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

春節回家過年,我只有11天的假期,白天還經常外出。在家的時間,主要用來和10個月大的小侄女玩。她是我們家的新成員,上一次見到她,是5個月之前。

我剛回家的時候她居然對我皺眉頭。當然,她早把我這個5個月不見蹤影的親姑姑忘到了九霄雲外。我並不急着去抱她,而是用眼神和她交流,對她微笑,過了一會兒我們就重新熟悉了,她很快就允許我抱。

10個月的小侄女已經學會了不少“本領”,比如打電話、“逗逗飛”(幫助嬰兒練習手指和眼睛靈活度的一種遊戲)、躲貓貓、鼓掌等。有一天她“逗逗飛”的時候,我用我的食指去點她的食指,然後在地上轉了一圈,並回頭做了個鬼臉。她目不轉睛地看着,顯得非常好奇,然後主動伸出可愛的小食指,與我“逗逗飛”,我仍然點她的食指、原地轉圈、做鬼臉。她非常喜歡這個新玩法,就開始沒完沒了地和我“逗逗飛”,我不停地原地轉圈,並不斷變換做鬼臉的方式,她特別高興,我也很高興,差點把自己轉暈了。

沒想到,第二天她一覺醒來,首先把食指伸過來,發起了“逗逗飛”的遊戲。我有點詫異,既然她如此喜歡這個遊戲,我就繼續轉圈做鬼臉,她很專注地看着我。我非常喜歡這種互動,雖然她不會說話,但我們用眼神、表情和肢體語言進行交流,很順暢。我們也玩別的遊戲,比如扔橘子、躲貓貓。我喜歡藏到門後和她躲貓貓,邊敲門邊唱“小兔乖乖”,她特別興奮,掙扎着想讓家人抱着她去門後找我,我一出來她就咯咯直笑。

春節家裡人多,大家一起逗她。過了幾天我問家裡人,有沒有發現孩子的變化——眼神的定焦能力增強了,總是亮亮的,喜歡誰就不斷追蹤那個人,並且表情也更豐富,笑得更燦爛了。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非常專注地看電視,弟弟悄悄對我說:“你回頭看。”我回頭一看,小侄女用非常熱切的眼神看着我,滿臉笑容,兩個小胳膊不斷地撲打着,像小燕子一樣。真難爲她了,想逗我玩,又不會說,只能這樣表達。見我回頭,她咯咯地笑出聲來,我也被她的可愛樣子逗得直笑。對小孩兒的這種可愛表現,我向來沒有免疫力,我們倆對着臉傻笑,感覺好極了。我忽然意識到這可以變成一個遊戲。於是我又假裝轉過頭看電視,等幾秒鐘忽然回頭,小侄女又是咯咯直笑,這樣玩了五六個回合,她很開心。最終她不滿足於這樣遠距離的遊戲,朝我爬過來讓我抱着她。

每天早晨,我都盼着小侄女快點醒來好逗她玩,誰讓她有個調皮的姑姑呢!她一醒來我就過去看她,我不說什麼,只是朝她擠眉弄眼。她發現我後,立刻來一個燦爛的微笑,這是我們之間的交流方式。陪她玩得多了,她對我的重視程度也在增加。有一天她自己玩橘子,她見我過來,就撿一個橘子遞給我。家裡人也湊熱鬧,伸手過去,她偏不給。大家覺得好玩就輪番上陣,結果她特別執着,有時候放到別人手上了,擡頭看看臉,發現給錯了,又拿回來遞給我,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就這樣,她執着地把七八個橘子都送給了我。

有一天,弟妹看我和小侄女、小外甥女玩得不亦樂乎,就問我:“你和她們玩這麼久了,煩不煩呀?如果讓我這樣和孩子鬧騰,一會兒就沒耐心了。”我的答案是“不煩,很好玩”。很顯然,從小到大和小孩子玩耍的機會,都是我“自找的”,沒人要求我必須這樣,我選擇這樣做純粹是因爲喜歡。

我非常珍惜小孩子對我的好。在我看來,小孩子非常慷慨,他們對一個人好,總是會拿出百分之百的誠意來,這一點沒有幾個成年人能做到。正因爲如此,這種高純度的友誼才顯得彌足珍貴。爲了不辜負這份誠意,我們耐心陪他們玩一玩算得了什麼呢?

我們常常強調對孩子的情感滋養,其實,所謂滋養,就體現在每一個互動環節中。遊戲只是一種媒介,我們通過遊戲傳遞善意、溫情、關注、疼愛,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也回饋愛。我們並不只是單純地付出,同時也得到回報,被孩子所滋養。

跟小侄女玩耍,我也有了另外一層領悟:假設我們在一個孩子幾個月大小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與他的相處,不因爲他是小不點就輕視他,不糊弄他,就算他們要求很多也認真對待,傾聽他的心願,把他當作成人一樣尊重。孩子從父母和親人那裡得到了愛與尊重,收穫了關注與理解,孩子的內心深處就會建立一個牢固的觀念:我值得被愛,父母和親人是真的爲我好!那麼,等他長大一點兒,教育工作就變得很容易,因爲他總是從善意的角度理解我們的行爲,他會欣然接納我們的建議。相反,如果與孩子的互動工作從他們小的時候就沒有做好,那麼,孩子的內心深處就會建立另外的觀念:大人都很可惡,一點兒都不關心我們,總是嘲笑我們,和我們對着幹。當孩子把我們放在了敵對的位置,很簡單的溝通也會成爲衝突的起點。因爲孩子根本不信任我們,他們會從負面理解我們的用意。這時候,說多少遍“我是爲你好”都沒有意義。

我堅信,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個不斷建設的過程。如果我們希望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就不能偷懶、不能任性,要重視每一次親子互動。教育所有的秘密,都藏在這些平淡無奇的互動中。

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
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