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

通過對比發現,不管是在諮詢中,還是平時與小孩兒玩耍,我都特別容易被孩子的細微改變所打動。每當看到孩子主動改變自己,我的心中都充滿了憐愛——這麼小的孩子主動選擇積極的行爲,至少證明兩點:他有選擇的能力,而且他的內心傾向於作出積極的選擇。這種能力和傾向預示着孩子的成長態勢。如果一個孩子始終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作出積極的選擇,他必將遵循自己的天性自由成長。這不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嗎?所以,我非常看重孩子的自發行爲,只要孩子主動改變自己,哪怕是很微小的改變,都會令我欣喜不已。而且我始終堅信,真正的成長要靠孩子自動自發,強迫的力量走不遠。可是有些人對此卻無動於衷,我對此很困惑:這麼大的改變,多值得高興呀?

慢慢地我明白了,其實我眼裡的“很大的”改變,在其他人眼裡根本不值一提。比如,孩子平時回家都是先看電視、吃東西、玩耍,某一天他回家後先做作業。這個變化在我看來非常不簡單。可是家長的反應,往往是滿意中帶着淡定,認爲不過是調整了幾件事的先後順序,轉而又說:“就這一次而已,誰知道以後能不能保持呢?”聽了這話我都替孩子感到心灰意冷。在我看來,如果這樣看待孩子的改變,孩子後面繼續保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從表面上看,孩子只是調整了一下做事順序,這是我們都能看到的。這個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進入孩子的“後臺”,理解他的內心世界。

我常常沿着孩子的狀態變化去猜測這個改變的過程。一個孩子,回家先看電視、吃東西、玩耍,這肯定是他喜歡的狀態,也是習慣性的安排。但是,孩子往往在這些事情上花了太多時間,導致後面做作業的時間很緊張,這也會招來父母的批評。另外,就算父母不說,做作業時間不夠,孩子也難免有輕微的自責,說不定也曾暗下決心:明天一定得早點兒!可是到了第二天,玩的興頭又佔了上風。等玩過了頭又難免自責、慌亂,彷彿內心被兩種力量互相牽扯着,左右爲難又顧此失彼。這樣日復一日,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批評和自我挫敗的氛圍中,漸漸地就陷入了想改變又管不住自己的泥潭中,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絕望。

總有一些因由促使孩子下定決心改變自己,可能是不想再聽到父母的嘮叨,也可能是不想生活在後悔和自責中,還可能是被老師批評了,或者羨慕同學的好成績……終於在某一天,孩子盡全力抵制電視、玩耍的誘惑,逼迫自己坐在了書桌前,這便是我們看到的改變。當然,在此之前他說不定還經歷過很多不成功的嘗試。這纔是開始,做作業的過程中,電視、玩耍、零食……還像“魔鬼”一樣在誘惑他。孩子必須剋制住自己,延遲滿足這些願望,一直坐在書桌前並堅持把作業做完。作爲一個曾經的資深淘氣鬼,我深深理解這種內心的掙扎和煎熬。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孩子頂住了電視和玩耍的雙重誘惑做完了作業,不但會長出一口氣,還會覺得自己特了不起,戰勝了無數誘惑的“小惡魔”,超越了從前的自己。此時此刻,終於可以“挺起腰桿做人”,坦然地看電視、玩耍。父母問起作業也不再羞愧難當,而是理直氣壯地或者還假裝輕描淡寫地說:“寫完了。”其實心裡早已得意洋洋。

在這樣的狀態中,孩子希望得到什麼呢?他肯定特希望父母注意到自己在“寫完了”三個字的背後,是怎樣的掙扎與剋制,希望有人能理解那份戰勝自我的愉悅,希望有人明白這個改變是多麼來之不易。

在孩子的“後臺”遛了這一圈,對孩子的欣賞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我們沒有理由不興奮,如果一個孩子有了這份動力,他今生都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不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因爲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曾涌動着這股力量,關鍵是我們爲此做了什麼——我們是在增進這股力量,還是在掐滅這股熱情?

我們不妨再次進入孩子的“後臺”,如果父母對他的改變無動於衷,認爲孩子不過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孩子不但將跌入巨大的失望中,還會陷入深深的疑慮:我感覺來之不易、滿心歡喜,父母卻覺得平淡無奇,彷彿我大驚小怪,難道是我的感覺錯了嗎?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覺,也不再看重努力之後的充實和喜悅,孩子的熱情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被湮滅了。事實上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孩子最寶貴的內在動力。還有的家長會馬上循循善誘:“今天很好,不過,一天這樣不算什麼,要天天這樣纔是好孩子!”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在孩子看來,這樣的父母是多麼“貪得無厭”啊:我好不容易纔做到這一次,你馬上讓我天天這樣,還讓不讓人活呀?算了,我還是先看電視玩遊戲吧,大不了就被你批評兩句唄!孩子內心的天平一旦傾向於即時滿足自己,就別再指望他繼續保持了。

相反,如果我們理解了這個過程,發自內心地對孩子表示欣賞,分享喜悅,就是對孩子的巨大鼓舞。如果我們能不着痕跡地說出孩子最想聽的話,效果就更好了。比如:“那麼好看的電視,你都忍着沒看,而是先做了作業,真不容易!”或者問:“做作業的時候,有沒有想起電視和遊戲啊,想玩的時候你咋辦呢?做完作業是不是特輕鬆?”類似這樣的問題,正是孩子最想談論的話題,也是孩子最想展示自己的地方。接着聊下去便不再是簡單的誇獎而是一次愉快的親子溝通。

我們的任務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今天的改變上,至於日後怎樣,需要孩子作出選擇,不需要我們操心。成長是與生俱來的動力,孩子天生具有自我完善的力量。他有了戰勝自己的成功經驗,後面再複製這種成功就容易多了。

可以預想,孩子的改變總是曲折反覆的,一次做到已經很難,他未必能次次做到。他做不到的時候,如果我們依然願意進入他的“後臺”去理解這個路徑,並付出信任與等待,待孩子踉踉蹌蹌走過這一段,一定會越來越好。

我向來非常珍視自己的感受,也同樣重視孩子的感受。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跟着感覺走。感覺往往是行爲的原動力,它指導我們趨利避害。一件事,只有讓我們產生了良好的感覺,我們才願意主動去重複這個行爲。所以我們的任務不是逼迫孩子作出改變,而是發現孩子的改變,並給予關注和肯定,間接地確認孩子的感覺。當父母和孩子的評價重合時,孩子才更加信任自己的感覺。此時,我們不必貪得無厭地要求孩子“再接再厲”,這聽上去像鼓勵,其實是壓力。至此,我們的催促、嘮叨、焦慮、不安,統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

也許你會問,如果父母無法進入孩子的“後臺”怎麼辦?這的確不是一日之功。我的諮詢經驗告訴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天賦和可能!關鍵是我們要不斷嘗試,反覆練習。最初我們判斷孩子感受的準確度可能不夠,我們不妨猜測出幾種可能來,並激活我們的童年經驗,進行換位思考。有一點很關鍵——參照我們的童年經驗,而不是我們的成人經驗去理解孩子。接下來,我們要對孩子保持連續的觀察,並印證自己的判斷。如果我們把這個猜測和印證的過程記錄下來並一直堅持,我們對孩子行爲的解讀能力將大大增強。

我並非天生就懂孩子,所謂的理解孩子的能力,就是不斷練習的結果。這個練習直到今天都在進行,估計會持續一輩子。

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
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