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阿史那雲

“可汗回來了,可汗回來了...”

隨着頡利出現在汗庭之外,汗庭內駐守的將士們奔走相告,頡利歸來的消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遍了整個汗庭。

“父汗、父汗。”

隨着一陣清脆地如黃鸝般的呼叫聲在李恪耳邊響起,李恪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女童的身影。

這女童約莫六七歲,年紀比李恪還要小些,但因距離稍遠,面容李恪看得並不真切,只見得她穿着一身潔白如雪,用羊羔皮縫製的貼身襖裙,外面罩着一件狐皮坎肩,頭戴着一副銀質的頭飾,手拿短鞭,騎着一匹與她人差不多高的小白馬,迎面奔來。

在李恪的印象中,頡利並非可親之人,但就在這個女童出現後,頡利的臉上竟破天荒地掛起了憐愛的笑意,就連輪廓分明如刀割般的面容也迅速地變地柔和了起來,看得出來,頡利對這個女童很是寵溺了。

“哈哈哈,我突厥的草原明珠來了。”頡利見女童靠近,來到了自己的身邊,頡利彎下了身子,輕輕摸了摸女童的頭頂,笑道。

李恪聽了頡利的話,一下子便確定了眼前這個女童的身份,能被譽做草原明珠的,只能是可汗的女兒。

wωω¸TTKΛN¸C〇

李恪此前便知,頡利與其正妻,前隋義成公主共育有一子一女,俱是生於武德三年,頡利之子名爲疊羅施,突厥的下任可汗,而女兒名爲阿史那雲,想必便是眼前的這個女童了。

說來這個女童與李恪倒還有些血親,阿史那雲之母義成公主本爲前隋皇室宗親,是楊妃的堂姊,而阿史那雲自然就是李恪的表妹了。

李恪爲質之事早已遍傳突厥,阿史那雲自然也知是知道的,不過阿史那雲顯然對她這個表兄似乎並沒有那麼友好。

“父汗,這便是你自唐抓來的質子嗎?”阿史那雲轉過頭去,看了眼李恪,對頡利問道。

頡利點頭回道:“不錯,他便是唐遣往我突厥的質子,唐廷三皇子,蜀王李恪。”

阿史那雲是義成公主之女,自幼長在義成公主身邊,而義成公主對奪了前隋江山的大唐向來仇視,連帶着,阿史那雲自然對大唐,甚至是大唐人都沒有什麼好感,也管不上李恪那本就與她不親的血緣關係。

阿史那雲執鞭,指着李恪道:“我叫阿史那雲,你便是李恪?”

李恪此前便知道阿史那雲的存在,但他卻沒想到自己第一次與阿史那雲見面便是如此場景。

說起來,阿史那雲倒也是個實實在在的美人胚子,雖年幼,但也能看出眉宇間的顏色,再過些年,想必也是能叫無數草原兒郎爲之雀動的女郎。更爲難得的是,阿史那雲生於草原,天性爛漫,比起中原人,眼中更多了一份英氣,只不過這刁蠻的脾氣着實是難纏地很。

“公主說的不錯,我便是大唐三皇子李恪。”李恪知其任性難纏,也不願與她有太多瓜葛,於是平淡地回道。

可就是李恪這種淡然的樣子,卻一下子觸怒了阿史那雲。

阿史那雲乃頡利幼女,頡利中年得女,對她自然很是寵溺,更甚其子,幾乎可以用無有不應來形容了。而因爲頡利的緣故,汗庭的人自然也對她多加奉承,沒有不刻意討好的。而李恪一個質子,卻將他視若無物,李恪平淡的態度自然就激怒了她。

“我是可汗的女兒,也是長生天的女兒,可偏偏不是你口中的什麼公主,在我們突厥,只有霍真,可沒有什麼公主。”阿史那雲似乎打定了注意,想要教訓一下李恪,於是不滿道。

李恪看着阿史那雲的態度,已經看出了她的不滿,但要李恪放下姿態,對一個比自己還要年幼的女童迎合奉承,李恪自問還做不到。

李恪回道:“公主二字在我大唐只是對可汗之女的尊稱,既然你不喜,那便罷了。”

阿史那雲之語,本就已經帶上了對李恪的不滿,可偏偏李恪仍舊沒有低頭,李恪這種風輕雲淡的態度激起了蠻橫的阿史那雲的小脾氣。

阿史那雲舉起手中的小馬鞭,作勢便往李恪的身上抽去。

李恪倒是沒想到阿史那雲會突然動手,但是他的反應卻不慢,阿史那雲的鞭子還沒碰到李恪的衣邊,李恪便已經閃身躲開了。

阿史那雲見李恪躲開了自己的鞭子,心中不甘,於是再次舉鞭抽了上去,而這一次是直奔李恪的臉來了。

李恪剛到突厥,便面對如此境況,李恪縱然脾氣再好,也有些動怒了。

阿史那雲脾氣雖不小,但因年幼,又是女子,氣力如何比得上大她兩歲的李恪,李恪找準時機,便伸手抓住了阿史那雲的馬鞭,緊緊地攥在了手中。

阿史那雲見馬鞭被李恪抓在手中,想要將馬鞭奪回,可往回抽了幾下,都沒能抽回去,於是對李恪喝道:“把馬鞭還給我。”

李恪道:“把馬鞭還你倒也容易,可你若是再打我,又該如何?”

阿史那雲道:“我要你還我你便還我,不然我便要你好看。”

阿史那雲一邊說着,阿史那雲的身後,一個貌似阿史那雲護衛模樣的突厥士卒已經上前,準備要將李恪從馬上拉下來。

李恪身後的蘇定方見狀,也怕這突厥士卒傷了李恪,便也下馬擋在了李恪的身前。

那突厥士卒見蘇定方攔路,便揮拳打向了蘇定方的鼻樑,欲將蘇定方拿下。

蘇定方武藝超卓,氣力更是了得,又豈是碌碌之輩,突厥士卒的拳頭還未到蘇定方的臉上,蘇定方已經伸手將拳頭抓住,猛地一扭,突厥士卒整個人都栽在了地上,而蘇定方卻面色如常,絲毫不改,高下之分一目瞭然。

可就在蘇定方將突厥士卒擊倒在地的一瞬間,頡利身旁的附離親衛便齊齊抽出的腰間的馬刀,警惕地盯着蘇定方,似乎只要頡利一聲令下,便要上前將蘇定方格殺。

李恪見狀,連忙趕在頡利開口之前,鬆開了自己的手,對頡利問道:“李恪依可汗之意,千里前來突厥,難道這就是可汗的待客之道嗎?”

頡利聽了李恪的話,哈哈一笑,道:“阿雲不過是技癢,欲與三皇子切磋罷了,算不得什麼大事,三皇子不必太過緊張,今日晚間,本汗再另外設宴,一來慶我突厥之勝,二來爲三皇子接風。”

注:附離在突厥語中是野狼的意思,被頡利拿來命名自己的心腹衛率,類似於李世民的玄甲軍。

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七章 反常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章 密信
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七章 反常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章 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