自己在這個地方沒處理好。

麥粒兒和曼曼因爲玩耍而產生糾紛,大人沒必要馬上干涉,而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或者找個別的玩具給麥粒兒即可。當然,麥粒兒也有可能“執着”地哭下去,如果大人非介入不可,也要思路清晰地介入。

從處理過程來看,三嫂顯然低估了調解矛盾的難度。她以爲溫柔地說幾句便可馬到成功,因此根本沒有考慮溫柔勸說無效怎麼辦。結果兩個孩子都不接受,三嫂的心中又沒有第二方案,臨時想了拋硬幣的辦法,試圖用偶然性來解決問題,這顯然亂了章法。兩個孩子拒絕以後,三嫂的第三個辦法就更加莫名其妙——索性“賄賂”孩子,如果孩子答應便用硬幣去買零食。孩子玩耍中的小糾紛,最後竟然試圖用錢去解決,有飲鴆止渴的嫌疑。我們本來是想解決問題,卻製造出一個更大的問題——以後遇到糾紛,孩子會趁機提出“補償”要求,比如買玩具、買零食等等。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地處理問題,就會成爲“糊塗教師”,反倒破壞了孩子對一件事情的基本判斷。

與小孩子打交道,我始終保持一個習慣:一件事情過去,總要回頭想想是否妥當,如果做得好,好在哪裡?孩子的感受會是怎樣的?如果處理得不妥當,問題出在哪裡?下次應該怎樣改進?在我看來,所謂的“教育悟性”,就是不斷反思,不斷作出修正,養成不厭其煩想辦法的習慣。最終總是證明那句名言“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件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也不需要我直接去解決,但我還是忍不住把前因後果仔細思量了一遍,如果再次面對這樣的情況,要怎樣處理呢?

麥粒兒想同時得到“寶石”和貼紙,被拒絕便哭鼻子。如果我來介入,我會嘗試用協商的方式幫她拿“寶石”換回貼紙。不管麥粒兒哭得多傷心,都不會強迫曼曼單方面交出貼紙,那樣有違公平的原則,這是我的底線。如果麥粒兒一直哭,堅持兩個都要,我便放棄調解,除非曼曼主動給她,否則她也只能接受現實。我不會因爲麥粒兒哭而偏袒她,也不會因爲曼曼是我的小侄女,就逼着她作出讓步。

在我看來,哭有兩個功能:通過哭來處理情緒,用哭的方式達到目的。通常,在飢餓、疼痛、傷心、委屈、沮喪、恐懼的時刻,孩子會用哭來宣泄情緒,這種哭是真實的情感表達,也是孩子釋放出來的求救信號。此時此刻孩子需要幫助、理解、撫慰。有時候孩子也會把哭作爲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通過哭向他人施加壓力,這樣的哭是刻意的行爲,甚至有表演的成分。通常孩子的哭,兩種功能都有,只是側重點不同。麥粒兒的哭雖然也有被拒絕的難過,但主要是用來解決問題,想同時得到“寶石”和貼紙。想明白這一點便不會被她的哭聲所“綁架”。如果孩子用哭來解決問題,通常會越安慰越哭,因爲孩子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會通過大哭來加快問題解決的進程。我們的重點不是阻止孩子哭,而是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她自然就不哭了。

我和三嫂詳細討論了這件事情的處理方法。首先,切入點非常重要。所以建議三嫂先問麥粒兒一句話:“這兩樣東西,你要一樣,還是兩樣都要?”這似乎是一句廢話,因爲前面的過程已經很清楚,麥粒兒肯定是兩樣都要。但一定要她親口確認,重點在後面這句上:“兩樣都要,是不可以的,你只能要一樣!”

這句話是一箭三雕。首先,當時麥粒兒正在哭,這一問一答可以穩定她的情緒。其次,單刀直入地表明大人的立場讓麥粒兒知道,兩樣都得到是不可能的,但順便埋個伏筆:大人會通過調解,儘量讓她得到最想要的那件。再次,給曼曼吃個定心丸,讓曼曼知道大人會主持公道,不會因爲麥粒兒哭鼻子就完全站在麥粒兒的一邊。

明確告訴麥粒兒她只能得到一樣,她肯定會繼續哭。她已經在哭了,既然不可能立即止住她的哭聲,索性讓她哭着。這時就該轉向曼曼:“你看,麥粒兒妹妹特別想要回這個貼紙,她拿‘寶石’和你換,你願意嗎?”假使曼曼不願意,還可以懇求一下:“你看,麥粒兒妹妹哭得好傷心,還是換一下吧!而且,‘寶石’本來就是你的呀!”如果曼曼依然不答應,調解就到此爲止。轉過身告訴麥粒兒:“曼曼姐姐不同意交換,你就只能玩這個‘寶石’了,或者我們去找一些其他的玩具好嗎?”麥粒兒可能還會再哭一會兒,大人如果不畫蛇添足地安慰她,過一會兒她自己就會接受現實。

假設曼曼同意了,那麼調解將繼續進行。根據我對曼曼的瞭解,她比較遵守規則,很在意公平。如果兩件東西都給麥粒兒,她肯定不答應,如果是交換,她答應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曼曼同意,麥粒兒就獲得了優先選擇權。接着大人可以繼續問麥粒兒:“現在這兩件東西,你可以任選一件,你要‘寶石’,還是要貼紙?”如果麥粒兒要“寶石”,那就維持現狀。如果麥粒兒要貼紙,就引導她倆交換。此時要順便肯定曼曼的謙讓,同時也幫麥粒兒總結一句:“曼曼姐姐很講道理的,你好好和她說,她會願意和你換的。”麥粒兒得到貼紙,部分地滿足了願望,應該不會再哭了。

這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想要公平合理地處理,大人就要站穩立場,並選好切入點,同時要考慮好各種情況的應對策略。也只有這樣,纔不會跑題到拿硬幣買零食的路上去。

孩子之間鬧矛盾是極其平常的事情。其實每個孩子都很有生存智慧,他們會積極地想辦法。如果我們急切地干涉,反倒是對孩子成長機會的剝奪。不妨先觀察一下,趁機想好介入的策略和步驟。到了非介入不可的程度時,我們不但要解決當下的糾紛,還要給孩子作出示範,讓他們學會處理糾紛的新思路。3年前,鵬鵬和曼曼總是爲了搶玩具發生爭執,我介入幾次後,確立了一個簡單的規則:誰先拿到誰先玩,5分鐘後雙方互換。很快兩個孩子就學會了用這個原則處理糾紛,一旦發生爭執,先拿到的孩子會申明“這是我先拿到的,我一會兒就給你”,這樣我們就非常輕鬆,不必天天面對兩個孩子不停“告狀”的局面。直到現在他倆都玩得特別好。

處理糾紛的過程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孩子的哭鬧。許多人怕孩子哭,認爲哭是不好的行爲,孩子一哭就心煩,所以總是把止住孩子的哭作爲首要目標。這樣處理問題是偏離了重心。我總是給家長打比方,如果一個人感冒了打噴嚏,醫生會對症治療他的感冒,而不是隻想辦法止住他的噴嚏。感冒好了,噴嚏自然就消失了。孩子的哭也一樣,我們要關注孩子哭的原因,而不是武斷地阻止孩子哭。用哭來宣泄情緒是一種非常健康的行爲。因此我不贊成生硬地警告孩子“不許哭”,也非常反對用“你是男子漢”之類的理由制止孩子哭。不管男孩女孩,都有相同的淚腺和等量的喜怒哀樂。哭,只是情緒的表達,與堅強勇敢無關。所以我曾寫道:哭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的福利!

同時,我不鼓勵孩子用哭來解決問題。孩子通過哭來要挾他人,也常常能達到目的,但這會損害他所擁有的人際關係的質量,影響彼此的信任。家長也會從負面判斷孩子的動機,並且會防範孩子的糾纏。如果孩子過於依賴哭這個辦法,就很難發展出靈活的、富有彈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當孩子走入學校、走向社會,就算不再用哭的方式處理問題,也會用負面情緒達到目的。比如用憤怒、沮喪、威脅等方法引發對方的內疚感,迫使對方作出讓步。這種方法既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且容易被大家排斥和疏離。我們肯定不希望孩子走入這樣的境地。因此我們要儘量引導孩子通過其他途徑達到目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很顯然,通過誠懇的請求、友好的協商、善意的溝通,更容易達到目的。

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
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