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試馬

李世民有子十餘人,但真正能言善騎射者唯李恪一人而已。

此馬彪悍,野性未馴,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燕王李佑幾人試馬,李世民斷沒有同意的道理,如果說諸位皇子中還有誰能馴服此馬的話,便只有李恪了。

李恪少年爲質,長於突厥,本就打下了不錯的底子,而後回京又拜名將秦叔寶爲師,習得一身好武藝,除了槍法和箭術之外,騎術也是上佳,甚至連秦叔寶都讚譽有加。

在揚州時,李恪能以一杆虎頭湛金槍力敗牛進達,便足以證明了李恪的武藝不俗,李恪的一身武藝甚至高過了禁軍中大部分將領,比之李世民盛年時也是隻高不低,對李恪的本事李世民倒還頗有幾分把握。

芙蓉園外,曲江池畔,一片平坦的草場,禁軍將士已經圍出了一圈寬闊圍欄,擺作了臨時的馬場,而李恪正神色淡然,負手立於其中。

此時的李恪已經脫下了那身長擺寬袖的王服,換上了窄袖束腰的簡便胡服,腳踩革靴,正靜靜地盯着那匹被牽住的白馬。

朝中衆臣,無論文武,都齊齊地看着李恪,面色凝重。

李恪在朝中爲官,又是李世民寵愛的皇子,朝中上下與李恪不和的人大有人在,往常也常有人盼着李恪吃虧,但此時,李恪站在這圍場之中代表着的卻是大唐的顏面,縱是與李恪一向不和的長孫無忌,也提着顆心,不望李恪失手,在臣邦面前丟了大唐天朝上國的顏面。

“殿下,千萬小心。”席君買不放心旁人,親自扯着馬繮,把馬繮緩緩地交到了李恪的手中。

“無妨。”李恪輕聲一笑,自席君買手中接過了馬繮。

李恪一手拿着馬繮,一手按於馬背之上,縱身一躍,腳掾並着衣襬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翻身上馬,穩穩當當地坐在了馬背之上。

“好!”旁的不說,光是李恪上馬的這手招式便絕非等閒,沒有數年苦練絕難有成,而場中衆人又多是馬術行家,李恪一上馬,衆人頓時喝了個滿堂彩。

而李恪上馬,一旁看着的大度設的臉色頓時難看了幾分,大度設身於漠北,騎術自也不差,他只只看了李恪上馬的姿態,便也知道,李恪絕非等閒之輩,至少不是他原本所想的那般不堪,現在大度設唯一指望的就是這批馬野性太甚,李恪也無力馴服。

這匹馬大度設既然在今日大宴之上牽出,自然也是做了準備的,早在大度設命人牽馬入園前,這馬早已被餵飽了草料,正是氣力旺盛的時候。

李恪方一上馬,白馬便覺出了背上的異常,被壓了東西,很是不適。

這白馬乃世間罕有的千里良駒,自也高傲地很,如何能容得有人壓在他的背上,跳着顛了顛,便想要將背上的李恪甩下身去。

這馬背上坐着的若是常人,興許被這麼一顛也就下去了,但李恪馬術精湛,又早有準備,雙腿緊夾馬腹,緊拽繮繩,任憑這馬幾番蹦跳,李恪都穩穩地坐在馬背之上,紋絲不動。

片刻之後,白馬似乎也覺出了不對,竟也變了法子,一邊上下使勁地顛跳着,一邊又在場中快速地疾奔了起來,試圖藉此將李恪自背上甩下。

這白馬確是難得的良駒,它後腿一蹬,猛然加速,如疾風驟出,李恪應對不急,下盤吃力,竟被甩下了馬背,險些直接摔在了地上。

不過好在李恪身手矯健,就在李恪快被甩出馬背的一瞬間,李恪雙腳合攏,如鉤子般緊緊卡住了馬頸,雙腿回彈,又將整個身子給拉了回來,又坐回了馬背之上。

“殿下小心!”李恪險相一出,場中圍觀的衆人心頭爲之一緊,一心繫於李恪身上的武媚娘竟被驚地輕呼出了聲來。

在馬場的另一邊,看着李恪險像陡生,左武衛大將軍秦叔寶已經不經意地攥了手邊的佩劍,只待李恪遇險,便要上前將這批難得一見的駿馬殺於劍下,保得李恪周全。

現在的李恪自然已經沒有精力再去估計場外的情況,對於佳人的驚呼也罔若未聞,一門心思都撲在瞭如何馴服這匹駿馬之上。

“嘶!”

這匹馬兩次三番地都未能將李恪自背上甩下,似乎也是動了怒,一聲長嘶,刺地李恪耳朵有些發麻,緊接着,白馬竟發狂似地跳動了幾下,以自己的四蹄爲圓,竟在場中不停地轉起了圈來。

白馬速度極快,體力又比尋常的馬要旺盛上許多,它這一轉,竟似旋風,非但騎在馬背上的李恪被繞地有些發暈,甚至就連場外看着的衆人都有些花眼了。

身下的白馬本能地帶着李恪不停地轉圈,試圖將李恪從它自己的身上甩出,;李恪騎術精湛,自也知道該如何應對,於是一邊緊夾馬腹,一邊手腕翻轉,將馬繮緊緊地繞在了自己的手腕之上,朝着馬頭轉圈的另外一側使勁地拉過去。

李恪馴馬的法子本就是經驗之道,以往李恪馴馬時也曾用過,倒也還算好使,可同樣的法子用在不同的馬的身上,卻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李恪以往所乘的馬自也上佳,但現在李恪胯下所騎的這一批白馬乃萬中無一的神駿,無論速度還算氣力都不是李恪府中的馬所能相較的,當李恪手纏着繮繩,試圖把繮繩往回拉時,卻發現手臂吃痛,只是稍稍地扭轉馬頭,竟也異常地費力。

李恪要想降馬就必須要使馬頭回正,而白馬又認了死理要將李恪自背上甩出,一時間,場上的局面竟有些僵住了。就連場下看着的李世民都不禁爲李恪捏了一把汗。

現在,要麼是白馬力竭,被李恪扭轉過馬頭,要麼就是李恪力竭,最終被白馬甩下身去。

李恪自幼打磨的氣力,異於常人,若是尋常的馬,場邊圍觀的衆人自也不擔憂,可這匹馬乃薛延陀馬王,非比尋常,恐怕李恪真的未必真的能撐到白馬力竭的時候。

果然也正如衆人所擔憂地那般,盞茶之後,僵局依舊,而李恪的臉色已經漸漸有些蒼白,不知還能撐上幾時,可李恪胯下的白馬似乎卻還仍有餘力,速度雖是滿了一些,但勢頭仍在。

李恪力竭似乎就在不遠之後,衆人的人一下子也提到了嗓子眼,可就在衆人覺得李恪已經漸難迴天的時候,異變陡生。

“轟隆隆。”

一陣震耳欲聾的響雷在天邊滾過,圍場之上的馬蹄聲竟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八章 山路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章 演練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三章 改觀
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八章 山路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章 演練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三章 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