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

康蘇密死了,自縊而亡,汗庭的地牢中只留下一根結實的麻繩,還有康蘇密脖子上暗紅色的勒痕。

一個將死的康蘇密,一個活的好好的大唐皇子,趙德言終究還是選擇了後者。

趙德言很聰明,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沒有告訴頡利康蘇密勾結西突厥之事,而是告訴頡利,康蘇密在獄中頗多怨言,還望頡利看在自己往日的功勞上能夠饒他不死。

趙德言瞭解頡利的性情,頡利不喜有人邀功相挾,趙德言的話看似簡單,但卻恰恰擊中了頡利的忌諱,推了康蘇密最後一把,終於頡利一日都不想再留着康蘇密,密令賜死。

於是,清早放過,康蘇密便丟掉了自己的性命,滿是不甘。

但沒有人回去在乎一個死人的觀點,沒有人想知道地牢中爲何會出現一個自縊用的麻繩,也不會有人回去調查康蘇密自縊的真相,更不會有人想要爲康蘇密伸冤。

康蘇密之死已經成爲了一種默契,既是受康阿姆連累,又是突厥貴族們怒火的宣泄,還有對可汗威信的顧及。

就這樣,曾經叫突厥各部都爲之膽寒的一個權貴便如流星一樣劃過天空,一閃而過後便沒有了蹤影,甚至就連屍體都被丟在了野外的荒谷,成爲了野獸的食物。

康家父子一死,李恪終於除掉了勁敵,不過現在的李恪還沒有時間來得及欣喜,因爲此時阿史那雲正帶着他拜見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蕭後。

對於蕭後,李恪對她的人生充滿了好奇,公主、王妃、皇后,如此起伏的一生,想必也有着無數的傳奇色彩。

可當李恪來到蕭後的大帳,看到蕭後時,他卻只看到了一個和藹的老人,眼睛裡充滿了平淡,彷彿是閱盡天下後的恬靜,哪裡像是一個曾經母儀天下的皇后。

蕭後生於天和二年,如今已六十有一,李恪曾耳聞無數關於這個傳奇女子的坊間傳聞,可當見到她時,李恪竟有一種恍若隔世,判若兩人的感覺。

“小子李恪拜見夫人。”李恪入帳,看到了坐着的蕭後,上前拜道。

對於自己的自稱,對於蕭後的稱呼,李恪也斟酌了許久。畢竟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李淵都未曾下旨褫奪蕭後的皇后封號,李恪就算是稱她爲後,也並無不妥,這也是李恪原本的打算。

可就在李恪看到蕭後第一眼之後,便立刻改變了主意。

相由心生,蕭後此時的風貌與野心勃勃的義成公主全然不同,若非如此,蕭後也不會獨居於此,而是應該在定襄陪着僞隋帝楊政道。

所以就在李恪看到了蕭後之後,他便立刻改變了主意。

李恪是楊妃之子,而蕭後爲隋煬帝正宮,隋煬帝是李恪的外祖父,故而李恪稱蕭後一聲夫人也並無不妥。

蕭後曾爲亡國公主,如今又爲亡國皇后,這麼多年的起起伏伏蕭後早就將權勢看淡,聽了李恪對他的稱呼,臉上露出了笑意。

“你便是如意家的孩子吧,看這眉眼,跟先皇不像,倒是能看到少年時唐皇的影子。”蕭後摸了摸李恪的頭頂,柔聲道。

李恪道:“小子不知父皇少年時的模樣,不過小子曾聽旁人說過,我與父皇的外貌確有幾分相像。”

蕭後道:“不止是樣貌,你與他的性格也很是相像。還記得十多年前,我在太原晉陽宮與你父皇初見之時,那是他只是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可那時你父皇便已是進退有據,寵辱不驚,渾然不似一個少年人,你們倒不愧是親父子。”

李世民是皇帝,而李恪是皇子,蕭後這麼說自然是對李恪的一種讚賞。

李恪謙虛道:“李恪愚鈍,豈敢同父皇相較,夫人謬讚了。”

蕭後道:“我上次與你父皇相見,他還是個少年,如今已是一國之君了,這世事變化當真無常。”

李恪聞言,道:“夫人說的是,如今大唐終結亂世,卻與以往不同了。”

蕭後道:“說來我也有七年未曾還國了,不知國中故人如何了。”

蕭後雖未明言,但李恪卻知道,整個大唐,能叫蕭後如此惦念的怕是隻有其弟蕭瑀了。

李恪道:“夫人大可放心,李恪來時蕭相身子骨正硬朗,除了脾氣差了些,其他的都還好。”

蕭後聽了李恪的話,擔憂道:“時文的性子一直如此,直率慣了,不曉變通,長久下去恐怕不妥啊。”

時文乃蕭瑀的字,以眼下蕭瑀的輩分和權勢,除去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淵,普天之下能直喚蕭瑀表字的恐怕只有蕭後了。

李恪的臉上雖未表現地太多,但心裡對蕭後的話卻深以爲然。

蕭瑀耿直,敢直言犯諫,雖有幹才,但卻不懂變動,他的仕途也可謂坎坷沉浮。六次拜相,六次罷相便是他性格最好的寫照,這一點身爲阿姊的蕭後很是清楚。

李恪安慰道:“蕭相性情忠直,乃耿介之臣,有些說話雖直了些,但父皇也清楚蕭相脾性,想來應無大礙,夫人也不必太過擔憂。”

蕭後聞言,搖頭笑道:“時文雖年長,但有些事情看得還不如你來的通透,你倒是生的一副七巧玲瓏心,一點就通。將來你若是歸國,時文那邊還需你與他告誡幾句。”

李恪道:“這些話由小子來說怕是不妥吧,來日若有機緣,夫人何不親自說於蕭相。”

“我嗎?我這輩子還有回去的機會嗎?”蕭後聽了李恪的話,腦海中不禁浮現起了故國景象,想起了長安城氣勢恢宏的太極宮,想起了風景秀麗的江南鄉土,眉間一陣恍然。

如今的蕭後年已過六旬,無論是在突厥還是在大唐,六旬絕對算得上是高齡,以眼下突厥與大唐的兩國局勢,蕭後當真還能等到還國的那一天嗎?至少蕭後自己的心裡是沒有底的。

對於蕭後的疑惑,李恪卻也不好多說什麼,他總不能告訴蕭後,大唐數年即將北伐,到時待大唐平定北疆她便能回到長安了吧。

李恪只是笑道:“夫人身體康健,大唐與突厥兩國已然和談,再過些年,小子自有法子助夫人還國,到時夫人便可與蕭相團聚了。”

蕭後聽了李恪的話,心情似乎好了許多,笑着問道:“你生於長安,皇室規矩又嚴,想必還未去過江南吧。”

李恪不知蕭後爲什麼會突然這麼問,但還是點頭回道:“自出世以來,這還是小子第一次出遠門。”

蕭後盯着李恪看了片刻,突然道:“來日我若真有機會還國,你可隨我一同南下,看看江南風物,我也帶你引見一下蕭氏族老。”

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章 收局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九章 夏乏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
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章 收局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九章 夏乏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