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

平戎策,這三個字不止一次地在李恪的耳邊響起過。

大唐能人志士確不少,李恪坐鎮一方,在揚州、在長安時便常有士子投書府上,多有言及北境安定之事。

這些士子中不乏忠君愛國之輩,但更多的還是相中了李恪的權位與名望,欲借投書於李恪,博李恪青眼,以爲仕途晉身之資。

這些東西李恪看了不少,但真正言之有物,又切實可行的着實少之又少,大多是空泛之言,如今李恪自趙德言的口中又聽到了這三個字,自也不會覺得訝異。

大度設乃傲慢獨斷之輩,空有野心,但卻無才德,在他手下人事不好過,趙德言是漢人,想要另換門牆也在情理之中。

在李恪的眼中,趙德言到底叫他看之不透,與那些初出茅廬的士子不可相提並論,李恪還是道:“好一個平戎策,本王倒是感興趣地很,卻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趙德言既來尋了李恪,便早有腹稿在胸,李恪話音剛落,趙德言便不假思索地回道:“薛延陀得突厥大半之土,居於北地,早晚必爲大唐之大患,趙某口中的‘戎’,便是隱患北地的薛延陀,不知殿下以爲然否。”

今日在大宴之上,李恪已經與大度設撕破了顏面,當着趙德言的面,李恪也懶得掩飾,於是回道:“先生所言不錯,薛延陀賊心不死,其國上下多有好戰之輩,覬覦我大唐富庶,早晚必有一戰。”

趙德言點了點頭,接着道:“不過薛延陀不同新羅、南詔等小邦,論國力雖不及鼎盛時的東突厥,但也不在吐蕃、西突厥之下,若欲強兵北征,一來耗費甚巨,二來鐵勒人善戰,絕非一時可定,故而欲定薛延陀,不宜一味用強,而當剛柔並濟,內外同進。”

剛柔並濟,內外同進。

這四個字傳入李恪的耳中,李恪的臉上稍稍浮現出了一絲笑意,李恪也曾同楚王府門下議及薛延陀之事,所想倒是與趙德言所言不謀而合。

“願聞其詳。”李恪親自起手,爲趙德言倒了杯茶,緩緩道。

趙德言雙手作捧,自李恪手中接過遞來的茶杯,小心翼翼地放在了身前,接着道:“薛延陀雖強及一時,但卻不同於突厥,突厥之強,累計百年,又盡在其汗室阿史那氏一族,同出一門,故而內外一心,定之不易,但薛延陀之強,卻不過短短數載,又盛在鐵勒九部,非在薛延陀一族,其心不一。”

趙德言說着,有些口乾了,清了清喉嚨,接着道:“而且薛延陀雖爲一國,但他卻不只外分九部,國內夷男也尚有數子,內爭不斷,想要內外分化,絕非難事,只要薛延陀國內一亂,大唐想要自外擊之,破之,便非難事。”

李恪聽着趙德言的話,臉上的笑意更濃了,趙德言所言,正與李恪所思相似,薛延陀看似強盛,實則內憂外患。

薛延陀號稱勝兵二十萬,兵強馬壯,但又如何比得上當初帶甲百萬的突厥,薛延陀的確全拒漠北,佔地甚廣,但他的二十萬士卒不止要鎮守各處,防備大唐和西突厥,還需防備與他同宗的回紇、思結等部,尤其是回紇部,兵強馬壯更不在薛延陀之下。

薛延陀內不能服九姓,安汗庭,外不能定西域,滅西突厥,他的裡子,遠沒有表面上看來的那般強盛。

李恪笑道:“先生之意,倒與本王不謀而合,本王也正欲與父皇言及此事。”

趙德言看着李恪臉上的笑意,似乎李恪也早有謀劃,於是道:“既是如此,殿下不妨與在下一起將自己心中所想書於這桌案之上,且看你我所思是否盡同,可好?”

“自無不可。”李恪輕笑了一聲,應道。

“如此殿下先請。”趙德言對李恪道。

李恪擡了擡手也道:“先生也請。”

兩人說完,各自用左手擋住了自己的身前一塊,右手蘸着茶水在桌案上緩緩地寫了起來。

片刻之後,待兩人寫畢,互視了一眼,便擡起了擋着的左手,看向了對方的身前。

入得李恪和趙德言眼中的,都是一模一樣地三個字:“推恩令。”

所爲推恩令,乃西漢武帝,爲削藩王之權,依謀主主父偃之言,對各藩王於各自國內再行分封,化大國爲小國,自分其力,劃其地,不必朝廷動一兵一卒,各地強藩便都分崩離析了。

趙德言對李恪道:“大唐乃天朝上國,萬邦之主,正比西漢之朝廷,而薛延陀便是藩王,只消效漢之推恩令,分封薛延陀夷男諸子,並鐵勒九姓子弟,屆時其心不一,國力自散,再過些年,大唐要定薛延陀,不過翻掌之間而已。”

薛延陀本不過小邦,立國未久,底蘊本就不深,若是由李世民下旨,分封夷男諸子和鐵勒九姓部落,命他們各自爲小可汗,各自爲政,時日只要稍久,自然各自離心,國力四散,不復爲大唐北敵。

趙德言的話確實不錯,也正和李恪心意,不過李恪始終不知趙德言的底細,也不知他的用意,對他的話又怎敢盡信。

李恪緩緩地收起了臉上的笑意,對趙德言問道:“先生曾爲突厥智囊,如今又在薛延陀爲官,你爲何要同本王說這番話?”

趙德言回道:“良禽擇木而棲,薛延陀螳臂當車,早晚必亡,而殿下乃當世英主,趙某自當相投。”

李恪擡起頭,看着趙德言的模樣,嘴角微挑,問道:“先生莫非真當本王乃是無知小兒,隨口便可哄騙嗎?你既已到了長安,長安城中有父皇,有太子,還有魏王,他們都可助你,你爲何偏生來尋本王這個庶子?”

趙德言聽了李恪的話,臉上露出一絲苦色,有些話趙德言不想點破,但李恪的眼中卻揉不得半點沙子,也由不得他含糊其辭了。

趙德言回道:“趙某不過三十餘,尚未過四旬,自覺壯志猶在,不甘爲一田舍翁。而如今長安城中,除了殿下,殿下以爲趙某還有的選嗎?”

李恪聞言,先是一愣,但稍稍一想,隨即便明白了過來。

趙德言在突厥時仗着頡利的寵幸,開罪了無數突厥重臣,而如今這些突厥重臣又大多在大唐爲官,若是趙德言大搖大擺地入宮求見李世民,這些突厥昔日的重臣如何能饒了他,屆時李世民爲了顧及突厥降臣,難免不會犧牲了他。

至於太子和魏王,他們對趙德言更是一無所知,若是趙德言貿然去投奔了他們,又如何能博得他們的信重,說不定還會被擒拿,送入宮中邀寵。唯獨趙德言和李恪還有些交情,李恪又是野心之輩,尚能容得下趙德言,引爲重用。

李恪道:“先生之意本王清楚,但本王用人但信一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本王還不知先生底細,又如何信得過先生。”

趙德言聽了李恪的話,想了想,而後猛然起身,對李恪拜道:“在下的來路,現還不便對殿下言明,不過殿下放心,在下投效殿下,必是一片赤誠,帶到時機到了,自當對殿下言明。”

李恪不動神色,接着問道:“本王如何信你?”

趙德言道:“今日在下與殿下不過初面,殿下信不過在下也是有的,兩年之內薛延陀內亂,便是在下獻於殿下的誠意,屆時在下再拜入殿下門牆。”

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章 引薦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
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章 引薦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