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

頡利病重,自打李世民命李恪開了頭,來往頡利府上探病的人便漸漸多了起來,朝中權貴,甚至諸多宗室子弟也都紛紛前往,只不過他們前去的目的卻各不相同。

來的諸人中,有的盼着頡利生,有的則盼着頡利死,還有的則是兩不相干。

如今的頡利雖已不掌權,但他畢竟是突厥最後一個掌權的可汗,仍是許多突厥百姓心中的王。

頡利若活,哪怕他在長安紋絲不動,每日只知飲酒作樂,同樣可以穩定突厥人心,可頡利若死,突厥人連名義上的首領都失去了,誰都不知道未來的突厥將會走向何處。

但世事也總是這樣,危機便是與機會共存,就當整個突厥的危機緩緩降臨的時候,卻有人嗅到了其中藏着的機會,動了心思。

漢王李元昌,太上皇李淵第七子,年方十四,剛巧與李恪同年。

李元昌很有幾分文采,少時便精筆意,善行書,畫花鳥,甚至就連丹青大家閻立本都對他頗爲推崇,在朝中也頗多讚譽,也正是如此,李元昌很得太上皇李淵的喜愛,時常帶在身邊。

這一日李淵閒來無事,正往頡利慾往頡利府上探視,而此時李元昌正陪在李淵身旁,便要李元昌陪他同去。

對於頡利這個本跟他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李元昌本提不起多少興趣,但既李淵開了口,李元昌毫不猶豫地便應了下來。

李元昌很聰明,活得也比李淵餘子更加舒坦。

一十四歲,李元昌本該已經同他的兄弟一般,準備着該往封地任官,外放地方了,可卻因爲太上皇的偏愛,李元昌竟能留在京中,恣意享樂,李元昌自然知道自己能有今日逍遙靠的是什麼,又豈會有半分忤逆李淵的意思。

他很清楚,只要他能夠討得李淵的歡心,整個長安城中,就算貴爲皇帝的皇兄李世民,也會對他忍讓三分。

李元昌與頡利不相熟,他本以爲他只消陪着李淵在頡利府上待上片刻,便該思索着如何早日離去,畢竟他市井上的三五好友已在平康坊擷玉樓爲他備好了雅間,只待他前往了,他豈願在頡利這裡耗費太多時間。

可就當李元昌跟着李淵見了頡利,偶然看到陪在頡利身旁的阿史那雲時,李元昌竟忘記自己原本盤算着的是什麼了。

與粗狂的頡利不同,阿史那雲雖是突厥女,但卻生地很是俏麗,更爲難得是阿史那雲比起尋常的中原女子,眉宇間更多了幾分英氣,這是李元昌從未見過,也從未接觸過的。

阿史那雲穿着一身馬藺花鑲邊,月白色的窄袖胡服,腰繫雲紋飾帶,簡單地挽起髮絲,以銀簪輕束,不着粉黛,簡單,也沒有半點多餘的墜飾,可就是這樣,卻一下子抓住了李元昌的眼睛,叫他想挪,卻又捨不得挪開。

阿史那雲被喚作草原明珠,自不同於尋常突厥女子,不只是草原上的男子,甚至就連漢人男子,也同樣爲之神迷,以至於當李元昌自頡利府上離去,腦海中尚且都是阿史那雲的模樣。

“王爺這是怎麼了,可今日天氣轉涼,染了風寒?”晚間,平康坊擷玉樓中,李元昌的好友孫放見李元昌有些魂不守舍,與以往的模樣大相徑庭,只當是李元昌身子不適,於是問道。

李元昌聞言,搖了搖頭道:“無妨,本王的身子好得很。”

孫放聽着李元昌的話,看着陪侍在李元昌身旁的兩個容貌嬌豔的清倌人,不解地問道:“那王爺這是爲何?”

李元昌搖了搖頭,嘆道:“唉,左右都是這些模樣,看得多了,着實無趣地很。”

孫放驚訝道:“這擷玉樓已是長安青樓之冠,美人無數,竟沒有使王爺何意的人兒?”

擷玉樓已是整個長安城數一數二的青樓,陪侍在李元昌身旁的兩人更是上上之選,若是連擷玉樓的姑娘都不叫李元昌滿意,那今日想要李元昌盡興而歸,怕是難了。

李元昌點了點頭道:“一堆庸脂俗粉,豈能入本王之眼。”

李元昌之言一出,不止是孫放,其餘席間的衆人的臉上也都頗爲難看。

今日他們做東,宴請李元昌,本是有事相求,可如今看李元昌的模樣顯然並未盡興,他們如何開得了口?

孫放能搭上李元昌這樣的權貴,靠的便是溜鬚拍馬,揣度人心的本事。

孫放看着李元昌,想着李元昌往日最喜的便是來擷玉樓耍樂,今日性情大變必有緣由,於是問道:“莫不是王爺今日見着了什麼美人,一下子旁人竟都入不得眼了?”

李元昌聞言,腦海中越發想起了白日裡見着阿史那雲的模樣,於是笑着問道:“你可曾見過樣貌俏麗的突厥女?”

孫放聽了李元昌的話,頓時啞然,就連席間伺候着的擷玉樓的姑娘們也都滿臉疑色。

自打突厥降唐,上萬突厥人入關中定居,他們多多少少都見過突厥女子的模樣,在他們看來,突厥女子大多模樣糙實,膚色暗黃,如何比得上中原女子來的嬌美?

陪侍着李元昌的女子倒了杯酒,端到了李元昌的嘴邊,嬌聲道:“王爺好傷人心,莫非在王爺的心中,妾等竟連突厥女子都不如嗎?”

李元昌聞言,不耐煩地推開了懷中的女子,不耐煩道:“你們如何比得上她。”

孫放何曾見過李元昌這般模樣,忙問道:“不知是哪家女子,竟能叫王爺如此上心?”

李元昌回道:“今日本王見到的乃頡利之女阿史那雲,今日本王在頡利府上初見她時,便覺得她與我大唐女子不同,一時間驚爲天人。”

孫放接着問道:“當真如此貌美,竟能叫王爺金口稱讚。”

李元昌道:“本王若能得之,縱死無憾。”

孫放道:“以王爺的身份,要納一個番邦女子豈不是她的幸事,又有何難?”

李元昌貴爲親王,又是李淵愛子,而頡利已然失勢,在孫放等人看來,李元昌要娶阿史那雲,自然不是難事。

不過李元昌卻搖了搖頭道:“你等不在朝堂,自然不知,頡利雖不比當年,但身份也不同尋常,就連陛下都對他頗爲禮敬,他的女兒豈是易得的。”

孫放聽了李元昌的話,哪還不知他的心思,

孫放在腦海中思慮了片刻,突然來了主意,討好地對於李元昌道:“小人倒有一策,願爲王爺分憂,保管叫王爺抱得美人歸。”

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射花燈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一章 玄武門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
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射花燈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一章 玄武門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