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

“交易,一個關係諸子性命和江山歸屬的交易。”

長孫皇后的話落入李恪的耳中,李恪的心裡沒來由地一震,他不知道長孫皇后具體所指何事,但他隱約猜到了長孫皇后的意思。

長孫皇后自覺將死,這是在給諸子最後鋪路,做最後的一手準備了。

但長孫皇后的話,李恪卻也不敢盡信,李恪瞥了眼殿中的環境,對長孫皇后道:“兒臣只是皇子,有什麼資格和母后談什麼交易呢。”

李恪仔細的小動作落在了長孫皇后的眼中,長孫皇后玩笑道:“兄長說你是隻小狐狸,果然不錯,行事這般狡猾謹慎。你只管放心好了,這大殿中只有你我,再無旁人,今日的話出得你我之口,入得你我之耳,再無第三人知曉。”

長孫皇后既已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李恪若是再推脫不知,那他未免也太怯懦了些。

李恪擡起頭,看了看大殿的四周,殿中四處空曠,一眼望去便能到底,確無旁人,於是李恪小心地問道:“兒臣不知母后所指的交易是何意思?”

長孫皇后道:“你的野心,旁人或有不知,但我是清楚的,你少年請質,北上漠北四載,那時我便知道你必與尋常皇子不同,你看着東宮或者太極宮的那張龍椅,只怕有些日子了吧。”

長孫皇后是聰明人,李恪也是聰明人,聰明人和聰明人說話,何必裝傻充楞,更何況此處又沒有旁人,他和長孫皇后說的再多,待這道門一開,他和長孫皇后都不會承認。

李恪道:“母后聰敏非常,慧眼獨具,看人向來是不會錯的。”

李恪並未否定長孫皇后所言,言下之意也是認了長孫皇后的話了。

長孫皇后接着道:“你少年出塞爲質,四載後挾曠世之功還朝,而後淮南治水,河東練兵,大漠北伐,更是建功無數,論才幹,論聲望,你都是諸皇子之冠,就連太子也被你穩壓一頭,縱謂之國之英才,皇室翹楚,亦絲毫不爲過。”

李恪聽着長孫皇后的話,笑道:“母后總不會是專程爲恭維兒臣的吧。”

長孫皇后搖了搖頭道:“自然不是,我還沒有閒暇到這般程度,我只是想告訴你,你雖然功蓋當世,甚可名列宗室第一,又得陛下寵愛,不弱太子,但要入主東宮,卻還是難上加難,因爲你是庶子。你非嫡出,就算有再多的功勞,也抵不過‘嫡庶’二字。”

長孫皇后的話一語中的,對李恪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太子有長孫家扶持,權重於朝,又得李世民寵愛,特所寵異,這些雖然都是現狀,都是事實,但並非是一成不變,李恪已經在佈局,楚王府一脈已成氣候,要改變這一切也並非不能。

但唯一叫李恪覺着犯難和無力的就是嫡庶之別,這也是爲何李恪一而再,再而三地甘冒風險,求建功業的緣故,他不是嫡子,只能期望以功勞和人望補齊自己的不足,但這又談何容易。

李恪並未因爲長孫皇后的話而有絲毫的激動,這些東西早在他決定要走這條路的時候就已經看得清楚,無論是從誰口中說出,他都能夠泰然處之。

李恪平淡道:“盡人事,安天命,唯此而已。”

如果說李恪因爲長孫皇后的話,情緒突起波動的話,便證明李恪其人短了些城府,長孫皇后也會輕看他兩份,但長孫皇后的話落入李恪的耳中,李恪的神色卻波瀾不驚,聲音也沉靜如水,與此前並無太大差異,長孫皇后反倒越發地堅定了自己心中的念頭。

長孫皇后道:“小小年紀,何必信命,只要你願意,庶子同樣可以成爲嫡子。”

李恪聽着長孫皇后的話,雖不知長孫皇后的意思,但李恪的心跳還是不自覺地加速了,嫡庶之別,這是李恪入主東宮的最大障礙,若是這個問題解決了,那李恪想要奪儲便容易地多。

李恪問道:“母后是太子生母,爲何會同兒臣講這些。”

長孫皇后乃太子李承乾生母,自然是和李承乾站在一處的,她說這句話豈不是和她的立場矛盾了嗎?

長孫皇后道:“太子叫我失望已極,恐難成大器。將他他若登基,於大唐則是災難,若是他不能登基,於他自己則是災難,我說的沒錯吧。”

李承乾雖年不過十九,但卻已有昏庸之相,將來他若爲帝,恐怕又是一個隋煬帝,那對大唐而言自然是災禍。可他若不爲帝,又難得好的下場,畢竟自太子之位上退下的,又有幾個是能得善終的。

李恪道:“太子年輕氣盛,行事常有不妥,這倒也是朝野內外共知的。”

長孫皇后道:“正因如此,所以我想給你一個機會,正如陛下所言,你英果擅斷,文武雙全,將來你若有機會爲帝,是你自己的幸事,或許也是大唐的幸事。”

李恪道:“母后說的簡單了,嫡庶之分乃天壤之別,想要跨過這道坎談何容易。”

長孫皇后道:“若是以往自然不行,但現在卻可以,我大限將至,我可立下遺願,只言我對你甚是疼愛,欲交託以身後之事,請陛下和宗正寺賜你我母子身份,予你嫡子之稱,名正言順地爲我守殯出喪。”

長孫皇后最得李世民寵愛,朝中百官更是廣受恩德,若是長孫皇后瀕死前開口,要收李恪爲嫡子,無論是李世民還是百官都不會明着反對,此事成功的機會極大,甚至可以說是十拿九穩。

這是李恪絕無僅有的機會的,千載難逢,李恪聞言,怎能不動心。

長孫皇后看着李恪似有所動,於是接着道:“日後你與貴妃的關係不變,還是親母子,只是多了一個嫡子的身份,如何?”

對於長孫皇后的話,李恪不動心是不可能的,但李恪卻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畢竟他現在面對的可不是旁人,而是心思靈巧,平衡朝堂內外宛如舉手般容易的長孫皇后,她的心思和手段豈是尋常。

李恪直截了當地問道:“代價呢?母后貿然施恩,兒臣不敢輕受,母后還是將話言盡地好。”

長孫皇后道:“太子不成器,難當大任;魏王外熱內冷,生性薄涼;晉王年幼,尚是孺子;長樂、晉陽幾人又都是女流,多有不便。我擔心我故去之後,諸子諸女難保性命,我要你承諾,若你將來能夠登基,你要對他們手下留情,不得傷了他們的性命。”

李恪聞言,一下子愣住了,他沒想到長孫皇后同他說這些話,竟是爲了這個。

長孫皇后爲大唐,爲李世民,爲諸子操了一輩子心,哪怕到了最後油盡燈枯的時候,也還在考慮着自己幾個孩子的安危。

李恪道:“母后舐犢情深,兒臣深感腑內。”

長孫皇后拉過李恪的手道:“你的手段和城府我是清楚的,太子和魏王不是你的對手,晉王年幼更不必提。這江山,這皇位都可以給你,但你一定要保證留我幾個孩子的性命。”

李恪看着眼前的長孫皇后,心裡不禁有些悽然,母儀天下,名傳青史的長孫皇后,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與尋常的母親也毫無半點差異,心裡所繫的也都是子女的平安而已。

李恪看着長孫皇后虛弱的模樣,既是心中不忍,也是禁不住長孫皇后承諾的誘惑,李恪開口道:“好,我答應你。”

第十四章 恩蔭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五章 密謀
第十四章 恩蔭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五章 密謀