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

常聽家長說一句話:“我也知道不該對孩子發火,可就是忍不住!”有沒有仔細想過,爲什麼忍不住呢?

恰好前幾天諮詢中遇到了這樣一個細節,相信每個家長都遇到過相似的情況。

孩子放學回來,嘴裡說今天作業有點多,卻慢悠悠地看報紙。過了40多分鐘纔開始寫作業。他讓媽媽幫他聽寫,媽媽說:“這麼久纔想起寫作業!”過了一會兒,孩子說還有點數學作業沒寫,媽媽說:“早不寫,這都幾點了?”看孩子半天還寫不完,媽媽又忍不住責備:“怎麼不早點寫!”最後,孩子生氣了,拿起書走了。

事後,媽媽很快認識到,自己當時不應該生氣,也不應該幾次三番嘮叨,她只需最後總結性地提醒孩子一下就行了。

下面我們從頭分析一下,看這位媽媽內心的情緒是怎麼一點點高漲起來,最後演變成埋怨和生氣的。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孩子一邊說作業多,一邊卻還慢悠悠地看報紙,一點兒都不着急。看到他這個狀態,你是怎麼想的?”

媽媽說:“看到他看報,我沒說什麼,他吃完東西,還沒做作業的意思,休息了40多分鐘纔開始寫,這時候我就有點心情不太舒暢。聽寫時都晚上10點了,而且要聽寫的任務是兩篇,可當時他數學作業也還沒做完。我一次次看錶,心裡有點着急,不高興的話也就跟着說了出來。”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他說作業比較多,按照你的習慣思維,是不是認爲孩子應該馬上投入到寫作業的狀態?他沒有按照你的思路來,你心裡有沒有隱隱的不快?或者說有沒有一種輕微的挫敗感?”

媽媽說她的確有不快的感覺。我繼續追問:“仔細想想,這算不算一種挫敗感呢?表面上看你生氣是因爲孩子不主動,深層的原因,是他不符合你的意願。”

我又追問一遍,媽媽說:“對。”

這裡是情緒的分水嶺。如果僅僅是不做作業,這是孩子的問題。如果孩子的行爲引起了媽媽輕微的挫敗感,問題就變成兩個人的了。也就是說,作業與媽媽發生了直接的關聯,在心理層面,媽媽部分地承擔了孩子做作業的責任。

雖然媽媽的策略是先不管孩子,由孩子自己決定何時寫作業,但是媽媽心裡並不超脫,並且在不斷地積累不滿,心中不快的感覺一直在醞釀。儘管這時候媽媽可能在做別的事情,但一直牽掛着孩子的作業,媽媽的情緒已經和孩子的作業糾纏在一起。

到最後,媽媽忍不住發牢騷,孩子因爲忍受不了媽媽的責備,也發了脾氣。如果做個情緒的成本覈算,會發現兩個人都不是贏家。媽媽費力不討好,孩子有對立情緒,兩個人不歡而散。

這種不愉快能否避免呢?

孩子慢悠悠地看報紙,不符合媽媽的意願,引起了媽媽的挫敗感,事實上此時兩個人的情緒已經綁定在了一起。因此,最關鍵的,是要切斷挫敗感的鏈條。

怎樣對待這輕微的挫敗感呢?媽媽的做法是指向孩子,希望孩子能表現好點,符合自己的意願,這樣她的心情就會好起來。其實媽媽這樣做是通過孩子來處理自己的情緒。當然,最開始媽媽並不認可這個說法,她說自己是爲了孩子好,希望他能早點睡。這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我反問了她一句:“僅僅是爲了孩子着想嗎?有沒有爲你自己考慮的因素呢?如果僅僅是爲孩子好,他不聽也就算了,爲什麼你會那麼生氣呢?”

這時候,媽媽感慨道:“這麼說,我的確是覺得他沒有按我潛意識的意願來行動。”

我繼續幫媽媽分析:“有些事情,明明有替自己考慮的成分,但承認這一點顯得不那麼‘高尚’,所以,我們會有意無意地強調自己是爲對方着想。其實你已經被自己催眠了。你並不覺得是爲了自己。他快點做完作業,早點睡,的確對他身體有利,但是,這也是平息你的擔心和焦慮的一個方法。”

於是,我們換了個視角重新來面對這個問題。我問媽媽:“當你聽到孩子說作業多,看到孩子在休息,心裡是不是已經對他有要求了呢?是不是希望他快點去寫作業?隨着休息時間的延長,你的擔心也在增加。現在讓我們停下來思考。”

“晚做一會兒作業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危害大不大?”

“你的內心能否允許孩子不按照你的想法來?”

“如果要求你接納孩子的行爲,你會怎樣說服自己呢?”

在我的不斷追問下,媽媽羅列了如下的理由:

不就是晚做會兒作業嗎,只要知道做就行。

他確實挺累的,回來放鬆一下也是應該的,晚睡一晚上沒什麼。

從孩子以前的表現來看,他會安排好自己的作業,何必跟他計較,搞得最後大家都不愉快。

不論是誰都不願意天天聽別人指手畫腳,他的事讓他自己做主吧。

我這樣想到底是爲什麼?是爲了跟他分離還是越纏越緊?

從這幾條理由來看,只要方向對路,媽媽能很好地說服自己,消除心中的擔憂和焦慮,也順便切斷了她挫敗感的鏈條。我最後補充了一點:孩子的作業只要完成就行,並不需要按照你期望的狀態和節奏去完成。想了這麼多說辭,就是希望你發自內心地相信,作業是孩子的事情,他能安排好,與你沒有直接的關係,作業也不是你的責任,只是屬於你的監管範圍而已。如果孩子做完作業的時間太晚,事後提醒一句就可以。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甚至不必刻意說,過幾天,說不定孩子自己就會意識到問題所在,並悄然改正了。

當我們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通常有兩個努力的方向。要麼,控制他人,讓他人符合自己的意願;要麼,改變自己的想法,接納他人的行爲。通常,沒有人喜歡被控制、被強迫,因此,通過改變他人來撫慰自己的情緒,遲早會引起對方的反抗,結果會引發矛盾和對立。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爲,則是一種健康和理性的處理情緒的方法,這更容易使我們達到人際和諧的狀態。這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一樣重要。

所以,我們要直面問題,對自己的情緒承擔完全的責任,不要試圖通過控制孩子來平復自己的心情——這不是長久之計,否則勢必會引發對抗。

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
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5章 做溝通的好榜樣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