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

針對這個細節,我和這位家長展開了一段對話。

我:“‘只要你知識學會了學懂了,打多少分得多少名都沒關係,媽媽都高興’——這句話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家長:“其實我是想灌輸一種觀念,分數不是最重要的。”

我:“分數不是最重要的,那什麼重要呢?”

家長:“掌握好知識。”

我:“掌握好知識,卻考了很低的分數,這種情況多見嗎?分數真的不重要嗎?”

家長:“當然還是重要的,這樣對他說有點違心。”

我能理解媽媽的心情,她不想讓孩子有分數方面的壓力。不過話又說回來,行動是最好的語言,如果媽媽對分數很淡定,何必灌輸?如果媽媽心裡很在意,灌輸又有何用?

“分數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常常是教育孩子的開場白,緊接着便拋出限制性條件——但是,你得把知識都掌握了!高水平考出低分數的情況並不多見。只要是正常發揮,分數和知識掌握情況是基本吻合的。一邊說分數不重要,一邊還要求學會學好,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會給孩子造成認知上的混亂。說到底,分數還是重要的嘛!既然如此,我們何必如此虛僞呢?

關於分數,我反對兩種傾向,一種是過度重視,一種是表面不重視,內心過度重視。

通常,考試分爲兩種——檢驗性的和選拔性的。平常的測驗,乃至期末考試,都是在檢驗知識掌握情況,只有中考、高考這樣的選拔性考試,才能決定孩子的命運走向。這樣至關重要的考試,一輩子也沒幾次。

所以,對於檢驗性的考試,高几分低幾分,沒必要過度糾結,分數是知識掌握的晴雨表,如果分數低了,只能說明這一段的學習還需要鞏固。至於選拔性的考試,釘是釘鉚是鉚,少一分也不能錄取,由不得我們不重視。

因此,我們要給分數一個恰當的位置。分數不是洪水猛獸,我們不如大大方方承認:分數是重要的!關鍵是我們重視的到底是具體的數字,還是重視分數背後隱藏的信息?

我們不妨問自己:得知孩子考了一個特別高或特別低的分數,心中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如果這個分數給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衝擊,讓你很快進入興奮或惱怒的情緒中,我大致可以判斷出,你重視的是具體的數字。如果看到分數馬上去分析:這次孩子的分數爲什麼會這樣高,或者爲什麼會這樣低?這背後的原因大致有哪些?最近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孩子的體驗是怎樣的?他現在最需要做什麼……這個思考路徑比較長,而且是以問題爲中心,不是以情緒爲中心。那麼我可以確信,你更重視分數背後隱藏的信息。

分數背後到底隱藏了哪些信息呢?在我看來,至少包括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效率、應試技巧、心理素質等方面。當然,對分數的解讀,需要建立在對孩子連續觀察的基礎上。

平日裡我們對孩子的關注和觀察,可分爲兩種傾向。一種是比較關心結果,如作業是否寫完?知識是否學會?如果都做到了,父母便收回關注的目光,也不再與孩子交流。有的孩子向父母抗議:“你眼裡只有作業,沒有我!”事實上,許多家庭的親子溝通只有作業這一條通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說的沒錯。另外一種傾向則比較關注過程,雖然父母不說什麼,但一直在默默關注孩子的狀態:心情是否愉悅?寫作業速度如何?哪個地方花的時間比較多,是因爲累了,還是沒弄懂?做完作業,孩子是否有成就感?對於新知識,孩子是期待還是排斥……

如果我們把父母關注的目光比作雷達,那麼,關注結果的父母,雷達是定點追蹤;關注過程的父母,雷達是全面掃描。

如果只關注結果,我們在解讀孩子分數的時候就會遇到困難。我們沒有關注結果之外的東西,自然不知道孩子高分或者低分的原因,也不知道這個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麼,不知道孩子有什麼收穫,或者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如果我們更關注過程,對孩子有很多細微的觀察,就會有足夠的線索支持我們深度解讀分數所傳達的信息。

有的家長看上去很少教育孩子,孩子各方面卻都很優秀。其實,與這種默默關注有很大的關係。我發現,如果我們總是默默地關注孩子,孩子很快便會覺察到,並且,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會有一種無言的默契。任何人都希望得到正面關注,孩子也不例外。那種包容、關切的目光,是對孩子最好的心靈按摩。許多家長都很關心怎樣讓孩子內心充滿力量,其實不難,給予孩子正面的、積極的關注,就是最好的支持。當然,還要少說爲佳,如果邊觀察邊嘮叨,觀察就變成了挑剔。

怎樣解讀試卷中所隱含的信息?怎樣讓孩子重視這些信息?其實非常簡單——越過分數,關注具體的問題並進行全面的總結。比如,看到一張分數很低的考卷,我們不必盯着分數不放,情緒激烈地批評孩子,而要帶着平靜的心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哪裡錯了?這個錯誤告訴我們什麼?是完全不會、掌握不牢固、解題思路不對、運算錯誤、心裡緊張,還是因爲時間安排不合理?等等……原因分析出來,對策也是顯而易見的,孩子便知道下次應該注意什麼。如果分數高,就一起來總結成功經驗。

其實,我們不必大包大攬地幫孩子分析,孩子比我們更瞭解自己的試卷,如果孩子不會分析,我們只需點撥一二,爲孩子提供一個參考思路就可以了。慢慢地孩子就掌握了這種方法,並且會在下一次考試中有所改進,我們根本不用再參與。至於如何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完成。

挖掘分數背後隱藏的信息,分析試卷,絕對是一種能力。我發現,學習高手都極端重視並且善於進行試卷分析,就算考了很高的分數,也不會盯着分數自我陶醉。他們非常重視試卷本身,關注錯誤,也樂於總結自己學得好的地方。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會根據上次的考試情況,按梯度分配自己的精力,不會投入太多時間在已經掌握牢固的知識上,而是重點鞏固犯錯的知識點。

如果我們珍視自己的錯誤,善於挖掘分數所隱藏的信息,考試就會像個篩子一樣,篩選出孩子不會的知識點。每個分數都是來幫我們的,會成爲孩子進步的階梯。我堅信,如果方法得當,學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高效的過程。

也許你會問,怎樣引導孩子關注過程呢?其實,孩子親歷了整個學習過程,他本來就是最關注過程的人。過度關注結果,主要是大人“引導”的結果。如果家長重視分數,忽略學習過程,就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分數上面。分數高了,家長誇獎幾句,孩子便把試卷丟到一邊,覺得萬事大吉;分數低了,則想着回家怎樣交代。有的孩子甚至通過改分數、藏試卷來逃避責罰。有的孩子考試的時候會一邊做題一邊擔心,導致孩子心中“內在的父母”跑到課堂上去給孩子“精神監考”。我們過度重視結果,反倒干擾了孩子的學習,給孩子增加了無謂的壓力。這樣一來,分數便失去了它本來的功能。

在分數上似乎有一個悖論:越是盯着分數,越不容易得到理想的結果;如果一直關注過程,好的結果自然就來了。過度關注結果非但不容易使孩子得到高分,還可能引發更爲嚴重的後果,那便是孩子只以難易程度作爲選擇的唯一標準。一件事情,無論多重要、多有意義,孩子會首先看難度,如果覺得難,會立刻想着繞道走,這樣的孩子畏難情緒重,容易厭學。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爲我們對過程的忽視和否定。

學習往往是一個苦樂參半的過程,需要孩子付出時間、付出主觀努力,還會時常遇到困難,會勞累,會疲憊。但愛學習的孩子,也會從學習過程中獲得很多細微的樂趣。學會了一個字,新聽了一個故事,弄懂了一道題目,甚至工整地寫滿一頁字,都會讓他們滿心歡喜。如果關注學習的體驗和收穫,每一個小樂趣都是對孩子的“獎賞”,學習本身的樂趣會激勵着孩子去學更多的東西。

如果我們只看重結果,學習的過程和體驗就會被全部抹殺,學習就喪失了本身的意義,孩子會淪爲考試的奴隸。考得不好就要承受責備、懲罰,考得好,結果也僅僅是避開了批評。整個學習過程變成了一種單純的壓力事件,沒有任何樂趣可言,因此也沒有吸引力。經常聽家長給孩子描繪美好藍圖:現在好好學習,長大了可以……事實上,就算這些願望真的能實現,往往也是15年之後的事情,這個回報過程實在太漫長,就算成年人做投資,也未必有這樣的耐心,所以這樣的鼓勵通常是無效的。對於學習,如果孩子看到的只有障礙和阻力,視學習爲還債,這樣的學習,只是“機械學習”。

相反,重視過程的人,善於在做事的過程中收穫細微的“獎賞”,因此會以價值爲導向,選擇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選擇雖然有難度,但得到的“獎賞”也最多。樂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善於捕捉樂趣和獎賞,才能自動自發地往前走。這樣的孩子關注知識的內在聯繫,關注學習本身,重視當下的體驗和感受,這是“有意義的學習”。

這兩種導向的人,人生走向亦各不相同。以困難爲導向的人,總是避開困難的事情,去選擇容易的事情。同時也避開了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到頭來會發現自己做了很多無用功。這樣的人生狀態,往往是忙碌而平庸的。

以價值爲導向的人,看重一件事情的意義和價值,志存高遠,敢於停留在困難界面,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奔着自己的目標去努力。這樣的選擇需要直面困難,但也更容易走向成功。一個人,如果始終堅持價值導向,他也就選擇了一種成功的模式,如此說來,成功的確是一種習慣。

我們對待分數時,最應該重視與挖掘培養的,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對“學習”這件事本身的樂趣,以及他們在今後漫長的人生路上對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熱情與信心。

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
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