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敲打

侯君集近來的日子並不好過,就在李承乾臨街殺人,太子之位不保的那一天,他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過錯,得罪了一個多麼不該得罪的人。

但侯君集雖然心中有些慌張,但倒也不至於失了分寸,畢竟李世民年才四旬,就算李恪成爲太子,要登基稱帝也還要些功夫,在李恪登基之前,都拿他這個功臣大將沒有太多的法子。

可是侯君集實在是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李恪,李恪的報復來得比他想的要早地多地多。

太極宮,甘露殿。

李世民伏身於殿中桌案前批閱奏章,而一旁的晉陽公主李明達也學着李世民的模樣,如一隻小獸一般靠着李世民,伏在書案上,只是她的眼睛卻不在奏章上,而是盯着身邊的李世民。

李明達看着李世民看着身前的奏章,一絲不苟的模樣,左看看,右瞧瞧,好奇地問道:“阿爹,你看得這些摺子好看嗎?”

李世民回道:“那是自然,這裡面所記都是國家大事,當然好看了。”

李明達看了看李世民手邊的奏摺,不過看了幾眼,卻覺得乏味地很,於是道:“父皇看的哪裡好看了,依我看還不如阿兄給我從宮外捎來的畫冊好看呢。”

晉陽公主是李世民的嫡幼女,年歲很小,自然也有許多兄長,但她喚別的兄長時總會在前面帶上班輩排序,唯獨只叫李恪作阿兄,自不必說,李明達口中的兄長自然就是李恪了。

李世民笑了笑,道:“你看得那些畫冊都是你三皇兄給你從民間尋摸來的,講的都是些奇聞趣事,是你們小孩子看得,爲父現在看的你自然還看不懂。”

李明達聞言,吐了吐舌頭,晃着李世民的衣袖無聊道:“都過去一炷香多的功夫了,三兄怎麼還不來。”

原來李明達今日在甘露殿不是陪着李世民來的,而是專程在此等候李恪,在長孫皇后病故之前,李恪便和李世民提過,若得閒暇他可以帶着小兕子出宮散散心,而今日又到了小兕子去楚王府暫住的日子,故而李明達在此等着李恪。

李世民擡頭看了看外面的天色,笑道:“看日頭恪兒現在應當剛從右驍衛府衙下值,想來也快到了。怎麼?小兕子就這麼急着出宮嗎?”

李明達道:“上次回宮前阿兄答應帶我出去玩,小兕子已經等不及了。”

李世民看着李明達笑嘻嘻的模樣,疼愛地摸了摸她的頭頂,柔聲問道:“這次準備去哪兒?”

李明達不假思索地回道:“去東市,聽宮裡人說東市最是熱鬧了,人多東西也多。”

李世民道:“東市是個好地方,但那裡人多事雜,你去了可不能亂跑,需得留在你皇兄或者薛仁貴的身邊。”

李明達出宮,大多是跟着李恪出門的,但有時李恪脫不開身,便會命薛仁貴跟着,薛仁貴是李恪衛率統領,武藝超卓,也是信得過的,故而李世民有此一言。

“好。”李明達雖年幼但卻懂事,她脆生生地應下了李世民的話,便從李世民的身邊退下,自顧地到一邊玩耍去了,不再打攪李世民批閱奏章。

李世民諸女,除了已經外嫁的嫡長女長樂公主李麗質,就屬李明達最得李世民寵愛了,有李明達在旁李世民的心情本是極佳的,臉上也是掛着笑,但就當他看到一封自御史臺送來的奏章後,卻臉色大變,若非是怕嚇着了李明達,恐怕已經拍案而起了。

這封奏章不是別的,正是侍御史謝衝彈劾侯君集的奏疏。

李世民爲四海各族所共奉,號爲天可汗,威加海內,又以仁德自詡,侯君集所作所爲可是實實在在地打了他的臉。

侯君集非但縱容麾下士卒在高昌降後劫掠,擅殺百姓,更私自流放並無罪責在身的高昌官員,大唐在西域的名聲幾乎被他敗壞了個乾淨,李世民怎能不怒。

李世民盛怒,而就在這個時候,李恪也恰巧走進了殿中,李恪看着李世民手中拿着奏章,很是難看的臉色,心中已經猜到了是爲何事。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進殿,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對李恪道:“恪兒來了,快起身吧。”

“謝父皇。”李恪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起身後,李恪上前,看着李世民的模樣,故作不知地問道:“看父皇臉色不佳,可是小兕子惹父皇生氣了?”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小兕子一個女娃,能犯什麼錯,叫爲父這般動怒,此事和小兕子無關,你且看看這個。”

李世民說着,把手中謝衝的奏疏遞到了李恪的手中。

李恪看着手中的奏疏,也是臉色驟變,彷彿也被奏疏中所言之事驚到了。

李恪拿着奏疏,並未即刻同李世民談及此事,而是先讓李明達跟着殿中的侍婢去了偏殿玩耍,而後纔對李世民道:“侯君集怎敢如此?”

李世民道:“侯君集也算是軍中宿將了,跟隨爲父多年,沒想到他行事竟這般沒有分寸,手腳也這般不乾淨,實在太叫爲父失望了。”

正如李世民言下之意,大唐強盛,冠絕海內,他們有着天生的心理優勢,若侯君集只是殺個把人,私吞些錢財,李世民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大唐外戰頻繁,又有多少武將的手上真的是乾乾淨淨的。

就是李恪出征,有時也會扣些本該上繳國庫的錢財分賞將士,安撫人心,這都是大家默認了的,;李世民一般也不會多問,只是侯君集做的太過,吃相太難看,壞了規矩罷了。

李恪道:“侯君集這般作爲,我大唐恐怕難堵天下悠悠衆口,日後經略西域,只怕要多費許多功夫了。”

李世民怒道:“侯君集此事必當重懲,否則我大唐在四海藩國眼中的威信勢必大減,到時人人思危,視我大唐如食人虎豹,那還了得。”

李恪想了想,回道:“只看謝御史奏疏所寫,不過聞風奏事,並無真憑實據,侯君集畢竟是功臣大將,不便輕動,兒臣以爲此事當密行調查,待徹查清楚後再行處置,眼下只需先做敲打便可。侯君集也是老臣,他若能主動向父皇認罪,那便是最好了。”

李恪所言也有他的道理,謝衝所言雖多半不虛,但侯君集畢竟也是開國功臣,不便輕動。

李世民贊同道:“好,此事不便交由旁人,便辛苦你親自走一趟侯府,敲打敲打他。他若主動認罪,說明他還有可用之處,如若不能,朕必定嚴懲。”

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章 石室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章 汗庭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章 汗庭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章 不讓寸步
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章 石室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章 汗庭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章 汗庭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章 不讓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