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人情

李靖起初只當李恪年少,沒耐住性子,拿了些無關痛癢的東西便來尋他,也沒太當回事,可沒想到李恪竟在這個地方等他。

同樣的話,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來都會又截然不同的意味。

李靖所爲可輕可重,若輕,不過是御下不嚴,最多就是下旨傷叱幾句,折損些北伐的功勞,這正是李靖願意看到的。可若重了,那就是李恪口中所言的,邀買軍心,意圖不明。

這話要是傳到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該如何看他?總該不會誇讚他廉潔奉公吧。

有些時候,清官比貪官更叫皇帝忌憚,這個道理李靖不會不懂。

左右李恪已經將話挑開,於是李靖坦白道:“殿下如此維護,李靖也不知該如何答殿下的話了。”

李恪聽着李靖的話,知道他自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於是道:“藥師公功蓋朝野,欲效王翦自污之道,可時勢不同,怕也不好一概而論啊。”

戰國末年,王翦奉秦始皇之命率六十萬秦軍伐楚,這六十萬人馬已經幾乎是秦國的舉國之兵,貿然將這六十萬大軍交到王翦手中,秦始皇自然不會放心。

老蔣王翦也知此事,他爲了打消秦始皇的顧慮,在出徵前後要錢要宅,要良田,要美人,往自己身上大潑污水,這纔打消了秦始皇對他的忌憚,放心地將兵權交給了他。

而李靖之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李靖並未問李世民大肆索要,而是自己縱然下屬分了繳獲來的財寶。

一個是先斬後奏,一個是先奏後斬,也就是這樣細微的區別竟叫李恪鑽到了空子。

當然,李恪從未想過要藉此事要挾李靖,李靖這樣的人沒那麼容易要挾,而且縱然要挾李靖一時得逞,長久看來卻是結了仇怨,與大唐軍神結仇,李恪可沒有那麼大的心。

李恪深夜來同李靖談及此事,並無他圖,不過是想借着此事要李靖的一個人情罷了。

李靖聽了李恪的話,也暗自鬆了口氣。

若是李恪當真要藉此事要挾亦或是對付李靖,他不會提及王翦自污之舉,而是直接一口咬死李靖邀買人心,意圖不軌。

李恪八成是要人情來了,李靖的心裡對李恪的來意已經有了猜測。

李靖問道:“此事確實是末將做的差了,有所不當之處還望殿下指教。”

“藥師公是朝中重臣,指教二字李恪不敢當。”

李恪說着,從袖中取出了一封奏章,交到了李靖的手中,對李靖道:“本王一直想與藥師公交個朋友,只是苦無機會。如今難得與藥師公同在軍中,藥師公有事,本王豈能不伸以援手。”

李靖接過李恪手中的奏章,大概地看了兩眼,心中大定。

李恪奏摺的內容便是彈劾李靖貪墨,中飽私囊。

李靖看着李恪的奏摺道:“這封奏摺上京,末將此次北伐真的就是功過參半了。”

李恪笑道:“這豈非就是藥師公想要的。”

李靖知道李恪專程來此絕不會這麼簡單,於是看着李恪神色平淡的樣子,問道:“李靖不知該如何答謝殿下。”

李恪道:“本王說了,本王只是想交藥師公這個朋友,來日若是本王有難,也望藥師公可伸以援手。”

李恪的要求並不過分,人情換人情,對李靖來說也不算爲難,李靖當即便應了下來。

李恪見李靖已經應下,便也沒有繼續留在這兒的理由,當即便要告退,可剛走到門口又突然想起了什麼,轉過頭去對李靖問道:“本王對藥師公的六軍鏡很感興趣,不過方纔看藥師公的兵書還未著完,若是寫完了還望藥師不吝賜讀。”

同樣的一冊書,在不同人的手中能讀出全然不同的味道和效果,李恪未經軍旅,更兼年少,李靖的六軍鏡到了李恪的手中,只怕也看不出什麼端倪來,而且李恪剛剛纔助了他一臂之力,他倒也不便此時回絕李恪的要求。

李靖應道:“既然殿下想看,待此書著完我親自送於殿下便是。”

“有勞。”李恪拱手道謝,這才離開了。

————————————

千里之外的李恪歸國在即,而在長安城南的玄都觀內,岑文本的注意也隨着思緒飛往了雁門關。

“觀星象靠的是心,而不是眼,岑兄的心這般浮動,今夜的觀星怕是無果了。”玄都觀內,岑文本正與袁天罡在觀星臺觀星,袁天罡見岑文本左右心神不寧,於是玩笑道。

岑文本聽得袁天罡調笑自己,搖了搖頭笑道:“觀星之術,靜與不靜有何干系,岑某無這天份,就算心如止水,也是看不出什麼結果來的。”

岑文本與袁天罡乃至交好友,兩人也時常坐在一處閒談切磋,縱然袁天罡見所謂的相星之術傳授於他,在岑文本的眼中,天上的星象還是那副模樣,看不出什麼因果來。

袁天罡笑道:“你這是俗塵之心太重,出不得世,如何能看出天上的東西來。”

岑文本道:“所謂各有專攻,比論策做賦,你自比不得我,但若比相星看面,十個岑文本也比不過一個袁天罡,我本俗世之人,又豈能習得這出世之道。”

袁天罡撫掌笑道:“你總歸是有理的,你且去忙你的入世之道吧,再過些日子我便該前往蜀道清修了,你我再見只怕就是數年之後了。”

岑文本聽了袁天罡的話,微微有些詫異,問道:“你要返鄉?”

袁天罡道:“再過些日子,遠質突厥的那位三皇子便該回京了,這長安城內王氣太重,恐不利於清修,我們這些修道之人還是避一避的好。”

岑文本聽到袁天罡的話,岑文本不禁想起了正在回京途中的愛徒。

君臣、師徒,在岑文本的心中,李恪同他的關係卻遠遠不止於此。

李恪爲質北上,把長安之事盡數託付於他,甚至在臨行前還囑託楊妃,要李愔跟隨自己身後求學,在岑文本的眼中,李恪不只是他的弟子,更像是他的子侄。

“北上爲質四載,殿下終於是要還朝了。”岑文本擡頭望天,看着太微星的方向,在心中暗自道。

第九章 奪河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章 面聖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章 婚成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章 尋人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
第九章 奪河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章 面聖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章 婚成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章 尋人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