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

一位媽媽說到一個細節,孩子不愛做作業,總是轉移話題、磨蹭,媽媽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

其實,不該發脾氣的道理媽媽都懂,她是忍不住才這樣做的。我理解她的苦衷,於是換了一個角度問她:“是不是你心裡有一個目標,希望孩子快速又安靜地把作業做完?”

媽媽點頭承認。

媽媽之所以着急上火,是因爲她心裡預設了一個目標,她認爲孩子應該做到。以孩子目前的能力來判斷,實現這個期望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孩子不符合她的期望,於是她的憤怒就像火一樣蔓延開來。

我給她的建議非常簡單:放下你心中的期待。

這位媽媽感到困惑:不期待,那該怎麼辦呢?是孩子想怎樣就怎樣,他做到什麼程度我都被動接受嗎?

當然不是。放下期待,同時要分層設立目標。通常,家長心中習慣性地認爲孩子“應該做某事”,一旦孩子沒做到就會失望。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在我看來,“應該”是一個既霸道又蠻橫的詞語,這個“應該”武斷地製造出很多脫離實際的目標,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水平和具體困難,而且這個目標是一個點,是剛性的。比如,一旦目標是90分,就算達到89分都算沒完成任務。

分層設定目標則不同,它可以保持彈性,隨時調整。它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間,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一個合理預測。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孩子的情況,精準地設定一個點。孩子的內在狀態、心情、突發事件等都會改變孩子的行爲,進而影響目標的達成。

有個家長,週五的晚上帶着孩子從奶奶家吃完飯回來,路上約定好回家複習字詞,孩子也答應了。走到自家樓下,發現有幾個小朋友在玩遊戲,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了,立刻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媽媽心裡還惦記着複習字詞的事情,於是就拼命催促孩子回家,孩子不斷地推託,要再玩一會兒。最終媽媽失去耐心硬把孩子拉回去了。孩子的遊戲無奈被中斷,心情也很不好。回家後孩子不肯複習字詞,媽媽就更加生氣了,對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從媽媽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明明約定好的事情,你中途在樓下玩遊戲,好不容易把你拉回來,你還不行動,實在太氣人了!

媽媽的目標非常單一,就是“週五必須複習字詞”。媽媽的行爲,又被心中的“必須”綁架了。很顯然,孩子答應回家複習是真心的,關鍵是樓下小朋友的遊戲臨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而媽媽沒有考慮這個因素,僵化地盯着心中的唯一目標,這是刻舟求劍。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一個僵化的目標,遇到突**況而不能及時調整,就特別容易引起衝突。有時候即使出現了積極的情況,也不容易把握。

我和這位媽媽就這件小事進行分析,看應該怎樣分層設定目標。最低目標是孩子玩了一整個晚上,但沒有複習字詞;中等目標是玩夠了回家複習一部分;最好的目標則是玩夠了,回家後任務全部完成。

這三個目標,不管怎樣,至少能保證一個收穫,那便是孩子痛快地玩,徹底地放鬆。如果臨時調整,給孩子空間,讓他盡興地玩,玩得高興,回家後讓他複習字詞,孩子答應媽媽要求的可能性很大。

遺憾的是媽媽始終盯着心中的目標,卻得到了一個“雙輸”的局面:孩子玩得不盡興,字詞也沒有複習,結果雙方發生衝突,影響了彼此的心情。

再比如,週日媽媽外出,前一天晚上約定好孩子在家裡複習功課,孩子答應得很好,而且約定了內容,媽媽便放心地外出辦事。回家後媽媽發現孩子正在看電視,作業只完成了一半,立刻火冒三丈。我問媽媽:“你對孩子發火,除了他沒完成作業,還有別的原因嗎?”媽媽說:“我最痛恨說話不算話了,一點兒執行力也沒有。”發現孩子沒完成作業,媽媽就有被愚弄的感覺,憤怒中夾雜着挫敗感。

我不主張因爲一點兒小事就上綱上線,給孩子扣個言而無信的帽子。從設定目標來看,孩子答應了約定,媽媽就信以爲真並設定了一個最高目標:孩子自覺完成全部內容。當媽媽發現孩子沒有做到,自然很生氣。

其實,這位媽媽要根據孩子平時的表現來判斷一下,哪怕他信誓旦旦地答應了,也未必一定能做到。因此有必要預測一下各種情況,比如,最低目標是隻做一點兒;中等目標是做完了,但質量不高;最好的目標是全部完成,而且質量上乘。同時,要根據孩子的表現大致預測一下哪種結果可能性最大。

這是一個客觀的目標區間,最後發現孩子不盡如人意,雖然有些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媽媽便不會那樣生氣。

同時,我們還要爲每個目標的出現準備好對策,這樣不管出現哪一種情況,都不會因爲束手無策而導致情緒失控。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很累。的確,最開始這樣做,需要付出主觀的努力,慢慢就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家長就能非常快地判斷出來當時的狀況,並能迅速準備好應對策略。這樣與孩子的相處就會越來越順。

話題聊到這裡我忽然有所領悟:我陪伴小孩兒的耐心,來自於我很少期望孩子必須做什麼。

我關心的不是我心中的目標,而是孩子目前的水平。所以我會非常注意對孩子的觀察,當我們對孩子有細緻的瞭解時,判斷就越來越準確。我會對孩子的行爲有個大致的預測。如果結果高於我的預測,我會積極地反饋給孩子;如果沒有達到,那一定是某個環節我沒有做好,我會設法去改進自己的做法。沒有期望,也就無所謂失望。

這樣分層設定目標的過程,更多地是針對我們自己展開工作,調整我們的認識,印證我們的判斷,以及考驗我們的應對能力。通常,我們想“讓”孩子怎樣和孩子“能夠”怎樣是兩個概念,這兩者之間有時候會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我們總是盯着孩子,對孩子有所期望,總想讓孩子符合我們的期望,這個期望的背後便是控制,是脫離了孩子實際承受範圍的強迫。雖然我們和孩子朝夕相處,卻看不到孩子的真實存在,孩子在我們眼裡,只是實現目標的工具。

拔苗助長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農夫心裡設定了一個莊稼沒法達到的目標,於是,他就去“幫助”莊稼,結果違反了自然規律,好心辦了壞事。

你一定不想做那個農夫吧?

那麼,該澆水的時候澆水,該施肥的時候施肥,至於成長,莊稼比我們更在行,把心放下來,靜觀其變吧。

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
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