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

“我身前的座位豈不就是空着的,怎的就沒了座位?”

李恪和武媚娘同桌,隨性的護衛女眷都在旁桌,故而李恪的這一桌上只有兩人,自然也就空了兩個位置出來。

李恪的聲音傳進了酒館夥計的耳中,也傳進了那位裴公子的耳中,裴公子順着李恪的聲音望去,也看到了堂中坐着的李恪。

“天下無二裴”、“天下裴氏出河東”,裴家乃天下有數的世家門閥,在河東與太原王氏並列,眼前的這個少年被喚一聲“裴公子”,顯然便是聞喜裴氏子弟,李恪對他自然多了幾分興趣。

而這位裴公子出身世家,又能入李恪之眼,自然也不會是泛泛之輩,眼力見還是有的。

裴公子看着李恪一身華服,面帶貴氣,說話間又帶着幾分關中口音,顯然不是河東人士,而李恪身旁的武媚娘姿容絕美,雖然年少,但舉止間卻雍容得宜,也絕不是尋常人家的夫人,這個夥計口中的外地人多半就是他們了。

李恪對裴公子有興趣,這位裴公子對李恪又何嘗不是?

太原說大,也不大,左右不過那些人家,凡是太原地界的世家嫡系子弟他大多是見過的,可卻沒有一人能如李恪這般氣度的,裴公子對李恪自然也有幾分好奇。

裴公子走到了李恪的桌案前,對李恪道:“多謝公子相邀,公子若是不嫌棄,裴某便就坐下了。”

李恪擡了擡手道:“裴公子請。”

“多謝。”裴公子拱了拱手,坐了下來。

這位裴公子落座後,李恪當先問道:“方纔聽酒館夥計喚閣下一聲裴公子,想必閣下必是聞喜裴氏子弟,卻不知裴公子出自河東裴氏哪一房?”

聞喜裴氏共計五房,號爲定著五房,一曰西眷裴,二曰洗馬裴,三曰南來吳裴,四曰中眷裴,五曰東眷裴,支系繁盛。

裴公子聽得李恪所言,問道:“哦?聽着公子所言,似乎對我裴家還頗爲熟悉了。”

李恪回道:“家中長者於裴家長輩乃是故交,相識多年,那位裴家長輩也算是在下的長輩,方纔聽得公子乃是長輩族子,故而心奇,有此一問。”

李恪所言雖是隨口一說,但倒也不是胡編亂造,李恪祖父李淵與開元元宿魏國公裴寂相交莫逆,而裴寂便是出自聞喜裴氏西眷房。

裴公子道:“在下竟還不知公子竟是世交子弟,倒是失禮了,在下出自河東中眷房,還未請教公子尊名。”

李恪先問裴公子家世,這位裴公子會問李恪的姓名也在李恪意料之中,李恪也有準備,這位裴公子的身份不明,李恪也不願隨意表露身份,於是回道:“在下楚恪,自關中而來。”

裴公子聞言,只是稍稍想了想,便道:“公子姓楚,又是關中口音,想必是出自關中新平楚氏了。”

新平楚氏亦是世家,自然比不得裴氏這般昌隆,但也在州郡名門之列,楚氏郡望無出於二:一是江陵,二便是裴公子口中的新平了。

新平位處關中東北向,李恪一口的關中口音,在裴公子看來李恪自然就是出自新平楚氏了。而楚氏郡望就在關中,自然也有在京中爲官的,和裴家人相熟也屬正常,正和李恪先前所言對得上。

裴公子既說了,李恪也不去反駁,笑了笑道:“裴公子所言極是,在下確是關中人士,只是還不知裴公子尊名?”

裴公子回道:“在下姓裴,名行儉,表字守約,楚公子喚我一聲表字便可。”

裴行儉!裴守約!

裴行儉自報家門,他的話入耳,李恪的臉上露出了一絲訝色,李恪忙問道:“守約可是前隋河東公之子,絳郡公之弟?”

裴行儉點了點頭道:“在下正是,在下才略淺薄,污了父兄英名,叫楚兄見笑了。”

李恪口中的河東公便是裴仁基,絳郡公便是裴行儼,兩者俱是隋末名將,尤其是裴行儼更號萬人敵,當世罕有。

隋末亂世,羣雄四起,也是武將輩出,天下猛將,單以武而論,當以秦叔寶、尉遲恭、羅士信、裴行儼和薛舉五人爲首,裴行儼乃名傳天下武將,李恪知道裴行儼,自然不是怪事。

可這也只是裴行儉自己的揣測罷了,畢竟裴行儉與李恪同年,不過一十七歲,現在的裴行儉還只是個寂寂無名之輩,他哪知道李恪早就將他的名字記在了心上。

裴行儉,盛唐名帥,號儒將之雄,師承蘇定方,文韜武略,真正的上馬統軍,下馬治民的國士之才,大唐第一個同時掌禮部尚書和右衛大將軍文武兩職的重臣。這樣的人當面,李恪怎會不知。

不過李恪稍稍一頓,片刻之後便隱去了臉上的錯愕之色,拱了拱手,對裴行儉道:“原來守約竟是名將之後,在下失敬了。”

裴行儉擺了擺手,謙虛道:“什麼名將之後,家兄在我這般年歲,早已名震一方,而我眼下卻還是庸碌無爲,不過爲父兄蒙羞罷了。”

李恪聞言,道:“守約自輕了,守約年少,眼下雖還在鄉里,但依在下看來,守約絕非泛泛之輩,早晚必成大器,何必嗟嘆這一時之困。”

裴行儉看着李恪,笑道:“看楚兄姿容俊偉,也不似池中之物,聽着楚兄所言,更是如此,想必楚兄此番北上也是胸懷壯志了。”

李恪好奇地問道:“不知守約何處此言?”

裴行儉回道:“三皇子楚王殿下奉旨經略河東,謀劃北地,所謀爲何,天下有識之士人盡皆知。眼下河東正是風雲際會之時,多少壯志兒郎也都想在此一役中建功立業,封侯拜將,難道楚公子北上不是爲了此事?”

李恪聽着裴行儉的話,倒也沒急着回話,而是問道:“守約兄以爲楚王必勝,來日北伐當可建功?”

裴行儉的眼中滿是自信的神色,對李恪道:“我雖是無名之輩,但自問還懂些兵道,楚王殿下用兵頗有章法,有名將之風,身邊又有宿將曹國公李績輔佐,只要不生大變,大唐必勝。”

李恪是武媚孃的夫君,武媚娘雖不知裴行儉是何人,但聽得裴行儉誇讚李恪,心中也是高興,她看着李恪似乎對裴行儉頗爲欣賞,於是笑道:“裴公子既知楚王北伐必勝,又何不同我夫君一道從軍,馬上建功呢?”

裴行儼擺了擺手笑道:“楚兄此來,想必是家中已經爲楚兄安頓好官職了吧,在下尚是一介白身,又無良機,談何從軍。”

裴行儉之言倒是正是李恪下懷,李恪先是不作聲張,對裴行儉道:“守約兄氣度非凡,又不乏才略,早晚必成大器,何必急於一時。”

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章 易爵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章 收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章 汗庭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八章 聘禮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章 結好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章 婚成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
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章 易爵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章 收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章 汗庭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八章 聘禮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章 結好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章 婚成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