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

李承乾病重垂危,李世民縱然對李承乾所爲再不滿,這也是他的嫡長愛子,他斷不會棄之不顧的。

午後,李承乾病重的消息進宮,李世民大驚,沒有多想,他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嫡長子已經有了叛逆的心思,李世民帶着左監門衛大將軍張世貴和只區區百餘衛率,便往東宮去了。

在東宮門外,李恪恰巧也到了東宮,正和李世民迎面“偶遇”了。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望父皇恕兒臣甲冑在身,不便全禮。”李恪人爲地巧合地和李世民在東宮外“偶遇”,李恪上前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看着李恪身着輕甲,身後帶着的薛仁貴並一衆王府衛率也都是甲冑在身,兵器齊備,多半不是從王府來的,於是問道:“恪兒這是從何而來?”

李恪回道:“兒臣是自衛中校場而來,今日本是衛中演武之日,兒臣去右驍衛營看看,不料聽得皇兄病重之事,特趕來探視。”

李恪是武臣,又掌右驍衛,他去右驍衛營中巡查自然是要着甲的,這也是軍中的規矩,並無不妥。

不過李世民看着李恪的一身輕甲,還是關心道:“校場中難免會有些失了準頭的刀槍箭矢,還是有些危險的,你日後再去營中需着全副明光鎧,不可貪圖便利,只着輕甲。”

李恪當即應道:“兒臣不孝,叫父皇擔憂了。”

李世民看着;李恪一臉謹慎的模樣,必然是把他的話聽進心裡去了,李世民不禁感嘆道:“你何來的不孝,諸皇子中便以你最是純孝,若是太子能有你一半懂事,又何至於今日。”

李恪看着李世民嘆氣,自己的心中似乎也心有戚然,李恪道:“兄長能到今日這一步,是兒臣從來不曾想到的,兒臣有一事請求父皇,還望父皇允准。”

李世民道:“咱們父子之間何必這般客套,你但說便是。”

李恪道:“兒臣並非和父皇客套,而是此事關係朝堂甚大,兒臣這麼說本是有些不合規矩的。”

關係朝堂甚大?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心中突然有了一絲擔憂,難不成是李恪見得李承乾不成了,竟也瞧上了東宮之位?

李世民心中想着,不禁有些擔憂,諸位皇子中李世民最是屬意的便是李恪,李承乾將廢,這些日子李世民也想過後面的太子人選,李恪本就是他的預想人選之一,但他卻萬萬不希望李恪自己當着面提出此事,這可是兄弟關係破裂之兆。

李世民心裡一邊想着李恪千萬不要叫自己失望,一邊對李恪道:“恪兒有什麼事,但說無妨。”

李恪得了李世民的話,突然跪地道:“兄長此番病重,多半是因自己鑄成大錯,太子之位或將被廢的緣故。兄長此番病重多半乃是積鬱成疾,未免兄長病況惡化,危及性命,兒臣請父皇暫緩明日朝會,留兄長太子之位,兒臣原以王爵相換。”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一下子愣住了,先是震動,緊接着竟對李恪生出了慢慢的愧疚和憐愛。

原來李恪不是爲了自己的太子之位,而是爲了李承乾求情來了,甚至願以自己的出王爵交換,來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李世民這才明白李恪的良苦用心,可自己身爲人父竟然錯怪了李恪。

李恪還是重情手足,友愛兄弟,還是他李世民最懂事,最純孝的好孩子啊。

一瞬間,李世民低頭看着跪在身前的李恪,眼眶都有些溼潤了。

就在這一刻,李世民反倒放心了下來,如果說在此之前,李世民還擔心李承乾一旦被廢,日後會被人所害的話,那現在,李世民看着李恪如此迴護他的兄長,李世民終於可以放心地廢黜太子了。

李世民俯下身去,連忙將李恪扶起,一如李恪幼年那般,當着所有人的面,毫無避諱地將李恪攬在了自己的懷中,憐愛道:“虎頭,我的好孩子,朕好端端要你的楚王爵作甚,朕知道你迴護太子,但太子犯下大錯,私縱不得,不是你能夠求情的啊。”

其實李世民的回話,早在李恪的意料之中,力主廢黜李承乾太子之位的從來都不是李恪,也不是李世民,而是朝中百官,而是天下悠悠衆口,李恪的求情,從頭到尾都註定是無用的。

“兒臣無知,叫父皇爲難了。”李恪低着頭,對李世民小聲道。

李恪口中回着李世民的話,臉上的神情表現地似乎有些失落和自責,是爲兄長將廢而失落,爲自己未能保下兄長而自責。

李恪的神情可謂入木三分,落入李世民的眼中,李世民不禁在心中喟嘆:“有子如此,夫復何求。”

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拉着李恪的手臂,對李恪道:“好了,此事錯不在你,你也不要再難過了,雖朕去探視你兄長吧。”

李世民說着,親暱地拉着李恪的手腕便往東宮而去。

李承乾叛逆之事與侯君集、太子左衛率趙節、右衛將軍李安儼共謀,李恪突然和李世民一同出現在了東宮,着實是叫他們頗爲意外的,尤其是李恪身着甲冑在此,更叫他們猜不透來意。

趙節守在東宮內門之外,看着李恪近前,不知是他們所謀泄露了還是怎的,終究還是鼓起了膽子,上前攔住了李恪。

趙節擡手擋在李恪身前,對李恪和李恪身後的薛仁貴一衆衛率道:“東宮內院,請楚王等卸甲棄械。”

李恪聞言,面露難色,對趙節道:“因天氣尚熱,本王甲內只着裡衣,若是卸甲只怕失禮,不知可否通融?”

東宮內院,乃太子李承乾所居,尋常將士入內確是不準攜帶兵甲的,趙節所言也並無太多不妥,但這話一聽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的心裡便不是滋味了。

李世民也是行伍出身,他很清楚對於一個武將而言丟盔棄甲意味着什麼,這是衣着,更是尊嚴,更何況李恪並非有意攜兵甲來此,不過是因情急罷了。

還不等趙節再開口,李世明已經當先道:“誰給你的膽子,敢卸楚王的兵甲。”

趙節沒想到李世明會開口,忙道:“末將不敢,只是這是東宮的規矩,末將依令而爲罷了。”

李世民不悅道:“那是對旁人,楚王乃禁軍大將,國之親王,就算進宮也是能配甲冑的,難道到了自家兄長的府邸還要受此折辱嗎?”

“末將不敢,還望陛下息怒。”就算趙節已打定了主意謀反,也不敢當面頂撞李世民,趙節見李世民生怒,當即退了下來,任由李恪和薛仁貴一衆入內了。

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九章 鹽行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章 玄都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章 定儲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
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九章 鹽行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章 玄都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章 定儲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