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年號貞觀

登基大典落幕後已是午時,依以往規例,當留五品及以上大臣入太極宮麟德殿宴飲。

不過如今太極宮仍是李淵居所,還未讓出於李世民,李世民自然不便徵用,於是便將宴飲的地址置在了內坊旁的光天殿。

“錚、錚、錚...”

光天殿中,隨着一陣琴音如流水般傾斜而出,緊接着一陣密集鼓點聲響起,讓人彷彿置身大勝之後的戰場。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秦王破陣樂首作於武德三年,李世民大敗劉武周之時,那時關中同慶,將士們舊曲填新詞,遂作此曲以賀大勝。

彼時李恪年幼,不過兩歲,自然未能親歷盛事,不過如今聽來,依舊覺壯闊非凡。

奏秦王破陣樂已臣李世民宴飲前的規程,一曲奏罷,大宴方纔開席。

雖是慶賀李世民登基的宮廷宴會,但一陣寒暄後,席間仍舊難免朝中政務的商討,李恪自然插不上嘴。

李恪早間站了許久,早就腹中空空,李恪只出了耳朵聽着,嘴上卻不曾停下。坐在李恪身旁的小胖子李泰見李恪如此,於是也舉箸大快朵頤,只剩下比他們大不了多少,但卻不得不注重太子儀態的李承乾在一旁故作老成地端坐着,眼中卻頗有幾分豔羨。

“今日朕初登皇位,欲定來年年號,衆卿可有提議?”新帝年號乃是大事,酒過三巡之後,李世民便當衆提了出來。

新皇登基,另設年號本就是應有之意,自古便是如此。不過年號意義重大,非比尋常,非朝之權貴或飽學之士不敢擅言。

就在衆人沉思的時候,胸中已有腹稿的孔穎達站了出來。

孔穎達起身拜道:“啓稟陛下,臣以爲如今海內靖平,天下安定,當漸重文事,臣以爲‘昭文’二字甚好。”

孔穎達乃孔子嫡後,海內文宗,又爲弘文館十八學士之一,他自然足夠分量來提這個年號,可他提議的年號卻偏偏捅了簍子。

所謂昭文,光昭文事也,寓意如今天下已安,武事當次,以文事爲先,孔穎達本就是儒家門人,會這樣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可他卻沒考慮到,如今在光天殿中坐着的可有不少武臣。

“突厥未滅,西域、遼東、吐蕃未平,武備豈能荒馳,孔穎達此言簡直是包藏禍心。”

孔穎達之言一出,滿朝的武城紛紛坐不住了,其中更以陳咬金和尉遲敬德的脾氣最爲火爆,就差指着孔穎達的面罵出來了。

唐朝風氣開放,沒有那麼多的規矩,這些武臣又多是隨着李世民一起打江山的人物,哪裡會將孔穎達看在眼中。

不過孔穎達倒也是個硬骨頭,面對這些個如狼似虎的猛將,竟也不甘示弱,反倒一句一句地回了回去,一時間整個大殿亂作了一鍋粥。

“肅靜,須知你等俱是朝中大臣,而非市井商販,如今喧譁成何體統!”李世民見狀,當機輕喝了一聲,叫住了眼下雜亂的場面。

李世民發話,衆人都悻悻閉上了嘴。

李世民吩咐道:“但有提議者,每人均寫於紙上,由內侍交至朕的手中,不得喧譁。”

那些武臣大多出身行伍,雖通些文墨,但也頗爲粗淺,要他們上陣殺敵,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亦非難事,但是提一個年號,卻難住了他們,前後一盞茶的功夫,不過才呈上去十多個備選的年號。

彰武、貞亨、元初、咸興...

李世民口中念着這些年號,眉頭卻微微皺了起來,顯然,這些年號中無一是叫他滿意的。

不過大殿中皺眉的還不止李世民,還有坐在李世民右側下首的李恪。

李恪坐席離李世民很近,李恪豎起耳朵聽了許久,卻始終沒有聽到他腦海中的那個年號。

“咦?”李恪眉頭輕鎖,輕輕地喚了出來。

李恪的聲音雖然不大,只有周圍幾人能夠聽到,但仔細說來仍舊有些失禮,畢竟這些年號都是朝中大臣所提,李恪一個孩童總不該去褒貶什麼。

失禮終歸是有些失禮,不過李恪年幼,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事,可李恪的反應卻偏偏落在了長孫無忌的眼中,長孫無忌想起今日李恪的異常,竟生出了將小事化大的意思。

“蜀王殿下之意似有不滿,莫非也有腹稿在胸嗎?”長孫無忌問的聲音不大,但因爲他們的席位離李世民很近,恰好能叫李世民聽到。

李恪沒想到長孫無忌會突然這麼說,他本能地擡頭看向了李世民的方向,只見李世民看向他的眼神已經帶上了些許的疑惑。

李恪很清楚,這是長孫無忌在給李恪挖坑了,長孫無忌這麼一問,李恪若是回答不上,必然會給李世民留下不學無術,嬌縱傲慢的印象,對李恪極爲不利,而且這樣一來李恪還會在無形中開罪方向提議年號的那些朝中大臣,將關係弄僵。

而長孫無忌也是料定了李恪小小年紀,哪會想出叫李世民滿意的年號,畢竟今日李世民問的突然,連朝中許多大臣都被問住了,更何況是剛剛開蒙的李恪。

唐史之上的李恪與長孫無忌乃是死對頭,最後李恪還是死在了長孫無忌的手中,可如今的李恪年只八歲,還遠遠沒到能夠威脅太子地位的時候,李恪自己也未曾想到,長孫無忌竟這麼早便對他動了心思。

李恪無暇思量長孫無忌的想法,因爲此時李世民的眼睛已經盯在了他的身上。

“哦?虎頭也有擬好的年號呈上嗎?”李世民看着李恪好奇地問道。

此時的李恪已經沒有了退路,李恪迎着李世民疑惑的眼神,只得硬着頭皮站起身來,俯身道:“兒臣方纔偶然想得一個年號,本也想以此爲父皇分憂,但自覺才疏學淺,也不知該不該在父皇和衆位飽學之士面前獻醜。”

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笑道:“虎頭有這份心便是好的,你儘管說來,自有衆臣爲你斧正。”

“諾。”李恪朗聲應道。

李恪回完了李世民的話,稍稍頓了頓,接着,他便在李世民還有長孫無忌等滿朝文武的注目下吐出了兩個字:“貞觀。”

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章 夜襲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
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五章 侯君集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章 夜襲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