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

大朝散後,衆臣各自回府,方纔朝會上的事情衆人都還記掛在心中,在出宮的路上各自眉頭緊鎖,都在思慮着什麼,方纔在朝堂之上起了重要作用的長孫無忌也是如此。

今日之事雖然暫時推衍了過去,但長孫無忌知道這次朝會意味着什麼,該來的終究會來,不會因爲這一次朝會作罷便就此作罷,若是處置地不甚妥當,朝中的局勢很有可能就此重洗,地動山搖。而長孫家既是權貴,又是皇親,身爲長孫家主,長孫無忌不得不做好萬全的打算。

長孫無忌一邊行走在出宮的龍道之上,一邊凝眉靜思,就在此時,長孫無忌的嫡長子長孫衝自身後追了上來。

ωwш¤т tκa n¤¢O

“阿爹留步。”長孫衝快步走到長孫無忌的身後,對長孫無忌道。

長孫無忌雖然心中有事,但聽着身後愛子的聲音,臉上也不禁露出了一絲笑意。

一直以來,在長孫無忌的心中,自家諸子中就以長孫衝最是賢能,但那也僅僅只限於才德而已,長孫衝的性子還是太過文懦,難當大任。

但就在貞觀八年後,長孫衝入李恪門下,隨往北地後,短短几年間長孫衝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蛻變,變得堅韌、果決、有擔當,儼然已經成爲大唐朝堂中冉冉升起的新星,甚至一度得李世民幾番當衆推崇讚許,叫長孫無忌也臉上有光。

長孫無忌很難去深究長孫無忌如此蛻變的緣故,也需是因爲李恪的影響,也需是因爲身在北地,也需是如長孫衝自己所言,自打入李恪門下後來往的盡是賢良,自然也就學習了許多。

因爲政見不同,立場不一,長孫無忌甚至甚少對長孫衝當面誇讚,但長孫無忌的心裡對這個嫡長子已經很是認可,視長孫衝爲繼他家主之位的不二人選了。

聽着長孫衝的聲音,長孫無忌回過頭去,對長孫衝問道:“衝兒喚我何事?”

長孫無忌只一回頭,便快速地收起了臉上的笑意,哪怕他對愛子頗爲滿意,但更多的時候他還是期望扮演一個嚴父的角色。

“兒有一事不明,想要求教於阿爹。”長孫沖走到長孫無忌的跟前,對長孫無忌道。

“何事?你我父子,有問但說便是。”長孫無忌道。

長孫衝道:“阿爹一向與太子不和,方纔阿爹爲何要在朝堂之上幫着太子說話?”

方纔朝堂之上羣狼伺虎,關隴門閥和魏王一黨抓着李恪明面上的過失要彈劾李恪,而長孫無忌卻出言力主待李恪回京後再當面過問此事,在長孫衝想來自然是在幫着李恪了。

不過長孫無忌聞言,卻搖了搖頭道:“衝兒你這麼想,那可就是想的差了。”

長孫衝不解地問道:“阿爹此言何意?”

長孫無忌笑了笑道:“方纔朝會時才一半,就突然送進了御史臺的密信,這封密信一來,局勢瞬間大轉,你以爲這封密信是誰的意思。”

在人尋常想來,這封密信所言俱是詆譭李恪的,自當是關隴門閥或者是那些與李恪不和之人所奏,但長孫衝也是聰慧之人,他順着長孫無忌的話細細一想,便明白了過來。

正如長孫無忌所言,在這封密信送來之前,一直是關隴門閥和李泰的人壓着東宮一衆在彈劾,東宮屬官不過自辯而已,但隨着這封密信送了進來,李世民勃然大怒,關隴門閥也都齊齊噤聲了,今日朝議這才就此作罷,這封密信還真就對李恪有利。

長孫衝道:“阿爹的意思是這封密信是太子命人送來的?”

長孫無忌擺了擺手道:“也不盡是,不過揣測而已,不管這密信是誰送的,也都沒有真憑實據,不過空言罷了。”

這封密信是御史臺匿名送來的,根本沒有追查下去的必要和可能,現在不管是誰送的這份密信都已經是無跡可尋,長孫無忌所言自然也無實據了。

長孫衝有些失望道:“如此說來阿爹並非是有意相幫太子,反倒是在替旁人收場了。”

長孫衝說着,不經意間緩緩地嘆了口氣,顯然長孫無忌的答案叫長孫衝頗爲失落。

長孫衝的反應落入長孫無忌的眼中,長孫無忌好奇地問道:“爲父和太子不和也不是這一兩日的事情了,好端端地你嘆氣作甚?”

長孫衝道:“兒本來是想着阿爹回心轉意了,此番正是咱們長孫家和太子冰釋前嫌的最好機會,沒想到阿爹竟還是如此立場。”

長孫衝是李恪的心腹,心向李恪,但長孫無忌卻一直和李恪不太對付,長孫衝夾在君與父之間左右兩難許多,自然就希望能有這麼一個好的機會,讓李恪和長孫無忌冰釋前嫌。

長孫無忌道:“衝兒你想的簡單了,爲父和太子爲難的事情可不是一樁兩樁了,就算爲父想和太子和解,光憑這點事情太子可未必會領爲父的情。”

長孫衝道:“光憑此事自然不成,但兒方纔在殿中還想到了一事,若是阿爹願意以此事上表陛下,太子必領阿爹的情。”

長孫無忌聽着長孫衝的話,問道:“你說的是何事?”

長孫衝頓了頓,回道:“阿爹若是肯上表陛下,冊封太子生母貴妃娘娘爲皇后,以往的一切怨結都會消失。只要阿爹願意,兒相信太子也必不是刻薄之人。”

李恪的氣度,不止是長孫衝,就是長孫無忌自己都是有足夠的信心的,李恪從來都不是刻薄之人,別的不說,只看劉洎便知,劉洎曾爲李泰智囊,和李恪爲難,但當劉洎和李恪冰釋前嫌後,李恪仍舊用他爲樑王傅,教導自己的親弟樑王李愔,這份氣度可不是誰都能有的。

若是擱在以往,長孫無忌必會毫不猶豫地回掉長孫衝的話,但今日他卻有些猶豫了,以李恪的本事,若是此番連關隴門閥也沒能動得了李恪分毫,甚至落於如此下風的話,那李恪的太子之位可就真的是穩如泰山了。

李世民和李恪要打壓關隴門閥的意思已經板上釘釘,長孫無忌和長孫家可不想跟着這些行伍起家的關隴門閥一起沒落,就此一蹶不振。

長孫無忌想了想,問道:“太子何時還朝?”

李恪回京的日子並不會告知旁人,長孫無忌不知,但長孫衝作爲李恪心腹,自然還是知道的。

長孫衝回道:“太子最遲四日後便可回京。”

長孫無忌道:“四日後,待太子回京之後爲父會親自登門拜會太子,你替爲父安排一下。”

“諾。”長孫衝聞言,臉上露出了笑意。

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章 取義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章 取義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章 拉攏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章 尋人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
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章 取義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章 取義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章 拉攏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章 尋人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