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拜府

現在的李恪只是太子,而非君王,故而大唐江山還遠不是他說了算的,李恪擺在明面上的東西只有東宮還有各處別苑,還有每歲李世民送下的賞賜而已。

但實際上李恪的家底卻豐厚地叫人折舌,民間能做的最賺錢的買賣無非就是鹽,而天下用鹽半出東南,而東南的鹽又有大半是掌握在李恪的手中,李恪手中有這樣一座取用不盡的金山,他的豪富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更何況,李恪除了鹽行外,漕運、糧行、青樓等日進斗金的買賣他也絲毫不缺,可以說,漫天下能跟李恪比一比身家的人真的不多,當然這些都是爲人所不知的。

次日上午,巳時中,祿東贊帶着一箱自吐蕃帶來的珍寶前往東宮拜見李恪,他專門挑着這個時候也是有講究的,既不會太早,耽擱了李恪早間的安排,也不會太遲,在午前留足了時間可以和李恪相談,慢慢地打探李恪的意思。

祿東贊原本想着自己堂堂吐蕃使節,拿着厚禮前往拜見大唐的太子,想要如東宮的宮門,而後和李恪詳談本不是難事,但他實在是高估了自己的分量,也高估了這箱珠寶的分量。

“外臣吐蕃使節祿東贊,特來拜見大唐太子殿下,還望將軍通稟。”東宮門外,祿東贊一身吐蕃衣着,帶着隨從,向東宮門外守衛的校尉拱手道。

祿東贊才一開口,東宮衛率看着祿東讚的一身吐蕃衣着,聽着祿東讚的話,眉頭已經不自覺地皺了起來。

自李世民登基,北定突厥以來,大唐外戰連戰連捷,威服海內,像去歲吐蕃這樣大舉興兵叩邊的這些年來恐怕還是第一個,大唐將士又怎會待見吐蕃使臣。

不過大唐到底是禮儀之邦,心裡興許有所鄙夷,臉上的神情也不會太好看,但畢竟是外邦使節,不可怠慢,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的。

東宮衛率點了點頭,對祿東讚道:“太子正在宮內,但恐忙於旁事,請使節隨我先往偏殿等候,待我通稟一聲,”

祿東贊倒也客氣,聞言忙謝道:“如此便有勞將軍了。”

說完,祿東贊便跟着東宮衛率進了東宮。

東宮衛率將祿東贊請進了東宮的偏殿,便往內殿向李恪通稟祿東贊來訪的消息了,而後待祿東贊坐下後又有婢女給祿東贊上了茶湯,請他在偏殿中稍坐靜候。

東宮禮節上的功夫做的是分毫不差,叫人無可指摘,但祿東贊等着的結果卻不太盡如人意。

祿東贊是巳時中刻進的東宮,他在東宮的偏殿一直坐着,坐到了臨近午時,卻還是沒見着李恪的身影,碗中的茶湯倒是換了一輪又一輪,給已經腹中空空的祿東贊灌了個水飽,就快能張口漾出水來了。

東宮的婢女只說李恪身有要事,就讓祿東贊在這邊等着,祿東贊雖然心中有些焦急,但也不敢使人前去催促,就這麼枯坐了許久。

終於就在祿東贊腹感飢餓,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候,李恪姍姍來遲,終於是到了。

“宮中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一時脫不開身,還望使節勿怪。”李恪一進偏殿,看着正在殿中坐着的祿東贊,拱手笑道。

祿東贊見狀,連忙起身,對李恪拜道:“外臣吐蕃使節祿東贊,拜見大唐太子。”

李恪親自扶起祿東贊,臉帶笑意,熱絡道:“東贊客氣了,快快起身。”

“謝太子。”祿東讚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待祿東贊起身後,李恪竟親切地拉着祿東讚的手臂,對祿東贊問道:“東贊還是第一次來長安吧,在長安可還住的慣?若是有什麼不習慣的直管同本宮講,本宮給你另行安排。”

祿東贊回道:“外臣在鴻臚寺住着很好,有勞太子費心了。”

李恪笑道:“東贊不必客氣,有道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大唐一向最是好客,東贊自吐蕃不遠萬里來此,本宮自當款待清楚纔好。”

李恪對祿東贊很是熱情,與昨日截然相反,彷彿祿東贊不是吐蕃外臣一般,若是有不明就裡的看了,祿東贊反倒像是李恪的門下了。

李恪又對祿東贊問道:“東贊此番來見本宮是爲何事?”

祿東贊聽着李恪的話,絲毫不敢因爲李恪的熱絡而有半分的大意,祿東贊小心地陪着笑,對李恪道:“外臣久慕太子盛名,早欲前來拜見,與太子相交,今日特備上薄禮,斗膽上門,還望太子勿要嫌棄纔好。”

說着,祿東贊命身後的侍從將裝滿了珠寶的箱子擡上,放到了李恪的跟前。

李恪看着祿東贊擡上的箱子,也能猜到裡面裝着的是什麼,笑了笑,對祿東讚道:“本宮本也有一事相同東贊講,但原也不知妥不妥當,但如今聽了東讚的話,本宮就放心了。”

祿東贊聞言,只當是自己送禮已經有了成效,忙道:“太子只管吩咐。”

李恪道:“本宮府上尚缺太子家令一人,父皇一直要本宮物色,但本宮在朝中一直沒有尋到合適的人選,直到昨日本宮見了東贊,才覺着與東贊相見恨晚。東贊文才武略俱佳,行事又細緻穩妥,豈不正是東宮家令的最佳人選,本宮欲上請父皇,拜東贊爲太子家令,不知東贊可願屈就?”

李恪的話傳進祿東讚的耳中,祿東贊一下子愣在了當場,他千想萬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李恪開口竟然是同他將這些話。竟是要拉攏他到東宮爲官。

祿東贊對李恪的話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一時間有些不知所云了。

祿東贊忙回絕道:“外臣是吐蕃人,族親都在吐蕃,雖爲使節來大唐朝貢,但並無去國留居的意思,而且贊普對外臣更有大恩,外臣又豈能相負。還望太子體諒,外臣恐沒有侍奉太子的福分。”

李恪聽着祿東讚的話,眉頭微皺,似是極爲惋惜道:“難得你我一見如故,若是如此,那實在是可惜了。”

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章 密信
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章 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