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定論

李承乾雖然住了這些年的東宮,也當了這些年的太子,但何爲人君,他至今也未能摸出個所以然來,不過他看着李世民離去,他終究還是送了口氣。

李世民方纔在氣頭之上,尚且饒了他一步,如今離開了東宮,只要稍稍緩緩,又有長孫皇后在後宮幫襯,他的太子之位便算是保住了。

太極宮,太極門。

李世民自東宮出來後,心中沉悶非常,實在無心再回甘露殿批閱奏疏,便一路走到了這緊挨着太極殿的太極門。

太極門的城樓之上,李世民憑欄而立,往北遠眺着整個太極宮,在李世民的身後,長孫無忌正束手立於一側。

“輔機,你可知朕傳你何事?”李世民北望着午後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大殿,對身後的長孫無忌問道。

長孫無忌本在兵部衙門理事,突然便被李世民傳了過來,而在來的路上,長孫無忌也覺出了一分不尋常的味道,但一向謹慎的長孫無忌並未多問半句,而是直接跟着內侍來了宮中。

長孫無忌道回道:“臣不知,還望陛下明示。”

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問道:“你以爲太子如何?”

李世民突然傳召長孫無忌,自是有要事,但長孫無忌沒有想到,李世民竟然開口便是問的此事。

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多年,自少年時兩人便相熟,長孫無忌也李世民的性情太瞭解了,李世民這麼問,必是太子發生了什麼。

長孫無忌也不知究竟是何事,只是在心中斟酌了片刻,回道:“太子乃陛下嫡長,國之儲君,我等臣子豈敢妄議。”

長孫無忌行事一向謹慎,哪怕是他如今的這般位分,也仍舊如此,李世民對長孫無忌道:“朕既問你,你便不必把太子視若儲君,你是他的親舅,只當做是自家子侄便是。”

長孫無忌聽了李世民的話,面露一絲難色,頓了頓纔回道:“既如此,那臣便斗膽妄言了。”

李世民道:“你我之間何必這般謹慎,輔機直言便是。”

長孫無忌道:“論文才武略,太子雖不可與陛下相較,然亦算可造之才,只需多加教導,或可爲一英主,然縱不爲英主,爲一守成之君絕非難事。”

長孫無忌不知李世民之意,故而說話也保守了許多,他的話倒也算是中規中矩了,但就這他的這句話,正好說進了李世民的心中。

李世民正值盛年,自命爲當世雄主,他有足夠的時間和信心在自己在位年間掃平四夷,安定天下,給他的子孫留一個太平人間,故而他的儲君並不必太過出色,但能守成便足矣,這也是爲何李恪身懷潑天之功,無論文武也均爲諸皇子翹楚,蓋過李承乾,但他卻絲毫未曾動過易儲心思的緣故。

可以說,在今日之前,李承乾一直都是李世民眼中不二的儲君人選,從未動搖,但今日,李承乾的所爲卻刺到了李世民心中最爲敏感的那根弦。

李世民的儲君,可以沒有何等了得的文才武略,可以是個中庸之才,但絕不能使他重蹈自己的覆轍,絕不能是個對兄弟都下得去手的狠厲之徒。

若是他所立的儲君是一狠厲之徒,百姓受苦自不必說,甚至就連他的幾位皇子都難保全,這絕非他想要看到的。

可爲守成之君,但務必要保住他的諸位皇子,不使宗室內鬥,手足相殘,這是他的底線。

李世民對長孫無忌道:“楚王在廬州遇刺,此事你當清楚吧。”

李世民先問李承乾,再問李恪,長孫無忌一時間也有些摸不清李世民的心思,但還是如實回道:“廬州行刺一事震動朝野,臣自知曉。”

李世民嘆了口氣,接着問道:“那你可知此事之後太子之言?”

李承乾自然不會把自己的話告知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回道:“臣不知。”

李世民道:“‘惜刺客未能盡功,中三郎咽喉,致留後患’,輔機你以爲這是一個仁君該有之言行嗎?”

李世民之言一出,長孫無忌心中一震,終於知道李世民尋他何事了,原來竟與李恪遇刺有關。

長孫無忌道:“莫不是有人謠傳,生了誤會?臣以爲太子行事不當如此。”

李世民搖了搖頭道:“此事太子自己都已認下了。”

長孫無忌聞言,一下子默然了,他沒想到太子身爲國儲,竟能說出這番話,還傳了出去,非但叫長孫無忌費解,更有幾分失望。

身爲嫡長,有幾分手段本就是應該,但李承乾行事卻如此疏漏,連這等話都能傳了出去,實在是不該。

不過事已至此,長孫無忌也別無他法,縱然對李承乾心有不滿,但他的儲君之位更關係他長孫家的世代榮華,他只能爲李承乾發聲。

不過長孫無忌何等聰慧,眼下李世民初知此時,正在氣頭上,他絕不會白口爲李承乾辯解,只得另闢蹊徑。

長孫無忌問道:“此事幹系重大,卻不知陛下從何而知?”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道:“自是御史臺聞風稟奏。”

長孫無忌聞言,問道:“御史臺臣所奏,多爲坊間所聞,抑或是臣僚之間所傳,然太子言於東宮,本該是秘辛之事,怎地傳於外朝?”

長孫無忌只是這麼一問,甚至不用多言,李世民自己便已經有了猜測。

是啊,東宮所言本該絕密,可此事怎的叫八竿子打不着的權萬紀探知了消息,莫非此事之後別有內情?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問道:“輔機是以爲此事別有內情?”

長孫無忌看着李世民微微皺起的眉頭,靠上了前去,適時道:“前隋廢太子楊勇便是前車之鑑,陛下不可不防。”

前隋廢太子楊勇,本爲隋文帝楊堅嫡長子,儲位之爭中被楊堅次子、隋煬帝楊廣所害,貶爲庶民,後矯詔殺於府上,子孫之輩盡數喪命,此事李世民怎會不知。

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話,心頭猛地一顫,仔細回味了起來,心裡越發地不踏實了。

李承乾所言確實不妥,但若要因此而重走前隋楊勇的老路,這也絕非李世民願意看到的,畢竟在衆位皇子之中,李世民最爲疼愛的,終究還是李承乾這個嫡長子。

在這一刻,那個殺伐果決,染血無數的亂世帝王竟也變得優柔寡斷,滿是兒女情長。

李世民在心中斟酌了片刻,拳頭緊握又鬆開,終究還是另做了決定:太子言行雖是有失,但此事蹊蹺,暫且懲戒一番便是,太子之位干係國本,輕不可動。

第八章 婚成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章 取義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章 結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章 奏對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章 汗庭
第八章 婚成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章 取義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章 結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章 奏對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章 汗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