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

牛進達敗於李恪這樣的一個後輩,面上無光,自己迴避尚且不及,自然更不會同旁人去提及今日之事。

而當時在校場之上隨侍李恪的又是李恪的心腹衛率,李恪已下令不準傳揚,他們也絕不會說出去半個字,故而牛進達是如何受的傷,揚州城中竟再無旁人知曉。

可旁人雖不知牛進達受傷的緣故,但牛進達受了傷,被架出的臨江宮,甚至連馬都上不得,被用了馬車送回府中,這可是揚州上下有目共睹的,旁人自然就有了猜想。

不過半日,牛進達因輕慢李恪,被李恪重責打傷的消息便在揚州官場之上傳了出去,甚至傳出了揚州。

畢竟牛進達乃從龍功臣,朝中元戎,李恪尚且敢重責於他,更何況是旁人?要知道,李恪手中的那把御賜節鉞可不是個擺設。

誰都不知李恪何意,但誰都看得出來他們的這位揚州大都督,楚王殿下絕非善茬,未免他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燒到了自己頭上,東南十六州各州郡掌事的將官近的盡數受命來揚拜見,遠的則紛紛上表,生怕慢了,惹得李恪不悅。

就在牛進達被李恪遣人送回後的第五日,除去睦、舒、歙等路途較遠,通行不便的的四州外,常、海、潤、楚、廬、濠、壽、蘇、宣、和、滁、杭餘者十二州各軍府統軍已奉李恪諭令盡數抵揚,拜見揚州大都督李恪,各述其職。

揚州,臨江宮,瓊華殿,十二州軍府統軍俱都端坐其中。

自打淮南杜伏威降唐,輔公祏又爲河間郡王李孝恭所滅後,大唐便依前隋舊制,於東南各州縣設統軍府(折衝府前身)。

統軍府各府統軍因互不統屬,並無職份高低,而自前揚州大都督李孝恭去職後,又無一個真正鎮得住東南半壁的人物,故而各州統軍甚少碰面,這一次還是自入了貞觀年以來的第一次。

各州統軍坐在瓊華殿中,看着大殿中的列位同袍,面面相覷,俱都坐立不安。

蓋因東南半壁,自打武德七年安定歸唐之後,便少經戰亂,也談不上什麼軍功,故而各府統軍少有升遷,在統軍之職上一待便是近十年的大有人在。

一府統軍,官居正四品,州縣之中論官級只在刺史之下,又屬軍府,屬南衙十二衛所統,不受地方轄制,在地方向來逍遙自在慣了,若非李恪這個從天而降的揚州大都督,在這東南地界還真沒有能制地住他們的人。

以往他們在地方州縣越是坐大,此時他們的心中便越是沒底,不知李恪傳召他們來此,究竟是爲了何事,也不知他們即將面臨的又是什麼,對於這個在他們眼中宛在雲端的楚親王,他們陌生地很。

不過好在他們這種不上不下的心緒並未持續太久。

“蹬、蹬、蹬...”

隨着一連串腳步聲在殿中衆人的耳畔響起,衆人心頭一緊,紛紛側身看向了大殿殿門口的方向。

片刻之後,隨着腳步聲越發地靠近,一個身披明光鎧,腰跨長劍的少年帶着一衆衛率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大殿中坐着的衆人此前大多從未見過李恪,今日還是初面,與李恪自不相熟,但他們只看了李恪一眼,似乎便明白了李恪能庶子身份,得李世民寵愛的緣故了。

且不論李恪內裡如何,光是這份賣相,已足以叫李世民偏愛了。

李恪年少,雖是生地樣貌俊秀,脣紅齒白,但眉宇間卻透着一股子難掩的英氣,丰神俊秀之下不顯地絲毫文弱,反倒有一絲儒將的味道。

他們未生在漢末,未得見周瑜,但在他們看來,當年那個小喬初嫁,雄姿英發,談笑間破滅檣櫓的周郎公瑾似乎就該是這般模樣吧。

“末將等拜見楚王殿下。”殿中衆將看着衆星拱月般進了瓊華殿的少年,哪還不知來者何人,一齊起身拜道。

李恪手按長劍,迎着俯身下拜的衆將,徑直走到了大殿的上首主位之上,壓了壓手道:“衆將起身、落座。”

“謝殿下。”衆將得令,起身謝道。

李恪坐在大殿上首之位,看着大殿中的麾下諸將,朗聲道:“本王拜揚州大都督,奉皇命南下都督東南軍事,你等往後不必稱呼本王王號,喚大都督便可。”

李恪之言一出,殿中衆人立刻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李恪命殿中衆將稱其爲大都督,而非楚王,便是要告訴衆人,他可不止是要做一個簡單的擺設而已。

“諾。”衆將聞言,不論心中想着什麼,嘴上先是應了下來。

衆人落座後,李恪先不論公事,反倒是看着坐在右側手邊的邗江府統軍牛進達,關切地問道:“牛統軍身子可曾大好?”

牛進達見李恪發問,拱手回道:“承蒙大都督費心,末將的身子已無大礙。”

李恪聞言,笑道:“如此便好,牛統軍爲邗江府統軍,正在揚州之下,本王日後尚有牛統軍鼎力相助之處,牛統軍前往仔細身體。”

牛進達一向耿直,不知道李恪爲何會在大殿之上突然關心自己的身子,但他們倆的話落在了旁人的耳中,旁人卻難免心驚。

牛進達何許人也,李世民潛邸之臣,武德二年便拜入李世民天策府麾下,雖官職不顯,但卻是李世民心腹愛將。連牛進達受了李恪重責,尚且不敢做聲,更何況是他們?

“心腹歸是心腹,心腹再親,也親不過親生父子。”衆人敬畏地看着坐於上首的李恪,在心中暗自道。

李恪新官上任,方一到此便突然傳見他們,必有要事,他們心中本就忐忑不定。如今殿中的衆將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便越發如此了。

果然,正如衆人所猜測的那般,李恪剛同牛進達說完話,便端起了手中的茶碗,輕輕啜了一口,突然開口道:“本王詔諸位來此,自有要事,本王初到揚州時便曾受到一封隱報,東南諸州下各軍府,多有軍田私侵之事,不知可有此事?”

李恪之言一出,大殿之上的衆人頓時啞然,面面相覷地看着彼此,誰都不知該如何開口。

原因無他,只因李恪開門見山的這一句,只一招便打在了他們的七寸之上。

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章 校場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章 和親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一章 奉茶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八章 請旨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
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章 校場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章 和親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一章 奉茶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八章 請旨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