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

應國公武士彠正室楊氏,出自弘農楊氏,乃前隋宗室,與李恪生母楊妃同宗,其父楊達乃前隋始安郡侯。

而楊氏之父楊達乃觀德王楊雄之弟,故楊氏便與弘農楊家觀王房楊恭仁爲堂兄妹,也就和李恪生母楊妃爲同宗姊妹,楊氏難得回京一趟,入宮拜見楊妃自也在情理之中。

楊妃和楊氏此前少有謀面,關係雖已經走的遠了,但這層同宗的關係卻也是實實在在的,再加之武士彠於李恪又有救命之恩,楊妃自不會將楊氏拒之門外。

次日早後,太極宮,昭慶殿。

此前武媚娘雖從未入過宮,但畢竟聰慧,又出身權貴,行事自也不會失了分寸,一早武媚娘和阿姊武順便隨其母楊氏進了宮。

楊氏帶着武家姊妹在昭慶殿會客的偏殿待了不過片刻,楊妃便拾掇好也到了偏殿。

“應國公府武楊氏攜小女拜見貴妃娘娘。”楊妃剛一入殿,楊氏便連忙起身,帶着武家姊妹對楊妃行宮禮拜道。

楊妃見狀,連忙上前,扶起了楊氏,對楊氏道:“夫人快快起身,此處不比殿外,你我乃同宗姊妹,何來的這般多的禮數,隨意些便是。”

“謝貴妃。”楊氏道了聲些,便站起了身。

楊妃站在楊氏的身旁,看着跟在楊氏身後的武家姊妹,俱是一副俏生生的模樣,於是問道:“這兩位小娘便是府上千金?”

楊氏點了點頭回道:“正是。”

“如此纔好。”

楊妃便說着,便自自己的袖中取出了兩枚淺紫色的玉環,分別塞進了武家姊妹的手中,對武家姊妹道:“你們孃親是本宮的堂姊,你們便是本宮後輩,本宮初見你們也來的匆忙,未及準備地太過仔細,這是恪兒回京時給本宮帶回的玉環,便轉贈給你們了。”

這兩枚紫玉環本就是一雙,是李恪自鹽幫周鼎方處得來的,這玉環既能叫李恪拿來贈予楊妃,自然不是凡品,武媚娘將這枚玉環攥在手中,卻收也不是,推也不是,只得和阿姊一同擡頭望向了阿孃。

楊妃既見面便給了兩個小輩這般厚禮,自是認下了他們這門宗親,楊氏又怎會往外推。

楊氏對武家姊妹,笑道:“貴妃也是你們族中長親,既是貴妃給的,你們收下便是。”

武媚娘和武順聞言,這才收了下來,對楊妃謝道:“謝貴妃娘娘。”

楊妃看着面容嬌俏的兩人,摸了摸她們的頭頂,對楊妃問道:“這兩位小娘,哪個是將恪兒自水中救起的那位?”

楊妃乃當朝貴妃,而楊氏雖爲應國公武士彠之妻,卻爲續娶,並無誥命在身,楊妃今日能如此禮待楊氏,既是因爲楊家的這層關係,更是因爲武家對李恪的救命之恩。

楊氏笑了笑,輕輕推了推武媚孃的後背,對楊妃道:“回貴妃的話,那日將楚王殿下自洪湖救起的便是二囡。”

若論容貌,武媚娘和武順樣貌俱爲上佳,生的端的是秀美迭麗,雖因年少還未全然張開,但已是個十足的美人坯子,莫說是在旁處了,就算是擱在這花錦滿城的國都長安,也是數得着的。

更何況,與長姐武順相比,武媚孃的眉宇間更多了三分機敏與英氣,在女子身上更顯得尤爲難得。

武媚娘對李恪有救命之恩,楊氏愛屋及烏,眼裡看着武媚娘自也是喜歡地很,楊妃拉過武媚孃的手,對武媚娘問道:“原來便是你救了恪兒,你叫什麼名字?”

武媚娘回道:“回貴妃的話,小女乃武家二女,名作武珝。”

楊妃聞之,點了點頭道:“珝者,玉之名也,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倒是個好字,正和你這般妙人。”

武媚娘聞言,臉上露出一絲淺笑,欠身道:“貴妃謬讚了,所爲‘珝’之名,不過爹孃寄望而已,小女萬不敢當。小女以爲既爲女子,又何須如如玉之溫良,德肩君子,凡能相夫教子,使家宅內外得安,上下協心,是爲可矣。如再能如貴妃這般,內寧六宮,外佐君王,方可謂之賢良。”

楊妃聽了武媚孃的話,心頭竟微微一震,貴妃當面,若是尋常小女,恐怕早就手足侷促,心中惴惴不安了,但武媚娘到底不同常人,楊妃尊貴,她雖是初見,但言語舉止間卻不見絲毫唯諾,反倒大方地很。

要知道,眼前的這個女郎可是一個年不過十一的少女,正是青澀稚嫩的年紀,可武媚孃的擡手談吐間竟從容如行雲流水,自然大方,說話也能和人心意,叫人聞之如沐春風。

楊妃拉着武媚孃的手,低頭看着她的眼睛,武媚孃的眼睛純淨地清澈如水,眼含笑意又宛如朝陽,楊妃就彷彿看到了山野間一汪早陽下汩汩流出的清泉,清新淡雅,又不失如花年華該有的朝氣。

楊妃識人無數,她透過武媚孃的眼睛看得出來,這番話絕非旁人刻意教她,而是她自己說出來的。

李恪志在皇位,有奪儲之心,身邊自然少不得一個賢內助,而武媚娘雖非世家門閥所出,但她身家簡單清白,武家家主武士彠也行事謹慎,更爲難得的是武媚娘小小年紀便如此聰慧曉事,將來或可爲李恪內房助力,楊妃看着武媚娘,心中已經生了其他的心思。

楊妃看似無意地對楊氏問道:“夫人,武順和武珝看着年紀尚小,可曾說了人家。”

楊氏聞言,心中多少也猜到了楊妃的意思,忙回道:“順兒是長女,年紀稍長些,已經說於了武川賀蘭家的賀蘭越石,只待過些年完婚,珝兒年少些,倒是還尚未許配。”

楊妃看中的原本就是武媚娘,楊妃聽得楊氏的話,滿意地點了點頭。

楊妃對楊氏道:“阿珝曾救得恪兒性命,說不得便是恪兒命中福星,也是一段緣分,過兩日待本宮得了空,必當帶着恪兒親自拜府謝過,也見一見應國公。”

李恪與旁人不同,少年時便最有主見,楊妃雖對武媚娘頗爲合意,但也需問過李恪自己的意思,故而也未將此事說透,只說是拜府謝過救命之恩,與武士彠見上一見,可屆時再可與李恪商議。

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六章 殺機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章 靈州軍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九章 鹽行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
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六章 殺機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章 靈州軍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九章 鹽行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