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

如果犯了事的不是侯君集,而是李績這樣的人,那李績必定會明白李恪敲打的意思,把李恪的這次到訪視作警示,主動向李世民認罪。

但侯君集不是李績,也沒有李績那般的城府,他性情衝動,又有些魯莽,但正所謂極剛易折,面對同樣的選擇,侯君集卻走向了截然相反的路。

侯君集把李恪的到訪視作了一種威脅,一種大禍將臨的預告,而他的選擇就是先下手爲強。

是夜,子時末,月黑風高。

長安城的宵禁已起,白日裡熱鬧的街道之上已經是空無一人,但就是有這麼一道身影,自陳國公府上悄悄出來,而後又從東宮的偏門遁進了宮中。

若是尋常人自然不能如此,但侯君集堂堂右衛大將軍,掌宵禁的士卒哪裡管得了他,又有東宮裡的人呼應,侯君集很順利地便進了東宮。

東宮的內殿,李承乾正在殿中來回踱步,走了怕有近百個來回,足可見他內心的不安。

在李承乾自賀蘭楚石口中得知侯君集即將到訪的消息時,心中便開始有些忐忑,在等待的過程中,李承乾心裡的忐忑越發地重了,當等到了這個時候,李承乾心裡的忐忑已經到了極點,甚至化作了慌張的情緒。

李承乾雖然被困在府中,但他還不是瞎子、聾子,侯君集近來的處境如何,李承乾也很清楚,李承乾的心中隱約對侯君集的來意已經有了猜測,李承乾很聰明,但他並不是行事果決之人,面對此事他又怎會不憂。

“太子,大將軍到了。”李承乾還在殿中忐忑不安,賀蘭楚石突然進殿,對李承乾道。

李承乾點了點頭,有些侷促道:“請大將軍進來。”

“諾。”賀蘭楚石應了一聲,出門領人去了。

片刻之後,侯君集跟着賀蘭楚石入內,上前便對李承乾拜道:“末將侯君集拜見太子。”

在這樣敏感的關頭,侯君集突然拜訪,李承乾對於他的來意是有些擔憂,甚至是有些畏懼的,但事已至此,既然有送上門的援手,他也不得不用。

李承乾親自上前,扶起了侯君集,道:“大將軍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侯君集起身後,對李承乾道:“末將深夜叨擾,還望殿下勿怪。”

李承乾嘆了口氣道:“在這個時候,大將軍還肯還見本宮是瞧得上本宮,何怪之有,只是不知大將軍來此何事?”

自打李承乾臨街殺人,被限制出宮以來,原本常在東宮行走的諸位宰相已經沒了蹤影,侯君集算是所有來見他的人中官階最高的了,世態炎涼,急轉直下,李承乾也難免感嘆。

侯君集所謀之事甚大,上來也不敢跟李承乾直接交心,先是試探着問道:“三日不見,太子似乎憔悴了許多。”

李承乾苦笑了一聲,道:“大將軍玩笑了,唯有心寬才能體胖,本宮爲千夫所指,已是階下之囚,也不知在這東宮還有幾日的住頭,怎能不憔悴。”

侯君集抱怨道:“太子當街殺人,雖有不妥,但也是權萬紀目無君上在先,末將一直以爲太子之過稍作懲戒也就是了,陛下卻聽信朝臣所言,要廢黜太子東宮之位,實在是太過嚴苛了。”

侯君集爲李世民心腹愛將,這話若是擱在以往,侯君集是萬萬不會出口的,但如今侯君集自知已朝不保夕,張口便說出了對李世民不敬的話來。

李承乾其實也是如此,若是以往,他是不會和臣子私下討論李世民的不是的,但現在的李承乾對李世民同樣是滿腹的抱怨,李承乾道:“父皇一向偏心三弟,對本宮卻過分嚴苛,這也不是一兩日了。”

侯君集聽着李承乾的話,接着道:“太子說的極是,陛下確是對楚王太過偏愛了,我聽旁人偶然提及,只怕待太子廢黜之後,入主東宮的便該是楚王了。只怕在權萬紀一事上,朝堂上下如此大動干戈,說不得就是在爲楚王繼儲鋪路呢。”

侯君集所言,正如一把尖刀,一下子插進了李承乾的心窩。

李恪一直以來都可以說是李承乾的夢魘,當他還年幼時,每日便常有人在他耳邊提及李恪,告訴他,他還有一個阿弟爲了天下萬民正在漠北受難,盡着真正的皇子該盡的義務。

待他稍稍長大了,李恪也回國了,又有人不停地告訴他,他有一個阿弟文武雙全,爲百姓愛戴,比起李恪,他這個做兄長的還差地遠。

等李承乾成年後,李恪外放,還有人告訴他,他的阿弟正在地方治軍牧民,福澤一方,而他卻只能在東宮對着書本和那羣老學究,還被批作碌碌無爲。

同樣是圍獵,李恪就是文武雙全,而他卻是頑劣不堪;同樣是逛青樓,李恪就是少年風流,而他卻是沉迷女色,有商紂之相;同樣是一擲千金,李恪便是不拘錢財,出手豪綽,而他卻是國之蛀蟲,空耗民脂。

彷彿李恪做什麼都是對的,都會被百官頌揚,而他做什麼都是錯的,都會爲千夫所指!這一切從來如此,包括李世民在內也是如此,都不曾變過。

李承乾想着,越發覺着李世民是故意爲難他,爲的就是要李恪繼儲,李承乾心中的怨恨越發地重了,李承乾道:“只恨父皇和三弟,偏生要視我如豬狗,踩於腳下。”

侯君集看着李承乾的模樣,知道事情已經到了火候,於是道:“自古皇位相爭,何時有過活得下來的敗者,前隋勇太子,失其位,終死於煬帝之手,李恪是煬帝的外孫,他們性情一般,他將來若是登基,也絕不會放過太子。太子失位之日,可就是絕命之時啊。”

李承乾面色陰沉,被侯君集幾番蠱惑下來,原本心中的忐忑似乎消失了,李承乾對侯君集問道:“大將軍可有策教我?”

侯君集回道:“左右陛下要廢黜太子的東宮之位,太子何故一鼓作氣,乾脆往西邊挪挪?”

皇帝所在的太極宮居長安城中軸之北,掖庭宮居太極宮之西,而東宮則在太極宮之東,李承乾現在東宮,侯君集說的要李承乾往西挪挪,自然就要挪到太極宮去了。

李承乾沉聲問道:“大將軍願意幫我?”

侯君集道:“末將已經開罪死了楚王,將來若楚王得勢,末將將和太子一樣死無葬身之地,末將願爲太子效死。”

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章 面聖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章 拉攏第八章 婚成第七章 楚王大婚
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章 汗庭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章 面聖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章 拉攏第八章 婚成第七章 楚王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