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奏對

有些人,似乎對朝堂紛擾,門閥之爭天生就有着極高的敏銳力,對時局的風向也有着極高的嗅覺,這些人便是天生的政客,而武媚娘顯然就是這樣的人。

若是讓武媚娘決斷邊州戰事,武媚娘興許有些畏首畏尾,躊躇不定,甚至端不清輕重,但對地方門閥,朝中重臣間的勾心鬥角卻能說地頭頭是道,李恪都遠不及他。

正如武媚娘所言,李世民調蘇定方爲涼州都督,坐鎮西北、節制吐蕃只是其一,另外的一點就是李世民有意藉此良機打壓關隴門閥在軍中的勢力。

自百餘年間,凡都於長安的朝廷立國,多賴關隴門閥的扶持,西魏如此,北周如此,前隋如此,大唐亦如此,但同樣的,西魏、北周和前隋的亡國同樣離不開關隴門閥勢力的摧殘。

北魏末年六鎮起義,梟雄爾朱榮振臂一呼,北魏大廈將傾,爾朱榮以河陰之變奪大權,但卻不慎死於小兒元子攸之首,爾朱榮死後,北魏一分爲二,作東、西魏,東魏都於鄴城,而西魏則都於長安。

西魏建國後,功臣宇文泰權傾朝野,爲對抗高歡主導的東魏,宇文泰立八柱國,下分權勢,得到了關隴軍事門閥的支持,於是取西魏而代之,建國北周。

而北周傳國數代後,宣帝宇文贇病故,留幼子宇文衍爲帝,楊堅輔國,而楊堅狼子野心,趁機專權攝政,除北周掌權宗室,得到了關隴門閥的支持,一舉取代北周,建隋稱帝。

而前隋建國後,楊堅、楊廣父子吸取北周亡國教訓,欲行科舉,親庶族,削關隴門閥勢力,但卻因隋煬帝三伐遼東徹底激化了朝廷和關隴門閥的矛盾,其後隋煬帝爲避關隴門閥鋒芒,出走揚州,叫李淵尋得空子,取了關中,建唐代隋。

可以說,這百餘年間,關隴門閥便是主導天下走勢的重要推手之一,推動着風雲變幻,改朝換代,而有這樣的一股勢力在,李世民又怎會安生。

以武起家的關隴門閥強盛百年,如今因李世民強勢,在軍中威望極高,而稍顯消頹,但卻未動其根基,如今的關隴軍府仍舊是關隴門閥的天下。

關隴門閥之強,絕非幾載間便可削弱,爲避免重走前隋老路,更不可下猛藥,只能徐徐圖之,這是需要二十載,三十載,甚至數代帝王的心力,纔可成事,而現在,連遭變故的李世民顯然心力不及往年,有意將此事再交由年富力強的太子李恪去做了。

太極宮,甘露殿,內殿。

拜蘇定方爲涼州都督,防備吐蕃,本就是李世民和諸位宰相商議後的決定,聖旨都已草擬,剩下的不過都是流程而已,朝堂之上簡單的幾句奏對,便定下了蘇定方爲涼州都督之事。而此事之後,衆人散去,卻唯獨李恪被李世民留了下來。

正如武媚娘所言,李世民此舉是有意由東宮出面打壓關隴門閥,而且此事幹系重大,出不得差錯,故而李世民並沒有瞞着李恪的意思。

“恪兒,你可知爲何爲父突調蘇定方爲涼州都督?”李世民開口便對李恪問道。

對於李世民的心思,李恪雖然已有揣度,但有了武媚孃的提醒,李恪不至於失了分寸,從來帝王最不喜旁人揣度到自己的心思,李恪和李世民雖是父子,但李恪也需謹慎幾分。

李恪點到爲止地回道:“近年來吐蕃漸盛,已威脅到我大唐西南,而李襲譽才略不佳,又坐事被貶,父皇調蘇定方爲涼州都督當是爲了防備吐蕃。”

李世民接着問道:“那爲何朕不調他去鬆洲,而偏卻是涼州呢?”

李恪回道:“鬆洲往西進軍不易,太過被動,吐蕃與我大唐之戰,必在青海而不在川蜀,鬆洲只是屏障,而涼州才刀鋒。”

李世民笑道:“不錯,確是不錯,你能看到這一步,也算是眼界和武略都是極佳了。其實若不論身份,你纔是平定吐蕃的最佳人選,但你身爲太子,自當坐鎮長安,也不可外鎮。”

李恪道:“兒臣不過紙上談兵罷了,運籌帷幄,臨陣指揮之道兒臣要學的還多。”

李世民笑了笑道:“你是儲君,將來是要做我大唐君王的,你要學的可不止是這些,更要習得帝王心術。”

李恪看着李世民,道:“兒臣不知父皇之意。”

李世民道:“爲父調蘇定方赴涼州,防備吐蕃只是其一,更有藉此試探、打壓關隴門閥的意思,關隴門閥掌權太久,太重,若不早作節制,早晚必生亂子。”

李恪聞言,“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關隴、河西一帶軍府少有河北人任折衝校尉、都督等要職的,父皇此番命蘇定方前往,原是有意敲打關隴門閥,只是...”

李恪說着,似乎有些擔憂,又對李世民道:“只是關隴門閥勢大根深,輕易動不得,父皇突然這麼做會不會驚到他們,逼得他們反彈?”

李世民的臉上露出一絲自信的笑意,張手對李恪道:“朕雖非大唐高祖,但亦是開國天子,大唐江山半出我手,大唐軍中上下,無論將帥,皆以朕之皇命馬首是瞻。你英果類我,也是少年從軍,戰功赫赫,在軍中威望極高,難道咱們父子還會怕了關隴門閥不成?”

李恪聽着李世民的話,似乎瞬間明白了李世民在此時就動關隴門閥的緣故和底氣。

唐史之上的李世民,在位期間並不曾大動過關隴門閥的勢力,既是因爲時機尚未成熟,大唐內外征戰還需仰其力,更重要的還是因爲李世民的太子人選。

若無李恪,繼位爲大唐太子的本該是晉王李治,但李治性情文弱,不精武事,多半壓不住關隴門閥,李世民怕身後生亂,自然不敢輕動。

關隴門閥之衰落原是五十年後,武則天稱帝,大舉屠刀,大興科舉,提拔庶族之後的事情,但現在因爲李恪在,這把屠刀要舉地更早些了。

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章 落雕弓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章 佯攻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章 結好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七章 蜀方
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章 落雕弓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章 佯攻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章 結好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七章 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