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

臣子謀反,自是必死之罪,趙節、賀蘭楚石、李安儼等一衆都必死無疑,就是竄往了終南山的侯君集也同樣難逃法網,可就在處置李承乾時,李世民卻犯了難。

凡皇子掛上了造反的名頭,大多是要處死,身首異處的,諸如漢武帝太子劉據、晉惠帝太子司馬遹等俱是如此,謀反逼宮者死,這本就是千古定律,更何況皇子謀反更是不忠不孝之行,惡勝百倍。

李世民盛怒之時一度也曾想過要取李承乾的性命,可當他慢慢地冷靜了下來後,他又不捨了。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青梅竹馬,琴瑟和諧,感情甚篤,長孫皇后亡故後統共不過給他留下了三子五女,晉王、晉陽公主、衡山公主、豫章公主又都還年幼,他又怎忍心再殺了長孫皇后留給他的長子愛兒呢?

次日大朝,兩儀殿中。

三省宰相,諸王,六部要員,並各寺寺卿,各衛大將軍等朝中要員俱在殿中,只是他們所商討的事情已經從廢黜太子之位變作了要不要留下李承乾的性命,當就在這些人當中,卻少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的身影。

在所有人當中,除了皇帝李世民之外,還有一個人對於留否李承乾的性命有着極大的發言權,那個人便是李恪。

這既是因如今李恪在朝中聲望正隆,大有取代李承乾入主東宮的趨勢,也更是因爲李恪親自目睹了東宮的那場逼宮,還爲救駕受了傷,但就是李恪如此重要的一個人,卻偏偏缺席了今日的朝會。

“啓稟陛下,百官皆至,唯楚王過時未到。”朝會伊始,糾察朝儀的殿中侍御史簡肖看着武將一排最前列空着的位置,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聞言,對禮部侍郎長孫衝問道:“子敬,楚王朝會未至,早前可曾告假?”

禮部執掌朝會事宜,長孫衝身爲禮部侍郎,此事自然在他轄下,長孫衝如實回道:“楚王並未告假,但臣聽聞楚王昨日受了傷,想來是身體不適,故而未至。”

朝會乃是大事,李恪不告假而不至是爲朝中大忌,長孫衝出自李恪門下,長孫衝看着李恪缺席自然也想着爲李恪辯解一二,故有此言。

長孫衝之意李世民也清楚,但李世民又何曾有過責怪李恪的意思,在李世民想來,李恪行伍出身,手掌上的些許皮肉傷他必是不看在眼裡的,缺席朝會自然也不會是因此,李恪此次朝會不至多半是因爲知道此次朝會的目的,不願看着李承乾遭難,自己卻又無能爲力吧。

李世民也順着長孫衝的話道:“此事無妨,昨日楚王爲了護駕受傷,這事朕是清楚的,今日他既不便來,便讓他在府中歇着吧,昨日卻是難了他了。”

殿中侍御史簡肖也看出了李世民明擺着要包庇李恪的意思,但職責所在,還是問道:“那楚王缺了朝會之事不知該當如何處置?”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情有可原,但下不爲例。”

“諾。”簡肖聞言,當場應了下來,便如往常一般退回了臣班之中,

今日朝會所議之事爲何,朝中大臣人盡知曉,但就在簡肖退回臣班後,偌大的兩儀殿竟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沒有人當先開口。

李世民憐子誰都知道,爲了諸子李世民沒少和大臣們發過脾氣,而且李世民尤爲疼愛嫡長子李承乾,今日誰又敢先開這個口?

今日誰若是先開口要以謀逆罪殺了李承乾,來日萬一李世民想起此事,必定加罪於身,誰又能吃得消,故而今日就連以直諫著稱的魏徵都閉上嘴,隻字不提。

魏徵官拜侍中,在門下省,掌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卻不掌法司,他自然可以避諱不提,可身爲三法司的御史臺、刑部、大理寺便不能一直裝聾作啞了,尤其是掌監察的御史臺。

兩儀殿中憋悶了半晌,也無人開口,退無可退之下,終於御史臺首官御史大夫韋挺開了口。

“啓稟陛下,今日恰逢朝會,太子昨日於東宮謀逆逼宮之事還需商議。”韋挺倒也聰明,上來也不提處死李承乾之事,而是將此事拋了出去,交由李世民和百官商議。

韋挺倒是好手腕,使地一手太極將此事又推了出去,但這可就爲難司責量刑論罪的刑部了。

李世民對刑部尚書李道宗問道:“韋大夫所言之事,承範(李道宗表字)以爲如何?”

貞觀九年,江夏王李道宗以從平吐谷渾之功拜刑部尚書,至今已近三年,李道宗是萬萬沒想到有朝一日他竟會因此事而如此犯難。

“啓稟陛下,若依大唐律法,太子之過當...”李道宗說着,面露難色,一下子似在思索,也似在爲難,到了嘴邊的話竟又頓住了。

李承乾謀逆,縱爲太子,也自是死罪無疑,這是滿朝皆知的事情,但韋挺不敢開這個口,同樣行事謹慎的李道宗又如何敢開口。

李道宗想推說自己是武臣出身,不通律法,可他爲刑部尚書已經三載之久,這麼說未免也太兒戲了些。

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就在李道宗左右爲難,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突然快走自殿外走進殿中的內侍救了他,或者也可以說是李恪救了他。

原本在兩儀殿外候着傳話的內侍快步走進了殿中,腳步聲頓時打斷了李道宗的話,李道宗知道內侍在此時進殿必是有要事,於是也樂得停住了嘴,自己站在了一旁。

“啓稟陛下,楚王殿下現在外等候。”內侍進殿,走到了殿中,對李世民稟告道。

李世民聞言,道:“楚王進宮,只管自偏門進殿便是,何必專程通稟。”

大唐朝會,若有特例半途才至的,俱是自偏門進殿,李恪自然也該是如此,李世民只當李恪是等着進殿,故而李世民有此一言。

但內侍聽了李世民的話卻道:“楚王並未進兩儀門,現在朱明門內等候。”

兩儀殿在兩儀門內,而在太極宮次殿兩儀殿和主殿太極殿中還隔着一道朱明門,朱明門和兩儀門之間是一片開闊的廣場,也是朝會時朝中百官侯見的地方。

李世民不解問道:“楚王不進殿,在朱明門作甚?”

內侍如實回道:“奴亦不知楚王何意,只是聽傳話的宮人說來,楚王今日未着親王朝服,正肉袒負荊,跪在朱明門外。”

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章 端午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章 騙鉞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
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章 端午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章 騙鉞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