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

李恪冊爲太子,也算是夙願得償,本該是大喜之日,但就在李恪冊爲太子的當日下午,一個噩耗自虞國公府傳來,李恪頓時沒了慶賀的興致:虞國公溫彥博病重垂危,已經吃不進藥了。

李恪於溫彥博有恩,而溫彥博於李恪又何嘗不是,當初李恪受困北地之時,溫彥博便多次提議要將李恪請回,李恪回了長安後又對李恪幾番迴護,在李恪冊立太子的關鍵時候,溫彥博甚至拖着他風燭殘年的身體,拼了最後一口氣也要爲李恪張目,將李恪生生推上了太子之位。

大唐朝廷中,把李恪視若後輩,悉心照看也有,諸如岑文本、秦叔寶、武士彠俱是如此,但這些人中與李恪相交最淡,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名分的卻只有溫彥博一人。

岑文本是李恪的業師,秦叔寶和李恪私下以叔侄論交,武士彠更是李恪的丈人,唯有溫彥博一人和李恪全無瓜葛,只因當年李恪爲質,換他回京一事,便對李恪真心以待,十餘載不變初心,赤誠君子,大抵如此。

溫彥博乃大唐開國元宿,功勳卓著,溫彥博病危,李恪身爲太子,於情於理,於公於私都當前往探視。

李恪得知溫彥博病危的消息,連忙帶着太子少詹事王玄策並太子內率府的侍從便自東宮出發,直奔虞國公府而去。

當李恪快馬趕至虞國公府時,府上內外已經聚了許多人,其中既有來往探視的同僚,也有溫家的親朋,而李恪身份特殊,方一到府,便被溫彥博長子溫振領進了溫彥博休養的內室。

“阿爹,太子專程來看您了。”溫振領着李恪進了內室,靠在了溫彥博的耳邊,對溫彥博小聲道。

溫彥博得知李恪已至,緩緩睜開了雙眼,靠在牀頭,轉過了身來。

“太子來了。”溫彥博看着李恪,聲音微弱地對李恪道。

李恪點了點頭,上前抓住了溫彥博的手,對溫彥博道:“李恪本早該來府中探視,然卻礙於人語拖延至今,李恪來遲了。”

當初定論太子的朝議之後,李恪得知溫彥博病重,本欲前往府上探視,但卻擔心在溫彥博力舉他爲太子後便立刻登府恐有私相授受之嫌,故而一直未能上門,李恪故有此言。

溫彥博輕輕地拍了拍李恪的手背,對李恪道:“太子做的是對的,在此之前你確不當來府。”

李恪道:“幸得蒼天見憐,李恪還能再見大人,否則李恪必追悔莫及。”

溫彥博聽着李恪口中喚他一聲“大人”,臉上慢慢地露出了一絲笑意,此事李恪口中的大人不曾帶上姓氏,故而指的不是官位,而是輩分,李恪這麼喚他,是把他視作家中長者的。

溫彥博對李恪道:“老臣大限之前,還能看太子立儲,餘願足矣,當年在陰山下對太子許下話也算做成了吧。”

當初李恪北上爲質之時,曾和溫彥博在陰山偶遇,彼時溫彥博看着李恪北上,便曾立言,有生之年必保李恪回京,護得周全。

李恪聞言,眼眶不禁一酸,對溫彥博道:“小子感念大人迴護之恩,只是大人病重,小子卻無能爲力。”

溫彥博笑道:“到了這個年紀,生死之事,我早已看淡了,太子也莫要難過,我這不過是去見先帝高祖罷了,先帝在那邊總也要有人侍奉纔是。”

李恪嘆了口氣道:“祖父纔去不過數載,李恪又失長者,大人一去,李恪逢事又該向誰人求教。”

溫彥博無力地拉着李恪的手,緩緩道:“你最有識人之能,東宮屬下的岑文本、馬周、王玄策俱爲你一手擢拔,又都是宰輔之才,只在老臣之上,你若事有不決,只管問了他們便是,又何惜一個老臣,倒是老臣這一去,確是有一憾事。”

李恪聽着溫彥博的話,忙問道:“不知是何事,大人只管開口,李恪必爲大人做到。”

溫彥博回道:“老臣前隋出仕,曾值內史省,老臣歷經隋唐兩代三帝,侍奉過你外祖父,你祖父,還有你父皇,只可惜看不到你繼位的一日,不能再侍奉你了。”

李恪鼻子一酸,眼角也不禁浸出了淚珠,李恪對溫彥博道:“大人雖不在,但尚有溫振,溫振定可繼大人之志,濟世安國。”

溫彥博聞言,看了眼身旁站着的溫振,搖了搖頭對李恪道:“我兒溫振我自己還是清楚的,不過尺寸之才,爲一干吏尚可,要做一能臣只怕不易,我只求溫振能爲國盡得綿力,保得溫家門庭便足矣了。”

李恪一口應道:“大人放心,但有我李恪在,大人故後溫振襲國公爵,必保溫家門庭不衰。”

大唐功臣子弟襲爵,或直襲其父爵位,或降級而襲,溫彥博功勳卓著,得封虞國公,但其子溫振名聲不顯,更無甚功勳,若是沒有其他的原由,恐怕是要降級襲爵了,到時溫振襲的興許就是郡公爵,甚至可能是縣公爵。

而溫彥博於李恪有恩,李恪冊立太子溫彥博出力甚多,李恪既爲太子,自然不會坐視,李恪所言也是給溫彥博吃了顆定心丸,是在告訴溫彥博,只要他李恪在,溫家的門庭就不會衰敗。

對於李恪而言,這不止是對於溫家的恩遇,也是在做給朝臣看的場面。

溫彥博爲李恪立儲出力甚多,溫彥博力主李恪立儲也不過是幾日前的事情,若是這是溫家出事,李恪再不出來爲溫家張目,日後誰還會爲李恪效力。

但溫彥博聽了李恪的話,卻擺了擺手,急道:“太子千萬不可如此,太子新入東宮,正當謹言慎行,溫振承襲的爵位是什麼,自有朝臣來定,豈能由殿下開口,殿下如果開口便有邀買人心之嫌,若是經有心人傳話到陛下耳中,對太子不利。”

溫彥博之意,李恪自然清楚,李恪新立儲未久,行事也不比從前,約束自然也多了許多,現在的李恪就好比此前的李承乾,無數雙眼睛正在盯着他,他出不得半分岔子的。

李恪聞言,想了想,抓着溫彥博的手,對溫彥博小聲地耳語道:“大人之意李恪清楚,大人但請放心,大人對李恪之恩,李恪銘記在心,此番無論大人傳下的是什麼爵位,虞國公爵早晚都會回到溫家。”

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章 分封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一章 接風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七章 急招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
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章 分封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一章 接風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七章 急招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