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

自打夏初之後的連月大雨,淮南便徹底放了晴,尤其在李恪曬鹽的這些時日,更是天公作美,連日烈陽,也爲李恪曬鹽增了不少便利。

又是三日之後,鹽城鹽場。

這些天來,周鼎方也能時常聽到鹽場那邊傳來的消息,許多人傳言,李恪在鹽場置鹽池,已經曬出了鹽。

起初對於此事,周鼎方自是不信的,畢竟煮鹽之法已傳承千年,無數技藝精熟的鹽工也都是如此製鹽,並無他法,而李恪不過是個外行人,更是年少,難道他便能在區區幾日間番窠倒臼,搗鼓出新的製鹽之法嗎?

不過周鼎方起初不信歸是不信,但隨着消息越傳越多,也很有幾分模樣,他也漸漸地開始有些動搖了,故而一到了李恪同他約定的日子,他便早早地趕了過去。

周鼎方來的早,李恪同他約的時間是午後,可週鼎方在正午便就到了,鹽場已經被李恪下令封鎖,沒有李恪的手令,周鼎方也入不得門,故而只得在烈陽下待了整整大半個時辰。

“周主事好興致,竟來的這般早。”李恪方到,便看到了在鹽場門外候着的周鼎方,周鼎方臉上被曬地赤紅,後背也被汗水浸地溼透,顯然是站了有些時候了,於是對周鼎方笑道。

周鼎方見得李恪已到,連忙道:“殿下有命,草民豈敢怠慢,自當在此迎候殿下。”

周鼎方來的這般早,多半也是因爲近來鹽場傳來的各種消息叫他心中沒了底,想着早早前來探探風。

周鼎方的心思,李恪又豈會不知,不過李恪倒也懶地點破,只是對周鼎方道:“六日前,你我的賭約想必周主事還記得吧。”

周鼎方聽得李恪之言,縱是心中沒有太多的底氣,但也還是道:“草民自然記得。”

wωw⊙тTk ān⊙℃ O

李恪道:“如此便好,隨本王來吧。”

李恪說着,便下令開了鹽場的門,走了進去。

鹽場曬鹽的鹽池便設在海邊,周鼎方跟在李恪的身後,看着李恪已然成竹在胸的模樣,心中也不免有些慌張。

當他跟着李恪走到了鹽池邊時,心便徹底地沉了下去。

周鼎方雖相距鹽池還有十數步,但他的眼力卻不差,透過鹽池表面的一層有些渾濁的滷水望去,池底隱約可見的白色細沙一般地東西。

周鼎方跟在李恪的身後,走到了鹽池邊,雙目圓瞪,滿臉訝異地緩緩彎下身,伸手摸了下去,輕輕一捻,這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觸感,不是鹽還能是什麼?

“殿下,這當真未用火煮,只是生生曬出來的嗎?”周鼎方輕輕撈起了一把鹽,不解地對李恪問道。

李恪道:“不錯,本王的製鹽之法便是曬鹽,無需半星炭火,周主事若是不信,大可隨便尋一個鹽工問問。”

周鼎方聞言,忙道:“草民不敢質疑殿下,既是殿下有言,草民豈會不信,只是草民見識淺薄,一時間也被驚住罷了,還望殿下勿怪。”

李恪想取鹽行,方法有很多,他斷不會繞這般大地波折,通過這些法子來同周鼎方弄虛作假。更何況此處人多口雜,想探知實情絕非難事,以李恪的身份,也沒有必要爲了對付區區一個周鼎方這般大費周章。

李恪對周鼎方道:“此間鹽田不過三畝,曝曬三日後得鹽便在六鬥上下,若是此間闢鹽田萬畝,一載得鹽有在幾何?”

周鼎方聞言,在心中稍稍算了算,訝然道:“怕不是有近十餘萬石之多。”

以往東南鹽行以煎煮治鹽,耗費甚巨,一載所得也不過萬石上下,可如何依李恪曬鹽之法,沒有了柴火耗費,本錢節餘至少四成,可所得卻翻了十倍,這也難怪李恪有那樣的底氣,許以兩成利,便敢要周鼎方的鹽行了。

李恪對周鼎方道:“淮南氣候不定,四節各異,年產十餘萬石恐怕不易,但八萬石卻是至少的。”

周鼎方聽了李恪的話,原本心中的不安倒也稍稍好了些。

周鼎方同李恪立下賭約,若李恪曬鹽之法能成,便算他將鹽行輸於了李恪。

如今結果已經擺在了眼前,不必任何人多說,周鼎方也清楚,從此以後,這東南鹽行恐怕就姓了李,成了他楚王府的產業了。

李恪曬鹽之法既然已成,以李恪權勢,日後鹽行的營生必然不差,屬於他的這兩成利便不會薄了。現在周鼎方最爲關心的便是李恪莫要食言,保得住他的兩成利纔是。

“殿下英才,臣願賭服輸,自今日起,草民便交出東南鹽行主事之權,再不過問鹽行之事。”周鼎方倒也爽快,長長地地嘆了口氣,對李恪道。

有一絲不捨,也有一絲不甘,但倒也還坦然,周鼎方的反應倒是出乎李恪的意料,倒也有幾分把持鹽營,縱橫淮南的一方豪強的味道,非是那般市井宵小之輩可比。

李恪點了點頭,對周鼎方道:“本王爲官,行事但求對得起本心,今日取你東南鹽行,雖是形勢所迫,但多少也有強人所難之處,本王自當用其他法子補償與你。”

周鼎方聽了李恪的話,對他似乎還另有安排,於是道:“草民不知殿下之意?”

李恪並未直接回答周鼎方的話,而是問道:“周主事營鹽多年,貨壟江淮,想必也攢下了萬貫家資,卻不知令公子又可是有爲之士,能否守得住這偌大家業?”

周鼎方搖了搖頭,嘆道:“草民有子三人,幼子叔平殿下已是見過了的,乃是一紈絝之徒,餘者兩子也盡皆如是,草民將來身去之後,這份家業也不知能保得他們幾時富貴。”

李恪道:“周主事說的極是,留金銀田產於後,若後輩紈絝,家資再大,也總有耗盡的一日,周主事既知此理,又何不另做打算。”

周鼎方聽着李恪的話,覺出了李恪似乎另有深意,眼前一亮,連忙對李恪問道:“草民愚鈍,還望殿下明示。”

李恪道:“周主事掌東南鹽行多年,想來整個東南鹽行沒有比你更加熟悉鹽行一應要務的了,如今鹽行雖歸於王府,但本王手中也無人精擅此事,本王還欲由你來代本王掌管鹽行諸事。你替本王好生做事,本王將來許你家幾位公子一個前程,如何?”

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章 命格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章 拒辱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九章 奪河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
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章 命格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章 拒辱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九章 奪河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